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詹敦仁、詹琲父子佚诗的新发现

2021-05-28陈尚君

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3期
关键词:族谱父子

陈尚君

《全唐诗》卷七六一收詹敦仁诗六首,传云:“詹敦仁,字君泽,固始人。初隐仙游,后为清溪令。”又收其子詹琲诗三首,传云:“詹琲,敦仁子。劝陈洪进纳土,归隐凤山。”《全唐诗》卷七六三、卷八八六收与詹氏父子有交集者刘乙诗三首,皆有宋代书证,此不展开。近代以来补录唐诗,于詹氏父子频有新的发现。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据《永乐大典》录敦仁诗四首,童养年先生《全唐诗续补遗》据《永乐大典》录敦仁诗三首(一首误收)、詹琲诗三首,据《嘉靖安溪县志》録其父子诗各一首。拙辑《全唐诗续拾》又据《闽诗录乙集》录敦仁诗二首及其父子唱和诗一首。近年整顿唐诗,友人常德荣告南宋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存二詹佚诗,我从别的途径也续有所得。如此丰富的保存,已经很令人惊讶。

今年初,复旦大学某在读詹姓博士研究生给我来电,告他所见《安溪詹氏族谱》(后引简称《族谱》),最近重修时间为1936年,原件在其家族浙江某分支处,他在2012年据以全部录存于电脑,目前手边没有复印本。他将所录电子文本示我,允我发表。据所示原文,凡存詹敦仁诗五言三十五首,七言七十二首,长短句二首(非词,仅属杂言),共一百九首,另存文三篇,一为《清隐堂记》,见收《全唐文》卷九○○,为节本;二为《新建清溪县记》,《唐文拾遗》卷四八有收;其三《柳堤记》,即《柳堤诗》序,《全唐诗》已收。又存詹琲诗五言四首,七言十六首,词一首(为三言诗),凡二十一首。如此丰富,真感意外。虽未见原书,就内容分析,应属可信。略陈所见如下,望读者有以赐教。

一、 《安溪詹氏族谱》存诗与前人辑佚

据前所述,《族谱》存詹氏父子诗凡一百三十首,其中二十多首已经见于前人辑录,文字颇有出入。经查,前此诸书所录诗,主要来源除前引《永乐大典》《嘉靖安溪县志》外,主要见于《清源文献》《乾隆仙游县志》《乾隆福建通志》《乾隆安溪县志》《民国南安县志》等明清方志,前引《闽诗录》,是清人郑杰编次,都很晚。其父子诗的宋元书证,除前引陈宓集外,仅詹敦仁有二句见引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元祝充《莲堂诗话》卷上,后者云:“唐末,詹君泽避乱迁闽,隐居植德山下。尝诣闽王上书,闽王昶欲留之,君泽以诗谢之曰:‘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顿顾谩劳思。”分别用伯夷、叔齐与诸葛亮之故事,谢绝闽主王昶之留聘。

虽然晚出,但前人对二詹诗并无怀疑。特别的佐证是,前人据《永乐大典》补诗六首,四首皆见于《族谱》,二首未见。可信的一首是《琲访刘君乙时已殁故将归王令留之不可以书来嘱作此篇示》:“刘郎踪迹久荒凉,卜宅何妨处士乡。壮志莫随流俗变,老夫霜鬓已凝霜。”(《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四四引詹敦仁《清隐集》)知明初内府所存集录诗较《族谱》为多。未见的另一首是《题舫斋》:“尖头屋子不嫌低,上有青山下有池。一阵东风拂松响,恰如蓬底雨来时。”见《永乐大典》卷二五四○引詹时泽诗。前辈疑詹时泽为詹君泽之误,因此收入。今知詹时泽为宋严州人,兄弟友爱终身,名其里曰友恭,事迹见《景定严州续志》卷六。《永乐大典》久居明清大内,绝非民间修《族谱》者得见,而其沦落残缺,仅存原书百分之四,孑存纯属偶然。《永乐大典》引二詹诗,分别署詹敦仁《清隐集》与詹琲《清隐集》之称,疑所据为当时可见之宋元本,或为其父子集合集,故集名相同。

《嘉靖安溪县志》为天一阁所藏明代方志之一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影印后方流播于世,在明方志中,是时间较早的一种。其中诗多见于族谱,仅《题九仙山》:“太白歌中昔未闻,佛天高处却逢君。姓名不落人间世,何事今朝不望云?”(见该志卷七)《族谱》不收。

