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摔跤引发的家园分歧
2021-05-29贾海涛
贾海涛
小班孩子晨晨在一次户外走平衡木时不小心摔倒了,腿上擦破了皮。晚离园时,我向家长说明情况。
我:“今天户外游戏时,我组织小朋友走平衡木,晨晨走到一半没站稳,不小心从平衡木上掉了下来,腿上擦破一点皮。家长您放心,我们保健室及时消毒处理了,没有大碍。”
家长:“走平衡木?平衡木多高呀?”
我:“15厘米左右。”
家长:“这么小的孩子干嘛练习走平衡木?我们家孩子本来就爱摔跤,那么高更要摔了。以后我们户外的时候玩滑梯就好了,不练平衡木。”
我:“平衡木是体质测试项目,每个孩子都需要锻炼。还有跑步、跳远、连续跳呢。安全方面我们会加强,运动时也多注意保护晨晨。”
家长:“跑步、跳远都可以呀,那也是锻炼身体。这个平衡有什么可练的,再说孩子胆小,他肯定不敢走啊!”“你是不是害怕啊?”家长扭头问晨晨。
晨晨:“我就是害怕呀。”
家长:“老师,我们以后不要练这个平衡木,避免我们摔跟头。再说,平衡有什么用啊?他恐高,我们能走会跑就可以啦。”
摔跟头事件引发了我和家长间的小分歧:家长认为老师没必要开展走平衡木的活动,即使开展了,自己的孩子不需要,不用参加。但我经过长期观察和分析发现,晨晨摔跟头并非偶然。在以往的活动中,晨晨有不能单脚站立、上下楼梯速度慢、经常撞到别人也容易被人撞倒、走地面直线时歪歪斜斜等现象,这些表现都与身体的综合平衡能力相关。通过这次沟通,我发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平衡能力对幼儿身体发育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决定挑合适的时机正式地约谈晨晨家长。
一次约谈发现问题缘由
持续观察晨晨几天后,我又和晨晨家长进行了一次沟通。通过这次谈话,我发现晨晨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及目标存在一些“誤解”。比如,晨晨家长认为孩子的锻炼是指玩玩滑梯、下楼跑跑;孩子的动作发展是走、跑、跳;孩子爱摔跤是因为没有被“保护好”……家长对幼儿身体运动及动作发展的了解也十分有限,认为孩子长大了就自然能走好平衡木了。同时,我还了解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照顾”有加:晨晨每天来幼儿园的路上需要坐婴儿推车;周末去公园总是要大人抱着,自己只走一小会儿……
平衡能力是人体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的前提,也是实现自我保护的基本能力,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素质以及身心健康发展。这次约谈后,我分析晨晨家长不仅是对幼儿平衡能力认识不足,在健康教育观念上也未能和幼儿园达成教育共识,在生活中也较少关注幼儿身体运动和动作发展,对孩子动作发展的识别和判断比较主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动作的发展是身体机能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幼儿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晨晨家长的情况,应该如何采用适当的方式与其沟通并能让家长转变对幼儿动作发展的认识,如何将《指南》中健康领域的目标准确地传递给家长呢?我决定设计一次体验式的家长沙龙,让家长们在运动体验中感受运动价值,增进对幼儿动作发展相关知识的了解。
一次沙龙达成的家园共识
在进行充分“备课”之后我们邀请到几位家长开展此次小型家长沙龙,并准备了沙包、跳绳等游戏材料,以及网球、双脚跳沙包、平衡木、座位体前屈测试仪等体质测试的器材。
(1)丰富的运动体验帮助家长认识动作发展
在沙龙开始前,我带着家长一起进行了模仿操热身,还开展了单脚站立和跳绳比赛。简单的游戏把家长们的热情点燃了,一轮游戏下来,有的家长气喘吁吁,有的家长却体力充沛。紧接着我说:“从大家的表现来看,几位家长在运动中的表现存在差异,同样,儿童的运动也存在差异。”我的话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接着我抛出本次沙龙的主题:“运动是幼儿认识世界最初的方式,它先于语言,是幼儿亲身体验的直接表现,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动作发展,我们所认为的差异实际是儿童在动作发展上的差异。动作发展简单说包含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从身体素质的角度对动作发展还提出包含平衡、协调、灵敏、力量、耐力的发展目标。比如人要运动,首先要在保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进行,那我们孩子的平衡能力发展如何呢?”家长们不知如何回答。接着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大家是不是也想知道自己孩子哪方面动作发展好,哪方面发展弱?平时,我们都希望孩子灵活协调,也经常有意识地带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如果在锻炼之前我们首先了解孩子的动作发展情况,然后针对性地锻炼,是不是事半功倍呢?”家长纷纷点头,向我投来了“求知”的目光。
