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探究
2021-05-28郭傲于挺
郭傲 于挺
摘 要:探究A股上市的66家制药公司的企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基于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及信号理论,从董事会领导结构、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性别构成、董事会监管力度、股权集中度和薪酬激励等方面选取了6个前因变量,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作为结果变量,用fsQCA进行分析。找到引发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3种路径:股权激励型、外部监管型和决策高效型;同时发现引起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4种路径:协调失衡型、内控失效型、监管缺失型和高度集权型。结果表明:董事会领导结构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核心因素,适度调整董事会构成和合理的股权激励有利于信息披露质量提升。
关 键 词:公司治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药企业;fsQCA
DOI:10.16315/j.stm.2021.01.013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66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listed in A sha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ased on agency theory,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nd signal theory, six pre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selected in the aspects of board leadership structure, propor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gender composition of board, supervision of board,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salary incentive, and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as taken as the result variable and analyzed by fsQCA. Three types of enterprises with high qua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ere found: equity incentive, external supervision and decisionmaking. At the same time, four types of enterprises with low qua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re found: coordination imbalance, internal control failure, lack of supervision and high centralization. The leadership structur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is the core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Key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fsQCA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更是对社会公众负责。制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成员,其业务集中在药品的研发、生产等方面,因而不仅要对公众的健康负责,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药品安全水平。然而,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制药企业频频发生公共安全事件:2019年的神华药业爆炸事故、2018年的长生生物疫苗事件、2017年的福建汇天假药事件、2017年惠生药业的火灾事故、2015年的信立泰“污染门”事件等。根据和讯网2019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总分排名,医药与生物科技行业排在19名,且多数制药企业的评级为D等,还有一些企业的得分竟为负数,由于制药企业属于重污染企业,致使多数企业回避披露相关信息,因此评分低也常常体现在环境绩效方面。这些问题均表明我国的制药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有关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仅有助于企业业绩和声誉的提升,而且有助于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更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和社会稳定性;因此,本研究拟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影响制药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究,并运用组态分析的思路,尝试探讨这些因素作用方式,以期揭示制药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在机理。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Barnett[1]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为改善社会福利而酌情分配公司资源,并作为加强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手段。Bear等[2]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由于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建立在积极的利益交换基础上的,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并提高声誉[3-5]。此外,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往往会获得更高的品牌忠诚度[6]、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承诺[7]。Waddock等[8]提出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减少因劳资纠纷、产品安全丑闻和消费者欺诈等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
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企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2个方面,主要从外部制度视角和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框架下,外部制度视角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受到市场化程度、政府监管、行业特征、媒体舆论等的影响。同时,在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支撑下,内部治理结构会显著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公司治理结构具体可以划分为董事会特征和股本结构。