至于《清源文献》以后各书存诗大多见于《族谱》,我则以为是修地志与编地方诗总集者,曾先后据《族谱》编录,但略有变动。目前所见《族谱》未收的一首是《登大眉山》:“一岭复一岭,一巅复一巅。步丘皆力穑,掌地也成田。线引峰腰路,针穿蟹眼泉。眉山同是号,此地合生贤。”见《民国南安县志》卷四八。该志卷二载:“大眉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属二十四五都,地势高耸,产有茗树及瑞香花,以得山岚烟雾故也。联接小眉山,皆与安溪绣壤相错,詹敦仁有诗。”其地仍在詹敦仁生活范围以内。

南宋陈宓曾见二詹集,他所见詹敦仁“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二句,以及詹琲诗三首,不见于《族谱》,则很可能入明以后所传二詹诗,已非宋刊足本,故所见不及陈宓之富。

二、 《族谱》存诗与传世二詹诗之差异比较

《清源文献》卷三、《全唐诗》卷七六一收詹琲《永嘉乱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忆昔吟》,《族谱》作敦仁诗。所谓衣冠南渡指唐末士人入闽,詹琲不可能作此。

同前二书收詹琲《癸卯闽乱从弟监察御史敬凝迎仕别作》,《族譜》作敦仁诗,诗题末二字作“作别”。案詹琲生于天福十二年(947),癸卯在此前四年,作敦仁诗是。以上《族谱》与他书作者不同者,以《族谱》为近是。

《嘉靖安溪县志》收《题佛耳山》,《族谱》题作《卜侯洋新居》。诗称“我爱佛耳山”,又云“何似卜新宅“,《族谱》题是。

《乾隆安溪县志》《闽诗录》录《父子联韵诗》,《族谱》题作《琲入郡谒陈侯劝归顺皇朝归侍举酒对月父子交韵联句》,陈侯为陈洪进,南唐亡后纳土归宋,史载出詹琲劝谏,此诗可证。此亦为詹敦仁最后诗作。

《复留侯从效问南汉刘岩改名字音义》,《族谱》题作《覆留侯问南汉刘君俨改名字音义》,此是多冷僻字与武后新字,《族谱》多误字,詹君未录全。

《全唐诗》收《留侯受南唐节度使知郡事辟余为属以诗谢之》,《族谱》‘侯字作“从效”,已经后人改动。

《大典》存《清隐堂》:“一间茅屋宽容膝,半亩蔬园剩供厨。静把旧书重点勘,旋沽美酒养疏愚。”《族谱》‘勘作‘读。《大典》末句有校:“一本作纵教穷鬼每揶揄。”异文很激烈,或为初稿,改后平和多了。此诗敦仁自题书堂,颇见其人生感受。

《大典》存《寄刘乙处士》,《族谱》题作《寄刘处士》,为原题,名为后补入。

《全唐诗》收敦仁《遣子访刘乙》,《族谱》题作《甲子诏遣琲访刘居士作此》,更合原作之题目。甲子为宋乾德二年(964),此年詹琲十八岁。此诗与《族谱》以外所存敦仁《琲访刘君乙时已殁故将归王令留之不可以书来嘱作此篇示》为前后作,可并观。

《嘉靖安溪县志》收《题二石将军》,《族谱》题作《侯洋新居旌表外有二石峙然乡人以将军目之作此篇以志之》。《族谱》题意完整,且指明在侯洋新居。

《大典》引詹琲《清隐集》录《雨后溪边见早梅》,《族谱》作敦仁诗。同题有二首,疑父子分作,故署名有异。

至于詹琲诗,可举《嘉靖安溪县志》收《承清隐命访刘处士已殁因吊以诗》,《族谱》题作《余奉家君命访刘居士时刘已殁因作此诗以吊之》,似更接近作者自定之原题。以上十例差异,多数为《族谱》所载更为优胜。

以上所举十二例,涉及父子诗互见误收,涉及诗题所涉内容《族谱》更为丰富,也多可见《族谱》存题大多更契合作者身份。这些细节比较,为《族谱》存诗之可信,提供一定的佐证。

