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绘画的创作实践谈画面的偶发性因素

2021-05-28路怡然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因素

路怡然

摘 要:偶发因素的制造与人在绘画时表达的情感波动有密切关系。绘画的手感、力度、控制力的不稳定性,内在心智的状态即个人对绘画风格趣味求新求变的积极程度等,是制造画面偶发因素的前提。在画面上对偶发因素的察觉捕捉与碰撞制造,其实早在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就已经显示于抽象绘画、表现主义绘画,甚至是叙事写诗的绘画中了。画家对偶发因素的敏锐觉察、深入认识以及积极引导已经成了一流大师彼此心照不宣的共识。文章旨在讨论对偶发因素的认识,通过案例说明来深入认识“唐突的”“不合时宜的”偶发因素。

关键词:创作实践;偶发性;因素

声明:本文提到的偶发性因素限定在画面上的绘画表达痕迹范围内,是视觉性的,是感性的部分,是关于绘画表达的手感和力度的方面,不涉及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以及绘画创作之外的活动行为的各种机会性。

笔者作为一个深入绘画创作多年的艺术从业者,以及一名深入绘画研究的大学专业教师,在绘画领域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越发感觉到我们在崇尚理性的技法手段主导创作的同时,忽视了对画面上不经意间偶发的画面痕迹的思考与再认识,并且在惯性的驱使下,我们会立刻用尽手段把它们抹杀覆盖修饰掉。此外,对绘画创作的感觉渐渐麻木,创作中遇见偶发因素这件事儿只会让我们回避或不期待。那是因为在创作中缺少对突发变化的准备心理,以及对“偶然”“偏离”的消极认知。

偶发因素的制造与人在绘画时表达的情感波动有密切关系。绘画的手感、力度、控制力的不稳定性,内在心智的状态即个人对绘画风格趣味求新求变的积极程度等,是制造画面偶发因素的前提。

在画面上对偶发因素的察觉捕捉与碰撞制造,其实早在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就已经显示于抽象绘画、表现主义绘画,甚至是叙事写诗的绘画中了。画家对偶发因素的敏锐觉察、深入认识以及积极引导已经成了一流大师彼此心照不宣的共识。本文旨在讨论对偶发因素的认识,通过案例说明来深入认识“唐突的”“不合时宜的”偶发因素。

首先,特殊的绘画手段与特别的材料媒介是促成画面偶发因素出现的关键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体的绘画媒介与手段具有客观实在的特性,而部分偶发性的画面效果痕迹就是由一些绘画材料、工具和媒介的独特表现性带来的。在二战以后由于绘画媒介的不断拓展,一些特征强烈的媒介开始介入绘画创作中,艺术家对偶发性的画面痕迹及其新颖的效果也有了积极的主动自觉的表达诉求。比如身体作为材料媒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具体派艺术家白发一雄的足部绘画。

《T53》是其代表作品,他用脚在画面上涂抹厚厚的颜料使其表面留下厚厚的颜料堆积的痕迹。从其创作的摄影记录来看,他双手紧握从天顶上吊下的绳索,双脚在挤满了颜料的画布上滑行绘画,创作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作品。

与他相似的还有欧洲艺术家伊夫·克莱因,他用女性身体姿态拓印绘画。克莱因会以现场表演的方式来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他会事先找几个女人,她们赤裸身体,身体上裹满了颜料,在创作中会伴随着音乐在铺满地的画布上肆意滚动舞蹈,身体的颜料也会自然地留在画布上;身体携带着大量的绘画颜料大幅摆动,这样在身体与画布接触的同时,颜料就会被涂抹上去。这样的方式区别于传统的靠手腕控制画笔的方式,这样的肢体介入与画布接触带有大量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与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指墨有些许相似,二者都是在利用非常规的肢体部位进行创作,在创作的时候都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出乎意料的画面痕迹。

