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角度探析临帖的重要性
2021-05-28朱德志
朱德志
摘 要:书法在当今社会得到繁荣发展,但是在书法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审美方向发生偏离、学习书法不临摹字帖等问题。文章从艺术的起源——模仿说以及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来论证临帖的重要性。
关键词:书法;临帖;模仿说;继承;艺术创新
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漫长的历史,伴随文字的出现而产生。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具有艺术独特性。书法虽然源于我国,但传播范围不局限于我国,韩国和日本也深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不但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而且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书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汉字的变革而不断演变,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尤其是在古代,书法对人们书信往来交流和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书法也是造型艺术,其造型特点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通过点画轻重、结构疏密、行笔缓急、字形神态等表现对立与统一、主观与客观、虚实相间等美学思想。书法在我国的传承从未间断过,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和大量的书法作品。这些优秀的书法家运用笔墨和线条表达思想情感、审美观念。点画之间,彰显书法家的艺术修养和情怀;落墨之际,表现其技法巧妙。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历代书法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书法的基础上又能够推陈出新。通过他们的不断努力,书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书法在当今社会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学习书法的人也逐年增多,许多大学都设有书法专业。然而,当今书法界一部分人追求所谓的“丑书”,书法审美偏离主流审美方向,甚至有些人学习书法从不临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书写习惯去诠释书法,并且还教学生写“丑书”,这种现象层出不穷,为书法的未来发展带来隐患。因此,文章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临帖在学习书法中的重要性:
一、艺术的起源——模仿说
书法中的临帖可分为实临和意临两种方法。模仿就是实临的一种形式,书法的模仿是指仿照前辈书家留下的书法作品来描摹。艺术的起源主要有五种学说,模仿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曾说:“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的模仿者……绘画的确是一门科学,并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1]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都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赫拉克利特认为,“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形成一致的曲调;文法混合元音和辅音,由它们构成完整的艺术”[2]。德谟克利特在其著作中提到艺术起源于模仿,他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儿学会了唱歌。”[3]
我国古代艺术观念也有类似看法。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里的“外师造化”与模仿说的观点非常接近,肯定了艺术是在模仿现实生活和自然的理论,强调了模仿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进一步阐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谢赫在《古画品录》里提出画有“六法”,包括“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应物象形”是指在绘画中要按照自然界中事物本来的形状样貌来模仿和描绘;“随类赋彩”是指将画中物象分为数类,一类施一种颜色。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首先,模仿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获得经验的一种方法,人们能够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世界。孩子从小模仿父母,随着其不断成长,孩子从父母长辈那里学会他们的语言和动作,进而学习更多知识和经验。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模仿老师,学习唱歌、跳舞、作画。其次,人类可以通过模仿进行艺术创造。例如: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陶器上描绘鸟和鱼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使陶器更加美观;人类模仿流水声和动物的叫声等声音,从而创造出美妙的音乐。人类最初创造的文字也是在模仿自然界各种动植物形象,如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在模仿自然界中的具体物象。在书法传承方面,后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通过不断临摹前人书法作品能够使书法得到有序的传承。
虽然艺术在模仿中得到继承和发展,但是,模仿并不是最终目的。艺术需要继承,同样也需要创新,这是艺术本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而且,模仿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的艺术精髓。书法学习中,临帖的另一形式就是意临。意临是实临的升华,是在临写原帖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书法观念,为下一步的书法创作打下基础。意临也可以说是对书法的一种创新。
二、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着艺术发展的特征和基本趋向。继承与创新就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藝术的继承
艺术的继承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继承前人艺术成果,并对其进行批判和选择性吸收,在此基础上创作新的艺术作品。虽然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每个时代的艺术有着共同特性和联系,这些共同特性不会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人类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艺术,而是在一定的艺术积累和继承前人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创造艺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前一时代和后一时代的艺术并不是断开的,而是互相作用和影响。前一时代的艺术为后一时代的艺术奠定基础和提供发展条件,并对后一时代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后一时代的艺术只有建立在前一时代艺术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这些艺术形式都需要艺术家继承前人的艺术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艺术创作。
艺术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中国艺术追求意境的创造,主张以形写神,把明暗和空间感放在次要的位置,体现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书法艺术里开与合、大与小、粗与细、方与圆等审美观念,虚实对比的创作方法,中国画里的墨色变化和用笔方法的多样性都体现出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另外,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神韵和意境,通过运用水墨画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可以达到神韵与意境相结合的境界。中国艺术里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经历了漫长时间的变革和融合,如今依旧被现代人继承,指导现代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临写怀素的草书时,应该先了解怀素的书法艺术特点,即线条较细,笔画内敛,圆笔较多,书法圆中带方、方圆并用,然后再学习怀素的创作方法。怀素的书法也是在继承前人书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书法观念,而后开创独具特色的草书风格的。学习怀素草书应先对照字帖多次临摹,熟练以后,再脱离字帖进行意临,以此来掌握怀素草书的精髓。
书法史上每种书体的发展演变都不可能是个别书法家所能完成的,而是不同时期众多书法家长期积累和艺术实践的结果,是众多书法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过程就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众多书法家的继承和探索,而不是短时间内由某一位书法家个人所完成。因此,学习书法需要临帖,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书法家的优良书法传统,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没有书法艺术的继承,就不会有当代书法的繁荣局面。例如,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隶书又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草书和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书体的演变遵循继承这一艺术规律。再如,早期人们在动物骨头上刻甲骨文,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创作甲骨文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融合在甲骨文中的审美观念,是珍贵的艺术遗产。不同时代的人都对甲骨文有所研究,为后人研究甲骨文提供经验。有了这些经验,后人学习甲骨文时就不用再去重新摸索前人走过的路,而是直接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其他书体的学习与传承也是如此。因此,学习书法要先临帖,临帖对学习和传承书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艺术的创新
艺术的发展需要继承,继承借鉴前人成果是十分重要的,但继承和借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艺术可以更好地发展。然而,没有创新,艺术就难以发展。任何时代都不能将前人的艺术遗产统统抛弃,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来创造自己的文艺。但是艺术家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都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中优秀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以革新和创造。事实上,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会发生改变,因此,艺术也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不断进行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想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就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在艺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凭空想象,胡编乱造,无异于空中建楼阁,没有任何基础。书法临帖中的意临就是在继承前人优秀书法成果的基础上,進行革新和创造,这样有助于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综上所述,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在继承前辈艺术家的优秀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临帖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但是临帖是学习书法必须要走的路,能够为以后的书法创作奠定基础。那些学习书法不临帖的人就是在否定前一时代的艺术成就,否定前辈书法家的艺术成果,否定艺术的发展规律,最终他们的书法审美会发生扭曲,审美方向会发生偏离。
参考文献:
[1][2]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32,27.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7.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