三、 《族谱》存诗所见二詹之生活经历

《族谱》存诗涉及大量有具体纪年的作品,也涉及五代后期闽南之若干史实。

《十国春秋》卷七九有詹敦仁传,仅涉上王昶书而不仕,向留从效求监小溪场及上诗论刘取名义,末云“居数年卒”,很简单,其生卒年皆不可知。前引《新建清溪县记》作于丙辰,即后周显德三年(956),为清溪(宋以后改名安溪)建县之始,敦仁为首任县令。百度百科有詹敦仁条,载其生于乾化四年(914),卒于太平兴国四年(979),与存世文献及《族谱》存诗并不违格,恐别有所据。

就《族谱》存诗来勾勒詹氏父子生平,可以排列出以下年表。

若敦仁生于乾化四年,时闽国国内已经安定,知其为固始人而随王氏入闽,为其父祖辈事。敦仁有《伏拜家君手书不觉偶成一绝》:“十年采尽北山薇,不管兴亡是与非。回首白云长在望,爱山成癖自忘归。”不知作于何年,其父颇长寿,应可确认。他诗还提及父祖,知举家南行。

《劝王氏入贡宠余以官作辞命篇》:“争霸图王事总非,中原失统可伤悲。往来宾主如邮传,胜负干戈似局棋。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江山有待早归去,好向鹪林择一枝。”此王氏指闽主王昶,很可能作于通文二年(937)。前一年晋高祖石敬瑭借契丹之力灭后唐,诗中“中原失统”指此。敦仁很可能受吴越始终坚守以小事大之国策,劝王昶虽称帝,仍以向中原入贡为国要。此诗是敦仁可信最早的诗,也表明他不求官职,坚守隐士品格之立场。

《发南台舟中作岁在戊戌》,此年为闽主王昶通文三年(938),为敦仁辞官而归作。

《癸卯闽乱从弟监察御史敬凝迎仕作别》,癸卯为闽主王曦永隆四年(943),与其弟王延政因故激变,兄弟内乱。

《托春行岁在丙午》,此年为开运三年(946)。

《丁未年浴儿吟》首云:“我生不逢时,蹭蹬险与夷。中年始见子,执手问何迟。”知詹琲生于丁未即天福十二年(947),前一年契丹据中原,刘知远不久进据汴京,建立后汉。是年敦仁三十四岁,可说中年方得子。

《庚戌年自悔吟》:“少年五鼎独能扛,自谓才能世少双。此日重来真左计,张帆摇橹下闽江。”庚戌为后汉乾祐三年(950),敦仁三十七岁,诗见其少年豪情,或此时自福州南行至泉州。

《马殷族迁金陵感恨有作》:“俄惊一顾马群空,转盼金陵事不同。岸断杨林勋业在,泪倾江水恨无穷。”此指马楚末年动乱,南唐派边镐入湖南,马氏末主马希崇迁族人于金陵。时为广顺元年(951)事。

《比闻车驾幸孔子祠诏封其后复禁孔林樵采因此作之》,应指广顺三年(953),周太祖讨慕容彦超并顺访祭孔事。

《喜闻大朝有诏而作》,题注:“南朝称周为大朝。”诗云:“鹊噪南枝到杏村,朝来喜奉诏书温。一溪清澈恩波暖,我欲驱驽叩帝阍。”注似后人加。后周有诏同意清溪建县,诏指此。

《丙辰年大旱作〈真龙行〉》,与前诗皆显德三年(956)作。

《留侯施旧宅筑院以养僧徒有诗来示余亦拓介庵表院额依韵奉覆岁在丁巳》,丁巳为显德四年(957),留从效奉佛颇殷,据此则亦能诗。

《比闻周帝逊位国号大宋喜作〈看剑吟〉》,建隆元年(960)诗。

《余初卜居侯洋有麈驯然朝往暮还后遭虎伤亲寻忽获双角作〈悼麈篇〉壬戌三月下澣书时得留侯讣音》,壬戌为建隆三年(962),与史载留卒此年合。

《甲子诏遣琲访刘居士作此》,前已引,甲子为乾德二年(964),访刘则已先卒。

《甲子苦雨》,与前诗同一年作。

《松庵丙寅四载松树繁密可喜而作》:“百年松杉手自栽,苍苍绿荫逐人来。千枝万叶随年长,耸壑昂霄已有媒。”丙寅为乾德四年(966)。

《宋师下江南太祖答李后主云一家为父子两家为父子乎》:“闻说江南一剪平,一家父子又谁争?隙光穴照无私地,同是中天仰大明。”宋灭南唐在开宝八年(975),詹写诗在此年前后。

