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温度和SOC的退役电池电化学阻抗特性
2021-05-29李英豪李晨阳
李 雄,李英豪,李晨阳,金 阳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网储能与电池应用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
temperature; state of charge(SOC); internal resistance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容量低于初始容量的80%,即无法满足续航要求,需要从电动汽车中退役。据估计,2020年我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需求量为125 GWh,退役量为32 GWh,到2030年将达到101 GWh[1]。这些退役的电池中,仍有一些性能较好的单体。相关研究也证实,储能系统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低于电动汽车。从电动汽车中退役的电池,能满足储能系统,尤其是小规模分散储能系统的性能要求[2]。将这些退役电池投入到对性能要求较低的储能领域中,可充分发挥退役电池的剩余价值,因此,实现电池的梯次利用,对电动汽车的推广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很多科研机构开展了梯次利用技术的研究,将部分退役电池投入实际储能工况中。文献[3]借助内阻测试仪、充放电测试仪和热成像仪等设备,研究退役磷酸铁锂(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发现退役电池高倍率放电和安全性能良好,低温性能较差,但未考虑荷电状态(SOC)的影响;文献[4]基于混合动力脉冲特性方法,研究并总结了退役18650型动力锂离子电池内阻与温度、充放电倍率、SOC之间的关系,但与电化学阻抗谱(EIS)方法相比,混合动力脉冲特性方法难以准确地评估电池内部的电化学性能。
考虑到温度和SOC是影响退役电池再利用寿命长短与安全性的关键因素,本文作者选取温度和SOC作为自变量,采用EIS分析获取更多电化学动力学及电极界面结构信息,进而分析动力电池的内部动态传质过程。基于EIS数据,从温度和SOC出发,建立具有较高普适性的阻抗模型;通过参数辨识来分析阻抗谱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阐明温度和SOC对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再利用过程的影响,为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 实验平台
实验采用的电池测试平台如图1所示,包括从某纯电动汽车退役的被测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深圳产,228 mm×145 mm×210 mm,负极材料为石墨,额定容量为60 Ah,标称电压为12 V)、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上海产)、恒温箱、计算机和CT2001A电池测试系统(武汉产)等。
图1 电池测试平台示意图
放电状态下的EIS测试方案:
①在室温25 ℃下,对4只一致性较好的电池(分别编号为1-4)以0.50C恒流充电至截止电压3.6 V,静置30 min后,转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停止充电,认为电池当前处于满电状态,即SOC为100%;
②将电池在25 ℃下静置2 h;
③将电池在相应温度下静置2 h,1号、2号、3号和4号的静置温度分别为0 ℃、25 ℃、40 ℃和50 ℃;
④将电池在相应温度下以0.50C恒流放电,每次放电量为5%SOC;
⑤将电池在相应温度下静置2 h,再在25 ℃下静置2 h;
⑥在25 ℃下对电池进行EIS测试;
⑦重复③~⑥步骤,直至电池达到空电(SOC为0)状态。
充电状态下的EIS测试方案与此类似。
2 电化学阻抗模型建立
2.1 EIS解析
将在0 ℃下放电至SOC为5%时测试所得的阻抗数据在复平面中绘制EIS,如图2所示。
图2 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在0 ℃下放电至SOC为5%时的EIS
图2中,高频区为一段近似的垂线,表明高频区呈现为感抗特性,该特性并非电池内部电流流经电感引起,而是自身的多孔结构和表面不均匀造成的[5],常用等效元件L代表。高频区垂线与横轴交点值常被认为是欧姆内阻,反映电池电极、集流体、多孔隔膜和电解液的阻抗总和[3],用Rs代表。中频区为一段圆弧,又称容抗弧,表明电池系统中存在容抗作用,是电化学反应在电极与电解液界面的电双层中进行导致的,常用电荷传递电阻Rct与电容C的并联网络代表,但由于弥散效应的存在,使得半圆被压扁变形,实际中使用常相位元件Q代替C。低频区为一段与横轴成一定角度的斜线,反映Li+在电池固体活性材料颗粒内部的扩散阻抗,即Li+在电极扩散时遇到的阻力,常用韦伯阻抗Zw代表。
2.2 电化学阻抗模型建立
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阻抗模型中包含L、Rs、Rct、Q和Zw等5个部分。参考文献[5]的步骤,得到如图3所示的阻抗模型。
图3 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阻抗模型
2.3 电化学阻抗模型参数辨识
为简化研究内容且不失代表性,选取SOC=5%、25%、50%、75%和95%等5个点进行研究,利用ZSimDemo软件对上述阻抗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和精度验证,其中0 ℃放电至SOC为5%的拟合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0 ℃放电至SOC为5%的阻抗谱拟合结果
对图4中的数据进行参数辨识,结果见表1。
表1 阻抗模型元件参数值
表1中:n为弥散系数,可反映电双层电容偏离理想电容的程度;Y0为常相位元件的导纳;Y为韦伯阻抗元件的导纳。ZQ与Y0的关系、Zw与Y的关系[6]分别见式(1)、(2)。
(1)
(2)
式(1)、(2)中:j为复数单位;ω为角频率。
对不同温度(0 ℃、25 ℃、40 ℃和50 ℃)和SOC(5%、25%、50%、75%和95%)下的模型进行拟合,误差见表2。
表2 不同温度、SOC下阻抗模型拟合的误差
从表2可知,在不同温度和SOC下模型拟合误差值均低于0.01%,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对该批次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行为有很好的解析性。
3 特性分析
3.1 LiFePO4正负极结构研究