1)董事会特征。由于问责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董事会要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负责。尽管企业社会责任日益重要,但研究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一些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R)仍然有限[10]。Kakabadse[11]也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是董事会议程中的关键项目;Elkington[12]同样认为董事会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负有主要责任。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董事会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上,而对董事会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注较少。
资源依赖理论和代理理论为董事会多元化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和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影响企业声誉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资源依赖理论认为董事会资源的多元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更具体地说,在公司治理方面,多元化涉及“董事会组成”和个别董事会成员在董事会进程和决策方面贡献的特点和专门知识[13]。Kang等[14]表明多元化既可以是可观察的,例如种族及种族背景、国籍、性别和年龄等,也可以是不可见的,例如教育、职能和职业背景、行业经验和组织成员资格等。研究重点关注性别差异,与男性董事相比女性董事更有可能具有业务以外的专家背景,并将不同的观点带入董事会[15]。某些研究表明如果在董事会的董事级别上存在领导风格方面的性别差异,更多女性董事的存在会激发董事会成员之间更多的参与性交流。如果女性董事比男性更具参与性[16]和民主性[17],那么董事会中更多的女性可以鼓励董事会成员之间更多的公开对话;因此,产生的更广泛的视角可以使董事会更好地评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结果可以增强董事会有效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信号理论为讨论董事会性别构成与企业声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额外的基础。在这方面,公司董事会中的女性人数可能会向外界发出该公司关注女性和少数群体的信号,因此具有社会责任感。研究表明女性董事会成员比例较高的公司具有较高的慈善水平[18],从而提供了更有利的工作环境[19]和较高水平的环境企业社会责任[20]。代理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也会影响董事会监督管理的关键职能。董事会中有更多女性,通过增加专业经验的范围和增加具有高级学位的董事会成员来增强董事会的专业知识。女性董事会成员带来的这些附加素质使董事会能够更有效地监控管理层[21]。
研究关注的第2个董事会特征是董事会的独立性。现有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与独立董事会相关的几个属性,例如外部董事会成员的比例和CEO双重身份(即CEO还履行董事会主席职责)[22]。学界对于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主要提出了2个论点[23]。一是与内部董事相比,外部董事对社会需求更敏感[24],更关心企业的道德方面[25]。二是独立董事会成员对企业遵守法规和负责任的行为更感兴趣[26]。由于遵守法规并以负责任的方式行事将提高声誉,并且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对于独立董事很重要,因为它为独立董事提供了更多被其他董事会选中的机会[27]。还有研究表明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的企业社会责任取向不同。这种不同的方向有助于扩大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主张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显著性[28]。例如:Wang等[29]发现外部董事更关注员工的态度。从董事会领导结构来看,两职合一要求双重CEO承担更大的责任,即主要关注财务指标,因此可以合理地期望双重CEO更多地以利润为驱动力,更积极地追求利润,而这往往以牺牲社会责任为代价[30]。实证研究表明董事会的监督作用[31]以及自愿披露的水平[32]受到CEO双重性的负面影响。相反,面对相对较小的执行压力时,非双重CEO有能力采取更加平衡的方法来管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权势的CEO能够利用企业社会责任来促进自己的利益和道德信念,而不是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他们很可能不愿意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披露[33]。
董事会会议次数也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Lee等[34]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会议的数量是衡量勤奋程度的指标,因此也可以衡量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关于企业报告,Kent等[35]的研究表明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会议频率与自愿披露有正相关关系。
2)股本结构。Keim[36]指出随着企业所有权分配的集中程度降低,股东对企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广泛。信息效应论证表明,所有权集中度高与披露水平低有关[37]。另一种观点是如果企业的所有者分散,并且没有人拥有大量股份,则没有一个所有者会有很大的动机去花时间监视和评估管理决策。即使某些小股东愿意监视管理决策,由于他们没有董事会的投票权[38],因此没有任何影响企业决策的方法。当某些股东拥有大量股份时,这种情况就会改变。大股东通常可以通过任命董事会董事[39]和股东积极性[40]来影响企业决策。当一些大股东拥有大量股权时,会发现股东对企业决策进行更积极的监控和干预,即所有权结构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各股东所拥有不同份额而有所不同[41]。研究表明通过刺激股东参与和执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并向股东披露这些活动,可以降低代理成本[42]。
