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村串户报吉祥 手执春牛送祝福

2021-05-29刘军

百花 2021年12期
关键词:春牛送祝福唱词

刘军

一进门来喜气生,神仙送宝马驮金,此处本是兴隆地,天赐摇钱树一根……”,唐玉宝依然清楚地记得,他曾跟在父亲身后,看着父亲肩背褡裢,一手执春牛,一手拿蒙古棒,为农户报吉祥、送祝福时,张口就来的唱词。唐玉宝从21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唐兴荣学习春倌说春技艺,这些说春唱词一直伴随着他,亲切而熟悉。

春倌说春活动,源于唐朝的春倌。全国各地已基本绝迹,新中国成立后川北巴中和陕南汉中有春倌活动。“文革”后,巴中也已绝迹,现今只有汉中市南郑区黄官、新集、高台等农村有几名春倌健在。每年十月小阳春过后,到来年立春之前,春倌手执春牛(小木雕)、拄根蒙古棒(又名十三把),肩上搭个“二九”(口袋),走到农民家的堂屋门口,根据主家的职业,吟诵与之有关的吉利词,春节刚过又为主家开财门,说得主人心里满意后给喜钱,以示对春倌的报偿。最后春倌给主人家送春帖一张,上有一年农事季节。从前的春倌穿官服,戴官帽,脚穿朝靴,以官职身份为农民报送耕种季节,是朝廷官府重视发展农业的体现。但由于现在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说春这一民间文化形式已处于濒危状况。

父亲唐兴荣,出生于1935年10月10日,于2014年8月去世,小学学历,南郑区青树镇潘家沟村7组农民。唐玉宝记得父亲生前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春倌说春是否能传承下去,父亲把说春一直当作神圣的事情来做,每年为乡亲们报吉祥、送祝福已成为他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在弥留之际,让他惦记的依然是希望四个儿子能将春倌说春发扬、传承。据父亲回忆,1948年13岁的他便开始跟随爷爷唐兆才学习说春艺术,经过4年的认真学习,传承了爷爷说春的基本技能,基本功扎实,说唱水平也较高。父亲从1948年开始从事说春60余年,走遍了陕南、川北10多个县几十万户人家。他虽文化不高但记忆力特别好,掌握大量传统唱词和现代唱词,开口就来,唱腔悦耳,是出色的说唱艺人,深受群众欢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说春宣传后,唐兴荣又将全身技艺传给四个儿子唐玉宝、唐玉福、唐玉贵、唐玉春及邻村的杜玉明等10余人。目前,徒弟们都能独立行艺。每年正月,分别出门走村串户,进行说春宣传。1992年唐兴荣作为主要表演人员被汉中电视台录制成电视专题片《春倌说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汉中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先后获中央电视台三等奖、西北五省电视专题片二等奖。

唐玉宝至今记得父亲经常和他们讲起春倌说春的一些故事,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看到父亲充满了喜悦和自豪的目光,有时候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父亲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他能将这一传统的技艺继承下来,继续将爷爷没有走完的路走下去,把祝福、吉祥送到农户家中。父亲不止一次教导他们:春倌说春是民间说唱艺术,在冬春季节由春倌走村串户说唱,春倌每到一户,要先将蒙古棒立于堂门外侧,不能亂放更不能倒;说春人一般一进堂门就开始说唱,唱词多是祝福、吉祥、喜庆用语,这是开场词,之后唱词转向主题,主题因人因事而异,如说各行各业,说婚丧嫁娶,逢啥场面说啥话,使听者皆大欢喜,最后是告别、道谢唱词,并向户主发送春帖。春倌走时,顺手拿走门外立的蒙古棒,以示带走主人家的晦气、厄运,让主家平安。春倌到任何一家,堂门可进,但决不能走过堂屋脊檩或进入内室,否则,主人要找春倌的麻烦,且不给春倌封礼。现在,每每想起父亲的这些话语,都让他心里一阵阵酸楚。父亲于2014年8月因病去世,告别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说春艺术。但是,作为儿子同时也是徒弟的唐玉宝有信心将父辈们的毕生心血继续传承下去,将祝福、吉祥永久地传唱下去。

现如今,唐玉宝除了冬春季节走村串户说春外,也开始带徒弟了。他也开始像父辈们一样将这些说春技艺传授给徒弟们:“春帖分红、黄两种。黄色春帖较小,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内容。农历十月又称小阳春,此时春倌上门说春主要以二十四节气为说唱内容,告诉农人来年的时序节令和气候特征,送上黄色春帖。红色春帖较大,从正月初一开始,春倌说春报喜手里拿的就是红色春帖,以示喜庆吉祥之意。春帖的内容较为丰富,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都有记载,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是百事禁忌,十分清楚。还有预示一年物候特征、收成好坏的提示,也印在上面,如几日得芯(稻麦扬花授粉时间的长短)、几人共饼、几牛耕田、几屠共猪等。旧时,春帖由艺人自己刻木版印制……”

远远地就听见有人唱着:“远望财门九重开,步步登高走进来,凤在青山龙在海,你家有个栋梁材……”是唐玉宝?唐兴荣?还是爷爷唐兆才?抑或是唐玉宝新的徒弟们?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春倌说春能够一直唱下去!将吉祥与祝福永远传下去!

(汉中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春牛送祝福唱词
唱词(外一首)
新年到,祝福到
常忆故乡打春牛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插秧
读儿歌 记单词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春日物语
送祝福
棕熊“证婚人”牵手新人“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