此外还有些艺术家常会利用喷洒投掷颜料等非常规的工具和手段去进行绘画创作,如日本具体派的一些代表艺术家们。在此类创作方式中特殊的材料工具、独特的手法显得格外关键,这些特殊媒介手段介入的绘画会带给我们更加新颖的画面视觉体验,像是一场场陌生的偶然间的美妙邂逅。

这些绘画实践都比传统的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方式更加彰显了新方法介入绘画的视觉张力,偶发性随机性效应更强。这些具体鲜活的绘画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常规媒介给绘画灌输的概念化的模样。

其次,艺术家本人开放的求新求变的观念意识是促成偶发因素能够成立的另一关键。在开明的艺术家看来:偶发的画面因素拥有对创作的解放性的力量,它是对模式化的学院系统绘画手段的活化。偶发作为突破原有僵化框架的一种手段,具有解放原有的画面秩序和表達预设目的的作用。例如:在艺术家刘炜早期的风景画创作中,他总喜欢在画成型的画面上进行偶发的感性的笔触破坏原来的画面氛围,从而使感性痕迹的介入给画面带来一种升华。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画面上一些流淌的油画颜色,和绿地上的碎碎的擦痕使得原来的色层更加丰富且活泼,再配上他独特的英文题款就显得格外抒情,有传统文人画的抒情格调。在他作品的画面上,偶发性的笔触痕迹必然阐释着他敏感多愁的情绪表达。

先破后立,突破藩篱,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意识。这样的观念意识是偶发的画面痕迹成为合法性画面的心理前提。原有的画面秩序和表达目的的预设,以及程序性步骤性的绘画手段,都是僵化禁锢的。强烈的程序性和强烈的目标感是不允许我们出现偏差的,这样就使得绘画创作变得僵化和机械,无异于车床上生产零件的模型。看待偶发的画面痕迹,一味回避的态度会扼杀画面偶发性因素积极的一面。我们在系统的学院专业艺术教育中学到了体系化、步骤性强的办法,强化的程序性训练阻塞了我们去思考偶发因素背后的可能性价值与延展性意义,也没有培养出开放、革新、求变的观念意识,因为一旦进入体系化训练模式,那么标准规范也就被固定死了,目标性太强,开放度跟发散性就相对削弱。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对待创作的观念意识,让它变得逐渐开放革新起来呢?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尝试各种绘画手段效果的试验性的“试错”探索工作。此处笔者把它看作是“试错”,当然这是积极意义上的大胆实验,要大胆地允许我们的创作有“失误”“不正确”“不规范”,不要一味回避它们,那样会阻碍我们绘画创作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使我们不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偶发性画面效果,因为偶然的不经意间的精彩都是在刚开始伴随着“敢于犯错”“不守规矩”而来的。画面的偶发性因素能被合理地引导出来是一个艺术家智慧的体现,就像艺术家刘炜一样以一种开放的意识去积极地调动创作中感性的一面,敏锐地觉察到画面上偶然间的意外的深刻价值,并且把它们扩大到拥有足够的分量来带给画面更加新鲜的活力。与扎实的技术能力相比,一个艺术家的机智、灵活和思维的开放度显得更为珍贵。在近代20世纪以后的一些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积极调动感性一面进行创作的案例明显增多,从蒙克和弗拉芒克的略带叙事题材形象的画作到托姆布雷和波洛克等的纯粹符号化、图形化、痕迹化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偶发的感性的绘画手段被积极拓展,这就是艺术家突破性、先锋性的创作态度的体现。偶发因素的出现是绘画创作发展转向的一个启示或者契机,它启示我们要摆脱程序性和目标感的惯性框架的禁锢,以实验性、解放性的观念意识去开展创作。