传统代理理论认为,CEO为了自身利益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会损害股东利益。例如CEO倾向于在企业社会责任中进行投资,以掩盖自己的不法行为[43]包括企业行为不端或者增加自身的利益(增强声誉和议价能力)[44]。一个衡量CEO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动机的指标是CEO薪酬。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绩效与以现金为基础的薪酬比例负相关,而与以股权为基础的薪酬比例正相关。这一发现反驳了如果CEO出于自身利益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则企业的高社会绩效将伴随着高水平的CEO薪酬的观点。CEO薪酬结构是促使高管人员进行更具风险的投资并追求符合股东长期利益的关键因素[45]。另外,如果CEO参与企业社会责任,为了提高企业价值以符合股东的利益,或者如果CEO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改善了他们与员工和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那么基于股权的薪酬比例可能会随着他们的社会绩效增加;反过来说,CEO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利于股东通过改变薪酬结构,以减少代理问题。Morck等[46]提出当企业治理体系薄弱时,企业社会责任与CEO股权薪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与股权的薪酬比例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环境绩效和员工关系中更为明显。总的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提高与有利于股东的CEO薪酬结构有关。这些观点符合代理理论中的“向管理者提供股票是使管理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的一种缓解代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国内学者主要探讨医药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47]、创新绩效[48]、财务绩
效[49]、消费者满意度[50]以及企业竞争力[51]的正向关系;还有学者关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2],但是对于影响因素方面的探究较少,申俊龙等[53]研究制度因素对于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指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的缺陷,形成医药流通领域中的社会责任缺失,引起医疗服务市场的败德行为,如政府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种社会问题,潜在的风险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孙伟等[54]通过内容分析法,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主要来自政府、社会和企业3个领域,政府和社会构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压力,企业作为内生动力发挥促进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王思琪[55]将公司规模大小、财务风险、股权集中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以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指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药公司的规模、财务风险、股权集中度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产生显著影響。可见规模大的医药企业会更重视承担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相较规模小的公司也会更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有2点不足:一是研究结果的不统一,即当同一自变量作用于同一因变量时,有的呈现正向作用,有的则没有影响,甚至还存在负向作用。这不仅与其它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变量的选择有关,而且与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的变化有关,更可能与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有关;二是我国学者关于制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探究较少。有鉴于此,研究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出发,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探析董事会领导结构、董事会构成、董事会监管力度、股权集中度等因素对于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综合作用机制。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选取
研究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在公司内部治理的视角下,以组态思路分析在A股上市的66家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选取前因变量为董事会领导结构、董事会构成(独立董事比例和女性董事比例)、董事会监管力度、股权集中度和薪酬激励,结果变量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并借鉴学者的相关文献研究与成果,将各变量的指标选取定义,如表1所示。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以A股上市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剔除数据缺失的企业,纳入研究对象的数量为66家。数据来源于和讯网、中商产业研究院、CCERDATA、中国水网、新浪医药新闻。
2.2.2 研究方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将每个完整的独立案例视作研究对象,分析的是各前因变量以何种方式共同影响结果变量的产生或者不产生,且可以通过分析每条路径下的典型案例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3 定性比较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采用SPSS26软件对研究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3.2 变量的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为了将常规比例和间隔尺度变量转换为模糊集合,以使变量与外部标准匹配或一致。通过设立3个定性锚点对各变量进行校准,将每个案例归属于一个集合以便于后续的分析。根据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中各变量的分布特征和参考学者研究的经验,对除“两职合一”之外的其余变量进行校准,独立董事比例采用上四分位数、上下四分位数的均值和下四分位数,女性董事比例采用上四分位数、均值和下四分位数,董事会会议次数采用上四分位数、中位数和下四分位数,股东持股比例采用百分之二十、中位数和下四分位数,高管持股比例采用百分之八十、均值和下四分位数,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采用上四分位数、中位数和下四分位数,各变量的校准锚点和新变量代码名称,如表3所示。