《琲入郡谒陈侯劝归顺皇朝归侍举酒对月父子交韵联句》,陈侯为陈洪进,自乾德元年(963)主政漳泉,至此已十五年,南唐败亡后,他已别无选择,最终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宋。詹氏父子可能有所建言,但不是决定原因。

排比以上事实,可以看到詹敦仁一生的经历,以及《族谱》所存诗之基本可靠。

詹琲存诗没有干支纪年,与其父有交涉者,如洗儿、访刘乙、劝陈洪进归土,已见前述。他有《入郡谒陈侯夜宿建造寺观家君手题敬依严韵》《郡侯送登舟酌别》《陈侯赴阙遣陈永弼勉余同行乱不就》,均见他与陈洪进关系密切,赴阙即指陈进汴纳土时,他并未随行。建造寺传为唐隐士秦系所居,父子皆有题诗。此外,其诗中所见王令,也屡见其父诗中。所作《近有添累郡守遣吏来贺依韵以谢之》《辞邑宰免充年德之诏奉呈》《近闻朝旨除福州盐禁寄诗上张員外》《诏福建置惠民仓呈陈守御史》诸诗,皆入宋后作。诏授邑宰应是对他劝陈纳土的表彰。陈宓引其游龙安郡诗二首,其地不在福建境内,亦已入宋。他有《次子延席上奉呈张户曹》:“陋巷能容长者车,潇然四壁一穷庐。呼童市酒延知己,坐客无毡为买书。”自称长者,其次子已在官场应酬,知他享年亦较长。

四、 《族谱》存诗所见詹氏父子之人生大节

詹敦仁《怀古二首叙家世》:“太华峰前伊水头,丝抽独茧谩下钩。有时发棹从东下,误入洞庭深处游。”“中原板荡是何年?多少衣冠苦播迁。万古长淮久留恋,一房流落下南泉。”说他家先世曾居华山、伊水,偶然东下洞庭。但就《元和姓纂》逸文看,仅云“楚詹尹之后。有詹何,善钓”。甚少见名人。次首说唐末衣冠南渡,他所在这房流落南泉。固始在今河南东南,属淮水流域,即“长淮”所指。有诗《闻家眷已到莆田县走马迎待道逢苏君益言父祖已至中道喜而马上吟》,则他在闽末南走泉州时,父祖尚随行。此外他有兄长,《余将南游兄伤其行颇有挽意席上奉呈》:“孤雁向南飞,伤情忍别离。谁知三去后,独咏《四愁诗》。”是其兄未随南行。他有《洛阳渡看潮有感钱塘潮而作》:“初看一线白如毫,雪拥银山万丈高。谁识英雄忠愤志?至今海怒激成涛。”洛阳渡在泉州,看潮而想及钱塘潮,似乎他早年曾在杭州居留。

敦仁自负颇高,但未得施展机会。《自叹吟》:“我属遭时正乱离,胸中经济未容施。只闻弘肇锥安用,岂信杨雄字识奇。”弘肇若指史弘肇,几乎就是当代事,恐有误。他似乎也曾寻觅机会,前引《劝王氏入贡宠余以官作辞命篇》,是他对王昶之进言,有机会做官而拒绝。估计曾有所虑,亲见闽国之秉政者后,知无胸襟,无远虑,变乱在亟,因此而不预官场,退而独善。估计他在闽亡前夕,从福建南迁泉州。他在泉州,最初卜居晋江。《喜达泉州筑室于晋江城山居之众峰矗起若堆堞然寻访宗人具得其实作此篇》:“仆马甘栖息,南来择地安。巧将茅作舍,城近绕庐山。喜识宗人面,襟怀自觉宽。开图阅源派,涕泪染衣斑。”得到同姓宗人协助,得以在临城山间择地安居。此外,他也曾住在唐隐士秦系旧居建造寺。秦系当年的高节,对他很有启发。