我拿出体质测试的材料说:“想了解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首先我们应该清楚3~6岁儿童动作发展包括什么。”“走、跑、跳!”一些家长回答。“儿童的动作发展包括两大类内容: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走、跑、跳都属于大肌肉动作,家长们都很熟悉了,那么走、跑、跳又有哪些具体动作方式呢?”一位家长回答:“走就是走路呗、跑就是跑步呗、跳就是能蹦蹦跳跳,这还有什么动作呢?”我回答道:“其实每个动作都有具体方式,那就请各位家长和我一起试一试吧!”说完我带着家长们体验了自然走步、前脚掌走、脚跟走、后踢走、蹲走、后退走、听节奏踏步走等动作。一位家长说:“没想到走还有这么多‘门道,以前真是不知道。”
接着我又带着家长分别体验了跑(围圈跑、四散跑、往返跑、追逐跑、持物跑)、跳(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单脚跳、纵跳触物)、投掷、钻爬(正面钻、侧面钻、手脚爬、手膝爬、匍匐爬、倒着爬)。体验完后,家长们纷纷感叹,原来孩子的动作发展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和方式!
最后,我结合体质测试的标准和器材,再一次和家长讲解了动作发展在幼儿阶段的重要性,并特别邀请了晨晨家长体验走平衡木的测试,晨晨家长说:“原来是认识不到位呀,以后一定带着孩子好好练。”我积极回应她:“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有助于孩子在保持平稳、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各项活动。”
(2)清晰的评价标准帮助家长学会评价
一连串的动作体验让家长们大汗淋漓,在家长们休息时我将准备好的《指南》中动作发展的目标发给家长,带着家长们一起分析。
目标一: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分别都有哪些体现呢?分析完子目标,家长们总结说:平衡能力对3岁孩子来说就是在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对4岁孩子来说是在低矮物体上平稳走,对5岁孩子来说是斜坡荡桥平稳走。协调灵敏这一方面我给家长编了一个简单好记的顺口溜:3岁能躲人,4岁能追逐,5岁能躲物。
目标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这一目标家长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数字:10秒-15秒-20秒,2米-4米-5米……清晰的数字让家长对力量和耐力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的家长说“回家我就试试孩子能达到吗”;还有的家长说“以前就是瞎玩,没有锻炼的意识,现在有依据了,我家孩子要练练力量”。
目标三: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这一目标家长感触最深,有一位家长说:“原来我家孩子用勺子大把抓,老师经常跟我说让孩子练练,我还不爱听呢,原来用勺子就是精细动作的发展啊。”最后,家长总结了一段小口诀:3岁用勺、4岁用筷、5岁用工具。还有一位家长感叹道:“我总怕孩子危险不让她用剪刀,看来以后不能限制孩子了。”家长沙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家长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
不久后,晨晨的家长给我发来微信:“老师,最近我们有意识地锻炼晨晨的平衡能力,现在晨晨会骑自行车了!”随着家园间的默契配合,晨晨能大胆地走平衡木,也不再是那个爱摔跟头的晨晨了。
以往,在做家长工作的时候,我们急于向家长“灌输”育儿知识,而缺少双向的沟通。其实,我们应该多听听家长的想法,只有听到家长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家园共育工作需要教师、家长协同配合,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和认识,这也是我们做好家长工作的必备能力之一。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升,我们的育儿指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家长统一战线,共同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协同作战,这将是我们今后持续探索和实践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