3.3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定性比较分析通过一致性和覆盖率的计算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必要性和充分性的关系[56]。以一致性0.9作为必要性条件的检验标准的临界值,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单一变量的一致性均小于0.9,不足以构成引发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单个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较弱,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鉴于此,研究将进一步展开引发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和非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组态分析。
3.4 对高、非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组态分析
由于纳入观察的研究对象有限,理论上,条件变量的逻辑组合可能的组态个数为26个,但实际上只观察到有限的组态,其余未观察到的组态被认为是逻辑余项,要强调的是未观察到不意味着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现象。研究将一次性阈值设置为0.85,通过指定分析和标准分析得到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通过中间解和简约解的比较,得到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条件和对结果起辅助贡献的边缘条件,基于考虑不同逻辑余项的结果,研究选择只包含简单反事实案例的逻辑余项的中间解进行分析,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模糊集分析得出产生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CSR1=1)的组态有5个,一致性分数分别为0.900、0.866、0.798、0.960、0.842,且解的一致性为0.879,解的覆盖度是0.206,说明这个组态解释了20%以上的产生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CSR1=1)的原因。研究将进一步对产生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组态进行路径分析。
模糊集分析得出产生非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CSR1=1)的组态有4个,一致性分数分别为0.723、0.915、0.902、1.000,且解的一致性0.837,解的覆盖度是0.227,说明这个组态解释了22%以上的产生非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CSR1=1)的原因。研究将进一步对产生非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组态进行路径分析,如表6所示。
3.5 产生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路径分析
3.5.1 股权激励型
路径H1的核心条件为~DUAL*~INDEP1*EN1,其中“*”是布尔代数中的符号,代表“and”(逻辑与)。该路径表明在两职分离的情况下,独立董事比例小且高管持股比例高,会引发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
H1a:~DUAL*~INDEP1*TOP11*EN1,该路径表明:无论年度内召开多少次董事会会议、女性董事比例高低,企业在两职分离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占比小,高管持股数量多且辅以股权集中度高的边缘条件,这类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高。该组态覆盖度为0.088,解释了8.8%以上存在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因。分析具体案例可知两职分离会使得所有权分散,高管的权力受到限制,内部董事相较于外部董事比例高,对高管的监督更加密切,高管持股数量多,基于股权的薪酬对高管产生更高的激励,可以减少代理成本,再辅以第一大股东的积极性,高管倾向于参与企业社会活动,并通过披露相關信息增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增加自己的声誉,取得相关利益者的信任。
H1b:~DUAL*~INDEP1*GENDER1*MEETING1*EN1。该路径表明:不管股权集中度如何,在两职分离的情况下,独立董事比例小,高管持股数量多,再辅以女性董事人数多且年度内多次召开董事会会议的边缘条件,这类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高。该组态覆盖度为0.063,解释了6%以上产生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因,这类企业虽然赋予高管的权力有限,且频繁召开董事会,对高管的披露监控较为严格,会使得高管产生压力,但是女性董事给董事会增添了多元化,女性董事会通过更加专业和不同的思路为决策提出专业意见,而且女性董事对于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积极作用,尤其是捐赠和环境方面,可以促使高管更多的参与此类的社会活动,为了缓解代理问题,这类企业会加大对于高管的激励程度,使得双方的利益趋向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管会愿意披露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提升自己和企业的声誉。
3.5.2 外部监控型
路径H2的核心条件为INDEP1*~GENDER1*EN1。该路径表明:独立董事占比高、女性董事比例小且赋予高管的是基于股权的薪酬,这类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高。
H2a:INDEP1*~GENDER1*MEETING1*EN1,该路径表明:无论董事会领导结构如何,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多少,董事会内独立董事的比例高但女性董事比例低,年度内多次召开董事会会议,且对于高管的股权激励较好的情况下,这类企业具有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该组态覆盖度为0.078,解释了7.8%以上产生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因,根据分析具体案例可知独立董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敏感性要高于内部董事,尤其是在环境方面和员工方面,因为独立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对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了解的较少,所以通常愿意通过更多的信息披露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且期望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提升自己的声誉,增加自己被其他董事会选择的机会,虽然女性董事通过比例较低,但是年度内频繁召开董事会会议会使得对于高管的披露监控较为严格,为了缓解高管的压力和降低代理的成本,会通过基于股权的薪酬激励促使高管自愿的披露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的形象较好且发展较为持续长久。