到留从效掌控泉漳时,允他求监小溪场。其地在晋江上源清溪畔,距离泉州逾百里,远离都市,是清净荒凉之处。敦仁撰《新建清溪县记》,说明小溪场本为“泉之一镇守”,地广二百多里,“土之所宜者桑麻谷粟,地之所产者麞麈禽鱼。民乐耕蚕,冶有银铁,税有竹木之征,险有溪山之固”,且有两营驻兵,兵额两千。他稍作经营,于显德三年托留从效上奏在此设县,获诏准,县以清溪为名,敦仁成为首仁县令。因为是新建县,他将全县析为“四乡一十六里,通计一邑三千余户”,并组织兴建县城。有关建城过程,存二诗:《督役筑县悯劳而作》:“喜闻禾稼恰登场,何事官工土木忙?辛苦一年方幸息,役劳三日得无妨。未师陶令好栽菊,且学召公初种棠。皤腹于思宁免诮,不须执朴课程章。”知筑县始于秋收结束以后,民间有怨气,敦仁作此诗给以宽慰,最后二句说现在辛苦是为了长久安乐,请各位理解,本县令可不愿意按照规章给以严厉惩罚呵。《尝调发左右二都营兵士筑县户役三日计功未毕再调发未及者作此呈陈林二都营使》:“番更迭戍备非常,兴筑频繁土木功。事贵均劳无独逸,法从抽拨尚余工。左都浑与右都似,公役还将军役同。料得饥寒能抚字,子来何异庶民攻。”筑城实在是复杂的工程,驻守溪场的二营军士都参与了工役,是为军役,民间则每户出役三天,第一期没有竣工,只能继续调发。陈、林二位是营军之都管,作者请他们给以理解。这是清溪(今安溪)立县筑城之直接记录。

似乎他在县令任上时间并不太长,其父子诗中所见之王令,应即他的继任者。据说这位王令名直道,初名继达,是闽王王审知之孙。从二詹诗中可以读出,王令知书达礼,与詹氏父子交往密切,友情深厚。敦仁交割县政后不久,迁居县境最西端群山中的侯洋,其地有佛耳山,屹立高耸。敦仁喜欢其地山川峻美,远离尘嚣,是理想的高隐之地,诗中多有咏及。詹琲入宋后居凤山,其地在县境南缘,远离侯洋。生当乱世,个人无法改变时代,难有大的作为,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聪明人可以选择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且以保家养性为第一要义。詹敦仁目睹中原王朝之更迭,为后唐之亡而惋惜,对后周与大宋都有赞美,但内心始终保持着警惕,保持着清醒。泉州远在天边,他家父子与前后两位主政者都关系不错,因此可以在关键时刻略尽提醒之责,避免刀兵之灾。詹、留、陈三姓,后代皆血祀不绝,有其由也。

五、 二詹诗所见五代末至宋初泉漳史事

唐于福建设观察使,闽成为独立区域延续至今。然因山川阻隔,闽地文化远落后于其他地域。到中唐贞元、元和间出现第一个高潮,代表人物是欧阳詹。唐末中原士人南奔,主政闽中的王审知宽弘识人,其时成名诗人有韩偓、黄滔、徐寅、翁承赞等,禅宗也有雪峰、玄沙之盛极一时。闽末大乱,先是王家诸子间的恶斗,然后是南唐与吴越之卷入,生灵涂炭,一片狼藉。惟泉、漳二州则因留从效、陈洪进之先后长期主政,且在吴越压迫下,在中原王朝和南唐两方面得到认可,域内相对平静。从闽乱到陈氏归宋之三十五年间,闽中居然没有一部文集留存后世,就此来说,《安溪詹氏族谱》所存詹氏父子诗,具有很特殊的史料价值。举个小例子。《族谱》收敦仁第一首诗《仆忝四门新颁九经大本喜而书之》:“吾道晦蚀后,辉光发丰蔀。转抄良苦难,鱼鲁鸟焉久。有诏锓之木,此意良已厚。天将振斯文,三沐三稽首。努力须及时,有志竟不负。”后蜀曾刻五经,毋昭裔主其事,此诗若作于宋初,则为太祖时诏刊九经大本于天下州府的重要记录,意义非凡。当然更重要的,是涉及闽中政治人物及其举措之记录。

敦仁有诗《余以邑事举王副监自代将结庐于佛耳山王君挽之以酒作此而别》:“平生出处顺天时,仕止常师孔仲尼。尺短寸长先训在,不须端策拂吾龟。”知他任清溪令不久,就举王副监自代,其后詹氏父子诗中频繁出现之王令,就是此人。前已述此人即王审知孙王直道,从诗中可以读出,此人虽不知为审知何房之孙,但贵为王孙,如今仅为一县之令,但毫无纨绔气,对敦仁礼敬有加,所以诗说凡事你自己决断,不必常来问我。王令也常给敦仁送荔枝,送酒,甚至在县城为詹琲安排住处,乃至敦仁有詩告王:“令尹来呼莫奖嘉,已甘林下作生涯。新添编户一氓数,自是耕农百姓家。”(《王令有书过余请复就道作知命篇》)我早已退闲,就是一般编氓,不要有任何特殊礼遇。举王令为例,是要说明王审知诸子虽多作恶事,彼此相残,但毕竟还有此佳孙,其后人在闽中方得赓续千年而不绝。