LiFePO4电极材料为橄榄石结构,实际容量与理论嵌锂量相近,单体放电平台电压约为3.4 V。因为LiFePO4的分子晶体结构和FePO4类似,在充放电过程中,Li+的嵌脱几乎不会对正极结构产生影响,而且Fe—O键和P—O键的键长变化也很小,所以体积几乎不发生变化[7]。
石墨电极的晶体结构为各向异性层状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实际容量也与理论嵌锂容量相近。石墨结构中相近两层碳原子之间依靠范德华力的作用结合,层与层之间的距离大于Li+的半径,且层与层之间存在的作用力也比较弱,因此石墨电极适合Li+的嵌脱[7]。石墨电极的不足之处在于本身的各向异性层状结构,在嵌锂过程中,溶剂分子也会与Li+一起嵌入石墨晶体层间,导致石墨电极的体积发生变化。
3.2 充电态与放电态阻抗谱特性对比
不同温度、SOC下的充放电阻抗谱如图5所示。
图5 充放电阻抗谱对比
从图5可知,不同SOC下充电态与放电态的阻抗谱中,在高频和中频区间的分散性较小,低频区间内扩散曲线的长度不同,分散性较大,即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扩散阻抗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充放电过程中,Li+嵌脱的电极路径不同,充电时Li+从LiFePO4正极脱出,流经电解液和隔膜,嵌入石墨负极;放电时刚好相反,Li+从石墨负极脱出,流经电解液和隔膜,嵌入正极。Li+在石墨电极的层状结构中的扩散,也与在LiFePO4的橄榄石结构中的扩散不同。这些因素,导致在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Li+扩散难易程度不同,在EIS上表现为体现扩散特性的低频斜线存在差异。
3.3 放电态阻抗谱特性解析
放电态在不同温度及SOC下的阻抗谱见图6。
从图6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阻抗谱逐步趋近于横轴(Z″=0),表明欧姆阻抗(阻抗谱曲线与横轴Z″=0交点)、电化学极化阻抗(横轴Z″=0上方的圆弧部分)和浓差极化阻抗(低频段斜线)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在0 ℃时,不同SOC下低频区的分散程度较大,表明Li+在电极内部的扩散难易程度受SOC变化的影响愈加明显。这是因为在低温放电的过程中,电解液中的Li+浓度不同,负极的Li+向电池的正极迁移,导致负极附近的Li+浓度下降,Li+从石墨电极中脱出的路径变长。
3.4 放电态各内阻的分析
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欧姆内阻Rs、电荷传递阻抗Rct和扩散阻抗Zw在不同温度和SOC下的变化见图7。
图6 放电态阻抗谱对比
图7 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Rs、Rct和Zw在不同温度和SOC下的变化情况Fig.7 Changes of Rs、Rct and Zw of retired LiFePO4 cathode Li-ion battery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SOC
电解液和隔膜中不能存储电荷[7],SOC的变化不会对电解液和隔膜的内阻产生影响,与图7(a)中SOC改变时Rs基本保持不变或变化幅度较小相符。0 ℃时的Rs比其他温度下高,约为1.46 mΩ;当温度高于25 ℃时,Rs受温度影响较小,原因是低温使Li+的活性受到抑制,减缓了Li+在电解液中的扩散过程,使Rs中的主要部分电解液内阻变大[6]。由此可知,在不同温度和SOC下,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的欧姆内阻变化幅度较小,呈较好的稳定性。
从图7(b)可知,Rct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一定工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电荷传递过程就越容易进行。低温时,电解液的导电性能较差,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速率较慢[8],因此,电化学极化作用加强,极化内阻增大,减弱了电池的放电能力。电化学极化直接影响着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端电压变化,因此,在低温时需要注意电池的欠压与过压保护。
根据文献[9],LiFePO4半电池的Rct与SOC的关系为:
(3)
式(3)中:T为热力学温度;R为标准气体常数;Ea为活化能;k为玻尔兹曼常数;SOC为SOC;α为离子跳跃半距离;e为自然常数。
从式(3)可知,LiFePO4半电池的Rct随着SOC的增加而减小,而在全电池研究中,Rct不随SOC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的实验结果表明,Rct不随SOC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是LiFePO4正电极和石墨负电极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放电过程中Li+从石墨电极脱出,导致石墨电极的体积减小,而Li+在嵌入LiFePO4电极后,结构与体积几乎不发生变化,因此Rct因石墨体积的减小而增大[9]。
Zw在0 ℃时对SOC较为敏感,是由于低温下的动力学条件劣于常温,石墨负极的物相变化明显慢于常温,不均匀现象更严重,Li+的扩散过程变得缓慢[10]。电池在低温下使用时需要经过充分的静置,减弱内部的极化;温度升高,使电池内部Li+的移动速度增加,浓差极化减弱,化学反应活性增强,但高温也会导致电解液发生副反应,隔膜收缩,使电池的稳定性下降,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4 结论
本文作者从影响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的两个重要因素温度和SOC出发,利用电化学阻抗模型分析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的阻抗特性,得到如下结论:
电解液和隔膜中不能存储电荷,SOC的改变对欧姆内阻Rs的影响不显著;而温度的改变会对Li+的活性及Li+在电解液中的扩散过程产生影响,使Rs与温度呈反比关系。
Rct随SOC的改变呈现稳定或小幅度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呈反比关系,因此在低温下使用时,应注意电池的欠压与过压保护。
在低温下,由于浓差极化作用显著,退役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使用时需要经过充分的静置,减弱内部的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