H2b:DUAL*INDEP1*~GENDER1*TOP11*EN1。该路径表明:不管年度内召开多少次董事会会议次数,企业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独立董事比例高但女性董事比例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且对于高管的激励程度大,该类企业具有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该组态覆盖度为0.05,解释了5%产生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因,这类企业的所有权较为集中,赋予了高管较大的权力,虽然女性董事比例低,但是独立董事人数多且股权集中度高,第一大股东可以对高管的行为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减少高管产生利己主义行为,虽然高管的权力很大,但是迫于相关利益者的压力和受到股权的激励,也会更多的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来提升企业的声誉。
3.5.3 决策高效型
路径H3的核心条件为DUAL*~INDEP1*~GENDER1*MEETING1*~EN1。该路径表明:不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多少,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年度内多次召开的董事会会议,独立董事比例少且女性董事比例低,对于高管的激励主要基于现金的激励或者给予高管的股权数量少,这类企业具有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该组态覆盖度为0.032,解释了3%以上具有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因。通过详细分析这类企业发现权力高度集中,外董比例小且没有女性董事,放眼整个高管团队也没有女性的存在,因此对于高管基于股权的薪酬激励就没有那么显著的作用效果,但是年度内多次召开董事会,说明重视信息披露,且权力的集中使得决策的制定变得十分的高效,由于最高领导者既是经营者又是所有者,因此出于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企业负责的目的,也会积极参与企业社会活动,高质量的披露相关信息,以增强企业的声誉,提升企业的绩效,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3.6 产生非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路径分析
3.6.1 协调失衡型
路径H1的核心条件为DUAL*INDEP1*GENDER1。该路径表明:不管年度内召开多少次董事会会议以及对于高管基于股权的薪酬激励程度大小,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独立董事比例高且女性董事比例高,再辅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边缘条件,这类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低。该组态覆盖度为0.100,解释了10%以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低的原因。根据分析具体案例可知两职合一会赋予高管更大的权力,但是同时存在独立董事比例高且女性董事比例高的情况,第一大股东的控制严格,使得进行决策时容易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加大代理冲突。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身上,内外部的监控效果较差,在进行利益抉择时,高管倾向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只是披露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各方利益相关者协调失衡,不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声誉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3.6.2 内控失效型
路径H2的核心条件为DUAL*INDEP1*MEETING1。该路径表明:无论董事会女性成员多少、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多少以及对高管的股权激励如何,只要该公司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独立董事比例高且年度内多次召开董事会会议,这类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低。该组态覆盖度为0.140,解释了14%以上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因。根据分析具体案例可知两职合一使得权力过于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即使多次召开会议加大了对高管监管力度,给高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披露压力,企业也存在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实行外部监控,但权力过于集中,因为内部董事相较于外部董事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了解较多,因此较少的内部董事对于高管的内部监控效果差,高管在进行信息披露时,通过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负责,这类企业代理问题严重,大大降低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
3.6.3 监管缺失型
路径H3的核心条件为DUAL*MEETING1*EN1。该路径表明:不管独立董事比例情况、女性高管比例情况以及股权集中度如何,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年度内频繁召开董事会会议且重视对高管进行给予股权的薪酬激励,这类企业存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低的情况。该组态覆盖度为0.142,解释了14%以上低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原因。根据分析具体案例的情况发现这类企业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即便多次召开董事会会议也难以对高管实施有效的监管,对高管实行了基于股权的薪酬激励,但是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在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情况下,股权激励并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这类企业对于高管的约束程度过小,以至于程度低的激励并不能缓解代理问题,高管依旧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实现利己,此类道德风险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归根到底,企业缺乏遏制高管利己行为的有效监管机制。
3.6.4 高度集权型
路径H4的核心条件为DUAL*GENDER1*~TOP11*EN1。该路径表明:不管独立董事比例如何以及年度内召开的会议次数是多少,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即便女性董事比例高且重视对高管基于股权的薪酬激励方式,但是股权较为分散的企业存在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情况。该组态覆盖度为0.082,解释了8%以上存在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因。理论上,两职合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董事会的多元性,而女性董事通过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多元化使得企业更积极的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活动的决策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董事会的多元性,高管基于股权的薪酬激励也是促使高管积极披露的正向因素,但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的实际情况,这类企业近3年存在多条违规记录,包括:水污染、药品生产不合格以及独立董事违规任职的现象,表明了这类企业的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回到组态分析,这类企业的董事会规模较小,且盈利水平不高,说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主要受高度集权的领导者的影响,加之股权较为分散,第一大股东难以对高管实行有效地控制行为,这类企业的代理成本很高,尤其在企业经营不善的时候,高管会选择隐瞒信息实现自身的利益而损害企业的利益。
