故乡,是他永远的精神高地
2021-05-29刘志成
刘志成
冬日,柔婉的阳光轻轻拂过高原的沟沟壑壑。一场新雪过后,高原银装素裹,变成了一个晶莹的世界。窗前,一盏淡茶,正散发着暖暖的热气,有温馨的因子正在办公室弥漫。这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卸下一周奔波的劳累,正坐在窗前欣赏着阳光下美丽的雪景。文友袁彩文即将出版他的散文集《故乡的一点绿》,这是对他作品的几次阶段性总结,亦是陕北文学圈的一件喜事。正如出版社给予该书的评价:这是一本全景式展现陕北尤其是生活在陕北之北的神木,那片神奇而绚丽土地上的人和事情的典籍。这是作者多年来生活上的体悟或浅吟或鸣唱,其中有很多的禅意与哲理思想,如饮甘泉,绵长、醇厚、雅致、清新……
对于袁彩文的创作,我是非常清楚的,他多少年来日积月累,艰辛创作,对文字堆砌和结构把控已经非常熟稔。他的散文短小精悍,多则三千,少则一千余字,作品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凝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陕北高原给予了他无穷无尽的素材,也将他的笔锋描摹得如沟壑纵深的陕北高原般雄浑、磅礴。许多篇什,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我先向读者介绍一下这位扎根于陕北大地上的作家。袁彩文,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生于陕北神木市高家堡古镇。在懵懂的学生时期,他便开始大量创作,作品陆续在《陕西日报》《星星诗刊》《天涯诗刊》《西部散文选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多篇作品入选权威性出版物,多次在全国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早在1995年,他便被北师大作家班录取,足以见他的写作能力。现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
年少时,一颗文学希望的种子就在他的内心种下,面对写作上的一次次瓶颈,袁彩文始终没有放弃。在阳光下,他踏着坚定的步伐,勇敢地向着文学广阔的天地走去。就这样,他一天一天的勤奋努力,一日一日持续奋斗,逐渐在陕北文学圈扎下了坚实的根。如今,他早已生出了嫩绿色的树叶,开出了芳香扑鼻的花蕊,引来了蜂飞蝶舞。
《故乡的一点绿》一书分为四辑,篇章清新自然,颇具思考张力和生活气息。题材多选自于他生活的陕北高原。袁彩文在第一辑前言中持饱满的思绪娓娓而来:我会感谢故乡馈赠我的绿意,每次在回乡的路上目光所及,总能给我以温暖的纯绿色,它是那样的暖心柔和,那样亲切静谧,它会洗去我的千愁苦闷,仿佛穿越到另一个世界,暂时隔断世事的纷扰与喧嚣,抚慰我疲惫不堪的忧伤灵魂。故乡,于袁彩文而言,是一个精神高地,这里有他剪不断的乡情,有他踏下的每一个脚印,也留下了他奋斗的汗水。
他的散文《漫画神木》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走向沧桑厚重的大西北,你就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走向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你就有一种直舒胸腔的豪情在翻腾涌动。当你走近神木赤裸的山峁,一股雄壮野性的悲怆,像斯巴达克式的斗士,激昂起你的雄浑壮阔。你看着这片干瘪饥渴的土地,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失声恸哭。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苍凉景致,能将你的心域勾勒得如此苍凉,又如此激昂。他用一种悲伤的语调,为读者揭开一幅绚丽多彩的神木画卷。一字一句间,包蕴着神木人的性格,神木人的精神面貌,神木人的纯澈的心灵高天。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萬物都是以自己独有方式存在着。牛是一种以草为生的动物,草是牛的信仰是生命之源。在陕北农村,牛是人们的生活希望,是生存下去的重要意义。”他在《向草而生》一种中这样写道。牛之于陕北农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苍黄的脊背上,承载着农人小小的希望,承载着农人的喜怒哀乐。每一个生活在高原之上的陕北人,何尝不是有着“牛”一样的精神品质呢,他们任劳任怨,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和质朴,写下一生的语言。
纵观全书,其内容大多来自于作者的故乡,陕北高原。对于陕北高原,他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以至于每一个篇什,都浸润着陕北的沧桑和悲怆。在创作手法上,他由实而虚,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为读者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无论从意境、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他的散文已经进入到很高远的层次。
这本书的出版,我想一定会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默默无闻地在文学之路上勤劳奋斗的作家。
愿他能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筑起更高的精神建筑,为自己,也为占据他生命之全部的文学递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