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考古百年回眸

2021-05-28

飞碟探索 2021年2期
关键词:考古学考古文物

按照通常观点,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首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因此得名,科学探索中国史前文化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到今天,现代考古学扎根中国大地已历时百年。回望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历程,特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数代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考古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学科建设全面进步,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考古话语体系开始建立。大量、丰富的考古成果为复原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过程,提供了第一手的考古资料,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明经由考古,以一种科学的面貌进入了世界古代文明谱系。

追根溯源,揭示中华大地历史脉络

数代中国考古人的努力,揭示了今天中国版图上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和5000年的文明史。

1. 证实中华史前文明的本土起源和5000年文明史。

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学者组织力量,在我国中原地区和华南地区,对距今10万~4万年的多个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获得了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和遗物。发掘结果显示:中华大地的古人类及其文化是连续进化、一脉相承的,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古人类,确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发掘和研究,以大量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证明:虽然中国史前文化与同时期外部文化发生过交流,但中国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是在自身基础上产生,土生土长的,而非西来。

通过70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国各地史前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各地的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集军事权力与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权,形成了礼制,出现了早期国家,相继进入了古国文明社会。中华5000年文明绝非虚言。

2. 探索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早期进程。

通过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华大地上各个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业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其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各个区域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中华文化。

凝心聚力,考古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可以说,中国考古学是百年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进步最显著的人文科学之一。

1. 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只有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汉唐考古,而今天,中国考古学已经系统建构了主要由各断代考古、区域考古、专题考古等方面构成的日趋完善的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研究领域纵向上覆盖从旧、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中国文明史各个时段;横向上细分领域的十几个学科。中国考古学正在突破“正经补史”的传统角色,秉承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2. 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普遍使用的工具只有探铲、手铲以及皮尺、罗盘,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极为贫乏,只有1964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成的碳14测年实验室,以及对少量出土金属器进行成分分析的技术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先进的考古测绘手段、技术及设备不断引进,如全站仪、实时动态(Real-time kinematic,简写为RTK)仪器设备等,已经成为常用装备。自然科技在中国考古研究中所占比重也有了大幅提升,除碳14测年以外,光释光、地磁法等科学测年手段,能够精确测定古代遗迹和遗物的年代;通过分析金属、陶瓷、玻璃、玉石等遗物的物质结构,判断其产地及制作工艺技术;通过分析古代人骨中所含碳氮同位素,研究古人生前的主食和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通过分析人体内的锶同位素,探讨人群的迁徙;通过人骨的形态和DNA 分析,研究古代人类的种群特征及相互关系;通过出土动植物遗骸,研究当时人们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通过孢粉、植硅石、木炭颗粒等,研究古环境、古代铜、玉石、盐等稀缺资源的来源和供给。

目前,我国考古学应用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设备和手段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致敬先贤,考古队伍不断壮大,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

在过去的100年当中,我国考古工作在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下,无论是在学科的创立发展上,还是在用考古学揭示文化、建构历史上,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日渐获得公众的关注,不断增强着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1. 考古学专业队伍不断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专业机构仅有几个。截至2019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考古文物研究所(院),数十个地级市建立了考古文博机构。21世纪以前,这些地方的考古机构主要承担配合本地区基本建设开展的相关考古工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21世纪以后,地方的考古机构也越来越多地承担主动考古发掘工作。目前,我国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质的单位达70多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从业人员仅仅数十人。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全国的专业考古勘探人员、考古技师、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研究人员、文保技师、实验员等已经达上万人。

2. 考古工作规模日渐扩大。

20世纪50年代初,考古发掘仅有北京周口店、河南安阳殷墟、河南辉县等几项。改革开放以后,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数量日益增加。20世纪80年代前期,每年的考古发掘约100项。21世纪以后呈井喷式增长态势。近年来,每年开展考古项目近千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配合三峡工程的大规模考古工作和世纪之交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开展的考古工作,动员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市级考古机构、部分大学和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以及数千名考古技师、数万名农民工,堪称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

1996—2000年,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解决人文科学重大课题的大型研究项目。

2001—2016年,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及其背景、原因、机制和特点为研究目标,以考古学为基础,历史学、农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医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遥感和空间技术、计算机科学、冶金学、文物保护技术以及人类学等近20个学科参与其中,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较此前显著增强。

3. 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见“中国考古百年发现巡礼”)

礼赞文明,让遗址和文物活起来,让中国考古走出去

中国在百年考古事业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考古资料,国际交流和不断拓展的研究视野,让学者们带着研究课题走出了国门;考古学的传播力度越来越大,公众与考古学的距离逐渐靠近。

1. 文物普查。

我国于1955—1956年、1981—1989年和2007—2011年,先后实施了3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 722处,其中,新发现536 001处,接近登记总量的70%。2012—2016年,国家组织了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可移动文物10 815万件。这几次文物普查对了解全国文物分布情况、摸清各单位保存的出土文物数量和保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2. 遗产和文物保护。

通过中国考古学家和其他相关学科学者的合作与艰辛劳动,已经建构了中国博物馆体系、文物保护单位体系、大遗址及考古公园体系。

截至2020年,中国拥有4000多座国有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标本上亿件。已拥有13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00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万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数十万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国家大遗址和约200个考古遗址公园。3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的全国文物点达77万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时代、文化性质、文化价值的挖掘与认定无不凝聚着广大考古学者的智慧劳动。

3. 国际学术话语权、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增强。

201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队走出国门,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联合考古,推进文明互鉴。

中国考古队前往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进行合作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还把合作发掘的区域扩展到其他古代文明发祥地,如埃及、肯尼亚、洪都拉斯等,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研究。

同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自1983年我国第一次在北京和西安召开考古学国际学术会议以來,我国已召开数十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了东亚考古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的学术会议。2013年,我国发起创办“世界考古·上海论坛”,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组织国际优秀考古学家,对世界范围内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考古研究成果进行评选的学术平台。这使长期游离于国际考古学术圈边缘的中国考古学,成功进入世界考古学的核心。

开启百年探索新篇章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拥有“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个历史的国情是包括苏秉琦先生在内的数代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筚路蓝缕、不断探索的概括。

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发展成就,是中国共产党100年建设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在过去的百年历程中,积极回应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考古学问题,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向世界展现了中华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和中外文明交流的考古学图景。步入新百年,在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政府的空前重视与社会大众的热心关注和支持下,沿着前辈学者开拓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正展露新颜,开启下一个百年探索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考古学考古文物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文物的栖息之地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