3.7 稳健性检验
QCA的稳健性检验包含多种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合理调整相关参数的设定,例如:变量的校准依据和一致性门槛值,然后对调整后的数据再次进行分析,比较组态的变化以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对于各变量的校准依据和一致性门槛值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调整时没有导致组态的数量、组成部分以及一致性和覆盖度的实质性变化,因此可以认为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两职合一的核心作用。从领导结构来看,两职合一作为核心条件影响着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研究对象中多数两职合一的企业,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普遍较低,而且两职合一提升了董事会的独立性,降低了董事会的多元化,不利于决策质量的提升和企业战略的制定。通过组态分析,即便该制药企业进行了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是基于较弱的外部监管以及高度重视对于高管基于股权的薪酬激励形式的综合影响下。相反普遍来说,两职分离的制药企业多数进行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配合股权激励的效果可以很好地降低代理成本,使得高管积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在提升企业声誉和绩效的同时,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多元化。注意独董比例和女性董事比例的适度性。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都是在增加董事会的多元化。首先,虽然独立董事相较于内部董事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了解较少,但是更看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剩余效益,因此,独立董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更加敏感,会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其次,董事会的性别构成研究在我国开展的较晚,但是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女性董事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更加积极,尤其是在慈善捐赠方面,而且女性董事不仅代表了与男性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感染力,更是在向社会传递一种信号,对于性别平等的倡导,在很多國家通过立法来要求增加董事会中女性成员的比例;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组态的分析,独立董事比例和女性董事比例不是越高越好,尤其是对于企业规模小或者董事会规模小的制药企业,而且当所有权过于集中时,独立董事与女性董事的比例高反而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相反,对于那些所有权过于分散的企业也要注意控制,过高的比例容易导致决策效率的降低,尤其是在股权集中程度低的情况,内部的协调会严重失衡。
3)股权激励的双面性。关注基于股权激励的双面性,根据学者的探讨,基于股权的薪酬激励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正相关,然而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基于股权的薪酬激励都会发挥良好的效果。第一种情况:在两职合一时,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难以约束权力过大的高管,即使希望通过股权激励来减低代理成本,尤其在没有第一大股东的控制下,高管还是会倾向于选择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追求实现自身的利益而选择损害股东的利益。第二种情况:依旧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如果外部监管机制较弱,但是内部监管较为严格,可以不采取股权激励来对高管进行约束,避免权力过大,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
通过观察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非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各组态的覆盖度和整体覆盖度可知,非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覆盖度还是要高一些,说明多数制药企业处于较低水平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
4.2 建议
1)两职分离降低代理成本。虽然两职合一可以提升决策的效率,但是赋予高管过多的权力大大提升了代理的成本,尤其是在公司治理薄弱的企业中,高权势的高管很难兼顾各方的利益,一旦高管受到的约束和监管少,便不存在信息披露的压力,利用信息不对称,高管可以选择性的披露对自已有利的信息来提升自己的声誉,即使可能会损害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声誉与绩效。权力相对分散以后,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局面,既不会存在“一股独大”的高度集权现象,也不会损害整体的利益,因此,适当地分散权力有助于集体利益的实现。
2)合理调整董事会成员构成。适当调整董事会成员结构,让女性董事发挥作用。首先从内部与外部的监管机制来看,内部董事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高管的能力更为了解,但是也会出于人情而难以做到客观的评价,外部董事对于企业和高管的状况相对于客观,但是对于高管的信息披露难以进行评估,因此,合理调整内部与外部董事的比例,尽量不要让某一方主导决策的走向,协调之后产生的决策质量更高。其次从董事会性别构成来看,女性董事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看到,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女性董事会更加敏感,此外,女性董事更积极的参与慈善捐赠活动,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而且,女性成员增加了董事会的多元化,可能以理性决断不了的事情,以感性的方式处理,推动了各董事会成员的参与度,有利于决策的制定。最后,数量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过度的多元化会降低决策的效率,难以达成一致,尤其在第一大股东缺少话语权的时候。