留从效经历闽乱,经多次反复后割据泉、漳二州十三年,南唐授清源军节度使。其为政坚守地方,安静民生,史籍多有记录。詹敦仁诗中,最有名的一篇是传世的《复留侯从效问南汉刘岩改名字音义》,显示自己博学同时,也说“吁嗟毒蛟辈,睥睨飞龙位”,谴责僭越割据,寄意自明。留得南唐授节后,敦仁有诗相贺:“晋江江畔趁春风,耕破云山几万重。两足一犁无外事,使君何啻五侯封。”(《留侯受南唐节度使知郡事辟余为属以诗谢之》)虽不愿入幕,但也为留庆贺,彼此保持良好的友谊。《余迁泉山城留侯招游郡圃作此》:“当年巧匠制茅亭,台馆翚飞匝郡城。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渡,花脸妆匀酒晕生。试问亭前花与柳,几番衰谢几番荣。”邀游郡圃,当然是很大的礼遇,敦仁写到以前之壮伟,也写眼前美景与酒宴,最后两句值得玩味:亭前花柳,几度衰谢,谁能永葆繁华?珍惜眼前,好自有为,是诗中应有之意。相信留从效完全理解,故能保持始终。留从效死于何时,公私记载有三月、七月、八月之分歧。敦仁诗有《余初卜居侯洋有麈驯然朝往暮还后遭虎伤亲寻忽获双角作〈悼麈篇〉壬戌三月下澣书时得留侯讣音》,明确在三月,与陆游《南唐书》记载一致,最为可靠。

陈洪进主政时,敦仁年事渐高,詹琲诗中多有述及。似乎他常谒见陈氏,有诗《入郡谒陈侯夜宿建造寺观家君手题敬依严韵》:“重来九日山,飞动栖鸦迹。探手钓龙泉,路耸烟霄直。诗刚鼎可扛,大才难与敌。”诗可能缺末二句,是说谒陈之夜宿寺,见父亲旧题诗,感叹才力难敌。又有《郡侯送登舟酌别》,见彼此很客气,陈颇尽礼数。史载詹琲劝说对陈洪进纳土归宋起了关键作用,诗有《陈侯赴阙遣陈永弼勉余同行乱不就》:“春水浮江涨绿肥,移舟好去摘山薇。斜风细细频翻笠,小雨霏霏半湿衣。有分溪山供笑傲,同盟鷗鹭莫惊飞。此心匪石难移转,归去林泉晚照辉。”永弼大约是陈洪进子侄,赴阙则同行者皆可得官封,这里看到陈之周到。詹琲也回答得很得体,自己什么都不要,只想回家看林泉晚照。史载进表为詹琲所草,洪进仍肯定他的功绩。事定后詹氏父子有联句,是唐代很少见到的一人出一句的联句,其中云:“人生贵自适,世利不须营。”又说:“干戈时已定,款款话平生。”见父子终于迎来举世太平之喜悦。

当然,民间艰苦,詹氏父子也了解。敦仁有《牧牛歌》,序云:“官以牛贷民,牛死,岁输米,名曰长生牛米。因作此以伤之。”诗云:“青青春后草,际天满长道。不愿眠醉人,不愿侵农稻。日养官牛壮且肥,耕破晓云连岸岛。玉粒珠颗雪堆盘,当餐为问伊谁造?扪拭浑胜侬家儿,爱护何啻侬家宝。午晴放卧柳阴边,晚凉牵饮清池左。奈何岁久日疲癃,吁嗟牛儿就衰老。问言痛割剧锥刀,又见稻田伤旱潦。可怜一朝随物化,长生无米堪栊捣。驱儿佣债入东邻,推门吏急如星火。田荒牛损儿就奴,老妻夜哭伤头皓。从今得牛休趁耕,自挽牛犁免愁恼。愿牛长健田长丰,老稚团栾得相保。吾君神圣仁且明,期与王民日皞皞。”吾皇神圣,民间也很辛苦,具体就不分析了。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族谱父子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加强族谱档案工作 丰富乡村历史文化
父子和驴
父子骑驴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吴有春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