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不配位”谈教育方略
2021-05-28乔兴国尹志强
乔兴国 尹志强
近日,许多“德不配位”的新闻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说到“德”字,从古至今,文人骚客,赞不绝口。古人有言:“天道酬勤,人道酬德,官道酬清。”现如今,社会各界、各行各业都将德行作为树人之首。譬如:政界提拔,以德、能、勤、绩为择优条件;教育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商海拼搏信服“有德才能拼天下”;就连街坊平民,也把“德高望重”誉为极致人品。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与核心概念,不失为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宏伟工程。教育工作者为践行师德,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有义务更有责任谋划行之有效的德育方略。笔者认为,应该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三问”为上策。
首先,把准育人的方向盘。这是在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解释为:为党和国家培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人,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人,为造福人民、维护人民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人。这样的人,才是祖国最需要的人、人民最可爱的人、社会最认同的人。
其次,定好育人的指南针。这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再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中国需要有作为、能作为、敢作为、会作为的官,还需要愿担当、善担当、勇担当的民,因此教育就是需要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这顺应了赫尔巴特的那句话:“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
最后,建成育人的坐标系。这是在回答“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是榜样引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带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現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恶不妥协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以典范的形象感染你的学生,成为学生的偶像、粉丝,以影响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灵。
二是训练强化。夸美纽斯曾言:“道德作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固执颓废的不良行为。”基于这一观点,学校要建立德育养成跟踪观察手册,记录学生日常行为,矫正其不良习惯,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善成德,厚积薄发。
三是体验感悟。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表明,道德准则,只有当其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切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学校有必要组织一些访贫问苦、纪念烈士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耳闻目睹,感受幸福来之不易,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历程,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评价导向。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重心向德育方向倾斜,提升德育考核比重,增加道德文化含量,使“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深深扎根于学生心田,让学生做到“心清气自华,德厚品自高”,真正实现“人生路漫漫,德位总相配”。
(作者单位:翼城县隆化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