3)构建灵活的薪酬结构。对于高管行为的约束和监管,与其用权力制衡和制度束缚这些会带给高管压力的方式,会使得高管消极被动的进行信息披露,不利于维护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真正能起到作用的还是将消极变为主动;因此,从激励的角度来看,让高管自愿披露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会大大减少代理的成本,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利益的实现。但是也要注意,在已经赋予高管过大的权力之后,通常情况下,给予股权的激励只会起到反效果,尤其是在公司治理薄弱的企业中。因此,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才能发挥激励的真正效用。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数据的缺失纳入考量的对象并不广泛,因此在进行组态分析时,有个别案例出现了与理论相反的情况,且各组态的覆盖程度并不理想;研究仅从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进行了考量,并未考虑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但对于企业来说,外部制度环境相较于内部治理机制很难控制,因此,从内部治理的角度出发考量企業社会责任的履行,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BARNETT M.Stakeholder influence capacity and the variab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794.
[2] BEAR S,RAHMAN N, POST C.The impact of board diversity and gender composition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repu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7(2):207.
[3] GRAY R H, KOUHY R, LAVERS S.Corporat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UK disclosure[J].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1995:8(2):47.
[4] LI S,FETSCHERIN M,ALON I,et a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emerging markets[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0:50(5):635.
[5] VANHAMME J,LINDGREEN A,REAST J.To do well by doing good:improving corporate image through causerelated market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109(3):259.
[6] MACKENZIE C.Boards, incentive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case for a change of emphasis[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1:15(5):935.
[7] MATTEN D.Why do companies engage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background, reasons and basic concepts[M].West Sussex:Wiley,2006:1.
[8] WADDOCK S A,GRAVES S B.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18(4):303.
[9] DONNELLY R,MULCAHY M.Board structure, ownership,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in Ireland[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16:416.
[10] CHEN S,BOUVAIN P.Is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converging:A comparison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in the USA, UK, Australia, and German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7:299.
[11] KAKABADSE A P.Being responsible:Boards are reexamining the bottom line[J]. Leadership in Action,2007,27:3.
[12] ELKINGTON W J.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J]. 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6,14:522.
[13] WALT N LNGLEY C.Board dynam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gender and ethnic diversity of directors[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3,11:218.
[14] KANG H,CHENG M,GRAY S J.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oard composition:Diversity and independence of Australian boards[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7,15:194.
[15] HILLMAN A J, CANNELLA JR A A,HARRIS I C.Women and racial minorities in the boardroom:How do directors differ?[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28:747.
[16] EAGLY A H,JOHAMMESENSCHMIDT M. C,VAN ENGEN M L.Transformational,transactional,laissezfaire leadership styles: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women and men[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29(4):569.
[17] EAGLY A H,JOHNSON B T.Gender and leadership style: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8(2):233.
[18] WANG J,COFFEY B.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2,11(10):771.
[19] BERNARDI R,BOSCO S;VASSILL K.Does female representation on boards of directors associate with fortunes 100 best companies to work for list?[J].Business & Society,2006,45(2):235.
