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

2021-05-29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阳刚之气男性化女性化

2021年1月29日,“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激烈讨论,该话题讨论量超27万,阅读量超16亿。

2020年5月,全国政协委员斯泽夫在《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这一提案中称,他通过观察发现,现在的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存在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成为“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他稱之为男孩子“女性气质化”。斯泽夫认为,中国青少年的“女性化”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针对该提案,2021年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答复函表示,将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培养“阳刚之气”的对立面不应是“去女性化”

在这个热搜相关微博的评论区,几乎是网友一边倒地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种提法的吐槽。但实际上,教育部只是针对这个提案里跟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回复,主要是体育方面,且并未提及性别。真正值得吐槽的应该是这个充满性别歧视的奇葩提案。

首先,讨论男性气质“女性化”这个问题本身就陷入了性别歧视。在今天男女平等的大前提之下,所有的性格特质都应该被无差别地对待,类似勇敢、有担当这样的评价其实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而非建立在某一个性别之上的评价。阳刚、阴柔包含的品格不应有男女之分,女性也可以刚强,男性也可以柔和。事实上,性格气质本身就是多元而独特的,世界也正是因不同而大放异彩。

其次,“女性化”不应被污名化,原提案中的“女性化”指向的是柔弱、自卑、胆怯等,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需要明确的是,女性化只应该仅仅指的是女性的某些特征,而不等同于胆怯、弱小、懦弱。“阳刚之气”并非是指行为更男性化,而是指有责任感、有担当、坚毅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女性同样也值得培养。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女性也可以有“阳刚之气”。

究竟该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偏好,教育的重点应是以尊重为前提、有目的地培养人,而不能将一些模棱两可、难以定义的性别特征标准化,甚至限制他人的自由意志。另外,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并非为了让“女性”更像“男性”,也不是为了让男性“去女性化”,仅仅只是培养男女共通的美好品质罢了。

“阳刚之气”不能狭义理解

在传统观念里,人们会认为男人哭泣是懦弱无能的表现,是没长大、不坚强、太“娘”了。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默认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因此,在成长过程中,男性会因为自己拥有悲伤、脆弱的一面而感到羞耻,从而把绝望的情绪隐瞒起来。男性的压力,很多都是固化的性别刻板印象所带来的。男性要阳刚,要保证自己的形象,所以他们不敢谈及自己的伤口,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无法说出自己需要帮助。在这个社会进行系统化、固化的性别歧视时,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无论身份、无论性别。

我们该如何理解“阳刚之气”?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才是最该被关注的。我们对“阳刚之气”的把握,应当抓住它的精神内核,把它理解为男生女生都应当着重培养的品质,而不是把“阳刚之气”固化为某一种性别的天然特点,刻意制造一种性别尊卑意识。请停止让哭泣的男孩“像个男人”,停止训斥大大咧咧的女孩“要有女孩样”,我们应该接纳多元的存在。同时,无论男女,都应该被教导成为勇敢、刚毅、有担当,温柔、细心、有自尊的人,按照自己本身的性格,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猜你喜欢

阳刚之气男性化女性化
心存阳刚之气,书写青春华章
我觉得自己在三种情况下最有阳刚之气
剔除金石气中的杂质,保留纯粹的阳刚之气
油画创作中的女性化语言分析
对《消失的地平线》中布琳克洛小姐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探讨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研究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