最后,偶发性的画面效果带来的启示,能够催生出新的绘画形式语言,这一点在上节提到的现代主义绘画大师那里能得到最明显的感受,这也是把画面偶发性痕迹积极放大到一定体量后的结果——足够变成画面的形式语言。如20世纪中叶的画家托姆布雷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即兴的涂写、感性能量的释放使得他的作品形式感非常强烈,轻松感和愉悦感的书写构成了他的画作的艺术语言。不断以感性的孩童涂画般的方式构建画面,这是他抓住了自由涂画所带来的偶发因素赋予他画面天真烂漫的气质的结果。在形式语言不断演变的现代主义绘画脉络里,语言推进的前提必然是始于绘画实践中的偶然性的画面痕迹的,尤其是在艺术家风格转型阶段和艺术语言初成的早期阶段就能看出,画面上所散发的难能可贵的闪光点和一次次的不经意的痕迹被艺术家细心留意和重视,并在之后的绘画实践里努力尝试抓住之前的灵光一现的画面效果,开启精准捕捉偶发性因素表达的研究实践,然后逐渐把它放大演化成统摄画面的形式语言。比如:西班牙的艺术家安东尼·塔皮埃斯被称为“日常材料的魔术师”,作为自学成才的画家,他以大胆新颖的原创性手法跟形式感著称,其早期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偶发性色彩,具体体现在他的一些早期作品有偶发性碰撞的破坏痕迹和刮擦的痕迹,在大量的实验探索后这种对画面的破坏剐蹭成为他有意为之的画面形式语言。

从其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对水泥等日常材料的处理手段和富有特点的破坏剐蹭的画面艺术语言,给画面带来了厚重的犹如墙壁一样的凝重物质感。站在他的作品面前,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气息。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的抽象绘画的艺术语言魅力也很大,既漂亮又令人愉悦。在里希特的抽象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大型刮刀的刮动、多层叠加的油彩色层的渗透与融合的流动感的唯美气息。艺术家把布置好的多层油画色层利用大型的刮刀刮动,底下的色层会依次翻滚上来,多层色浆也就因而交汇在了一起,像彩虹一样绚烂的效果极富有视觉美感。这些美丽的色彩碰撞的状态都是经过精密的计算和预设,才能创作出的,其控制技巧都是基于探索期间的不断的偶发性画面的碰撞实践推动才发展成熟的。他的这套刮刀滑动搅拌多层色浆的创作手法也影响了一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比如在中国画家群体中有写实画家习惯于在具象绘画里借鉴里希特的抽象绘画技巧来表现他们的具象艺术,像有的风景画家就习惯把山体树林一层一层的叠压关系概括为多层色彩叠压的抽象语言,从而放弃了具象的细节刻画,在具象绘画里赋予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意味,从而提升了画面的格调与气息。这些积极意义上的吸收与借鉴在深刻的层面上来看是艺术家对偶发性画面表现力的拥抱与肯定。在艺术语言探索期间,偶发性因素的画面效果是有它必然的潜在价值的,我们能从很多大师的绘画实践中感受到这一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画面的偶发性痕迹是艺术家绘画风格形成与转型的关键的可察性线索,偶发性痕迹的背后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的、开拓性的、解放性的创作狀态。只有大胆地迈出绘画惯性的舒适区,才有开拓绘画表现语言的可能性。所以当出现偶发因素时,我们不应该消极地去回避漠视它,而是要培养自己驾驭不同材料媒介工具创作时,对感受画面各种随机性偶发性痕迹的敏锐度,并带着辩证的眼光去思考它背后的可能性与潜在价值。这些东西对于我们创作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它出现时更是绘画创作发展转向的一个启示或者契机。

借此机会通过谈对绘画画面中的偶发性因素的认识,希望能够为致力于绘画艺术创作的同仁们提供一个富有价值的参考与提示,帮助一些人尽快脱离僵化腐朽的创作惯性与机制,使其能够通过本文有所收获,进而展开自己的“尝试性的”“实验性的”“反惯性的”创作突围。

作者单位:

安阳学院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因素
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民族弹拨乐的发展现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与创作探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自卑情结与文学创作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小学生美术创作的“四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