[20] POST C,RAHMAN N,RUBOW E.Diversity in the composition of board of directors and environment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CSR)[J]. Business & Society 2011,50(1):189.
[21] HILLMAN A J,DALZIEL T.Boards of directors and firm performance:integrating agency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383.
[22] DAILY C,DALTON D.CEO and board chair roles held jointly or separately: much ado about noth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7(11):11.
[23] RAO K,TILT C.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role of diversity,gender,strategy and decision making[J].J Bus Ethics,2015,139:327.
[24] LBRAHIM N A,ANGELIDIS J P.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orientation of board members:Are there differences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director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5,14:405.
[25] IBRAHIM N A,HOWARD D P,ANGELIDIS J P.Board members in the service industry: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 and directorial typ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7:393.
[26] ZAHRA S A,Stanton W W.The implications of board of directors composition for corporate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5:229.
[27] LORENZO J M P,SNCHEZ IMG,GALLEGOLVAREA I.Características del consejo de administración e información en materia de responsabilidad social corporativa[J]. Spanis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Revista Espaola de Financiación y Contabilidad,2009,38:107.
[28] ZHANG J,ZHU H,DING H B.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post sarbanesoxley er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14(3):381.
[29] WANG J,DEWHIRST H D.Boards of directors and stakeholder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2,11(2):115.
[30] ZHANG L. Board demographic diversity, independenc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in Society,2012,12:686.
[31] TUGGLE C,SIRMON D,REUTZEL C,et al.Commanding board of director attention:Investigating how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CEO duality affect board membersattention to monitor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9):946.
[32] DONNELLY R MULCAHY M.Board structure, ownership,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in Ireland[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16(5):416.
[33] JIZI M I,SALAMA A,DIXON R,et al.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Evidence from the US banking sector[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4, 125(4): 601.
[34] LEE H Y,MANDE V,ORTMAN R.The effect of audit committee and board of director independence on auditor resignation[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4,23(2):131.
[35] KENT P,STEWART J.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s on the transition 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J]. Accounting and Finance,2008,48(4):649.
[36] KEIM G D.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debate:Goals versus constrai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8,21(1):57.
[37] SUFIAN M A,ZAHAN M.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in Banglades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Issues, 2013, 3(4): 901.
[38] OH W Y,CHANG Y K,MARTYNOV A.The effect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Kore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1, 104(2): 283.
[39] BOYD B K.Board control and CEO compens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335.
[40] ADMATI A R,PFLEIDERER P,ZECHHER J.Large shareholder activism, risk shar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2:1097.
[41] KARIM K,LEE E,SUH 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EO compensation structure[J]. Advances in Accounting,2018,40:27.
[42] FRIEDMAN M.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J].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13:122.
[43] HEMINGWAY C,MACLAGAN P.Managerspersonal values as driver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33.
[44] BARNEA A,RUBIN 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conflict between shareholder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7:71.
[45] INDJEJIKIAN R J.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compensation research:an agency perspective[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147.
[46] MORCK R,SHLEIFER A,VISHNY R.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93.
[47] 茅寧莹,李佳佳.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Heckman选择模型[J].财会通讯,2017(19):9.
[48] 康益敏,朱先奇,李雪莲.企业社会责任对医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1):109.
[49] 丁烨华. 尽责测度视角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1.
[50] 付非,赵迎欢.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归因对医药企业形象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7,34(11):1013.
[51] 王天竹,马鸿飞,周小燕.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5,17(6):13.
[52] 杨明晖.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评价指标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9(5):228.
[53] 申俊龙,朱玲娴,沈锡坤.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特点及制度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271.
[54] 孙伟,狄贵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16(1):86.
[55] 王思琪.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J].现代企业,2020(7):80.
[56] 熊烨,周建国.政策转移中的政策再生产:影响因素与模式概化——基于江苏省“河长制”的QCA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报,2017(1):37.
[编辑:费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