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然之义
2021-05-28方顺之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理念上的创新、形式上的新奇,使课堂活动变得复杂、混乱,课堂教学调控不到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课堂走向凝练、走向清晰、走向深刻,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十分重要,迫在眉睫。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简化方法
[作者简介]方顺之(1988— ),男,江苏南京人,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不少数学教师过度地追求新颖、新奇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活动变得复杂。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谈不上优质,优质的课堂应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教学方式,不仅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上更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样的课堂蕴含了数学学习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追求,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容思想。
一、设立简明的目标,把握适切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研读教材内容,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从教材整体的理念支撑、编排的顺序结构、内容的取舍以及呈现方式的变化等方面,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适切度。
以下是某位教师针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所设计的教学目标:①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②学生能根据“图形平移的次数”推断出图形覆盖的总次数;③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数学本质,培养学生发现并概括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这位教师修改了原先教材中的例题。教材中原本呈现的是10个连续的自然数,但为了让例题的探索空间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将一组7位数的体育彩票中奖号码(假设是8609269)设计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别找出五等奖(即连续两个数与中奖号码相同)、四等奖(即连续三个数与中奖号码相同)、三等奖(即连续四个数与中奖号码相同)的几种中奖情况。在一番操作、交流后,学生能够使用平移的方法研究问题并在平移中找出规律,从而完成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简明的教学目标、简洁的教材内容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利用简单的学习素材,呈现丰富的研究内容
素材的简单不意味着呈现方式的单一,简单的素材应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在不同的问题中灵活地应用素材,可以呈现出学习层次的变化性和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以下为某位教师在讲解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的片段:教师首先出示了一个均分为8等份的转盘,其中1份为红色,2份为蓝色,5份为黄色。一等奖为红色区域,二等奖为蓝色区域,三等奖为黄色区域。
师:如果要使一等奖的可能性变大,你能修改一下这个转盘吗?可能性最大能达到什么程度?这种可能性怎么表示?
师:生活中大家见过这样的设想吗?这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
生:这种可能性是1,也就是说,不管怎样转动转盘,指针一定停留在红色区域。这是可能性最大的情况。
(板书“一定”二字)
师:如果要使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变小,又该怎样修改呢?可能性最小能达到什么程度?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将转盘上的红色区域全部清除,学生都笑了起来)
师:为什么都笑了?
生:这样的话,就没有一等奖了,得一等奖的可能性为0。
(板书“可能性为0”)
师:生活中虽然不会这样设立奖项,不过我们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研究这种情况。
生: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小时,可能性为0。
(板书“0、[18]、[28]……1,可能性从0到1”)
从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联系生活、创设简单的转盘抽奖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可能”“一定”所表示的概率数值,促使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思考可能性的范围,进而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精简教学环节,突破思维障碍
数学课堂教学环节需要精簡,精简的环节意味着教学设计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方法也应简洁,既有互动交流,又有互相帮助,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轻松、舒适;评价的方式需要追求简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为例,教师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环节做出了修改:一是将教材第一环节中“分蛋糕”的案例具体化,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二是在认识[12]的环节中,将1与[12]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12]比1小,是1的一半,建立起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三是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制作圆片、正方形片等素材来表示分数,将比较分数的大小过渡到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直观又有效地达到了初步认识分数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简单的活动,凸显深刻的数学内涵
在数学课堂上引入操作活动能让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教师要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设计简单的活动,刻画深刻的数学内涵。
以下是某位教师在讲解“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200×2的算式,学生直接回答结果等于400。
师:你们如何证明200×2确实等于400呢?
(教师停顿片刻)
生1:200×2是2个200相加,所以200+200=400。
生2:20×2=40,200只是在乘数20的后面又加了一个0,所以40的后面也要再加一个0。
生3:2×2=4,所以200×2等于400。
师:你的意思跟他(生2)差不多。咱们不妨来想想,2×2=4,这里的4表示4个几?
生:4个1。
师:我们手中有算盘,200×2如何用算盘来计算?在哪一位拨数?
(学生操作算盘)
生:200×2是2个200,所以要在百位上先拨两颗珠,再拨两颗珠。
师:一共是4个什么?
生:4个100。
师:现在清楚了吧,末尾加2个0表示什么?
生:表示结果乘以100。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巧妙使用算盘,让学生理解算式的原理,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就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数字末尾加0的含义,强烈地刻画出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因此,简单的数学活动一定要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充分表达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
教师应精确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等教学要素,让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清晰,让学生对数学内涵、本质的理解丰富而深刻,最终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徐萍.让数学素养在多重感悟中拔节[J].小学教学研究,2014(34):39-40.
[2]张国慧,王丽.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4(10):16-17.
[3]陈惠芳.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小学数学教师,2015(Z1):149-153.
[4]许新华.简约数学,让课堂回归简单[J].数学教学通讯,2016(34):28-29.
[5]薛天飞.关注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学习层次[J].数学教学通讯,2016(22):41-42.
[6]叶冬梅.对构建简约数学课堂的几点认识和做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7(1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