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离神合:麻元彬与古典
2021-05-28李欣
李欣
恽寿平的画,我原本关注不多。南田没骨花鸟,如雷贯耳,我也不例外。当然知道,也仅止于知道。零星看过一些原作,看过一些画册,如此而已。碰到了麻元彬,听他谈起恽寿平,才知道这是他创作的源头之一。找来再看,却读出些滋味。也越发感到,麻元彬袭取古人心法,貌离神合,颇有匠心。
视觉艺术的基本造型元素,无非形(造型)、质(质感肌理)、色(色彩)三端。其中形一端,又不出点、线、面三种。传统绘画,在形,多用线。以点、面表现物象,就算不走寻常路了。用点,黄宾虹算独一份。他的山水,就是打点作皴。他自己也颇得意,说:“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至于用面造型,就不得不谈到没骨画法。没骨的实质,就是不取点,不取线,而以面表现物象。不循故常,都是要大气力的。这样说起来,不独黄宾虹,恽寿平也是有大力的人,哪怕笔底花叶,风中摇漾,媚如丝。
恽寿平的大力,不仅仅是用面状物,避开常用手段——线,更在于懂得造型元素的组合。面,块头大,变化反而没线多。但艺术,是有花样的术,没有花样,那叫印刷术。视觉艺术三元素:形、质、色,既然形中选定了面,面的变化又不够,就要在质与色这两端中找帮手,生花样。恽寿平选择了色彩。不过,在这一点上,他不是独行者。董其昌画没骨山水,同样用色,不用墨。董其昌是善于用墨的,李可染也夸过:“一点渣滓都没有,画得像月亮地,极清。”一旦用没骨画法,就改弦更张,这种选择,这种造型元素的组合:形(面)与色,不是偶然。而徐渭的没骨——如果还算没骨的话,则提供了另一种造型元素组合的可能:形(面)与质。形、质、色,形中选择了面(没骨),色只是墨色,他的特殊在于选择了质元素,加入了墨块质感变化,画面上交织着丰润与枯涩的对比。
在绘画史的背景下,才能看出麻元彬的匠心。他画没骨蔬果、花卉,竟然用的是水墨,与董其昌、恽寿平大相径庭。细看,画面构成繁复,这就是妙处所在。形、质、色三元素,如果放弃后两者,那就要在形一端拼命做功夫,充盈画面,平衡画面。造型的繁复,将成为必选项。这也是麻元彬和徐渭的区别。徐渭选择了形(面)与质的组合,就像董其昌、恽寿平选择了形(面)与色的组合。有了其他造型因子的加入,形(面)可以减量,也必须减量,否则眩惑。艺术,是平衡的艺术。
形、质、色三元素,专心于“形”一端,最早这样做的人,是书法里的王羲之。毕竟,书法只能用墨色,而质感变化:丰秾的涨墨、干涩的渴笔,诸如此类花样,在王羲之时代还没有进入造型舞台。能着力的,只有形。形,在书法,不必说点線面,可具体为点画轮廓、结字与章法。王羲之的字尤其着力处,不在章法,不在结字,在点画轮廓,大概求低调又华丽。此所以王门一路书风,必硬毫熟纸,否则技术细节达不到。王羲之的字点画:起笔和收笔形态幻化无穷(无人继承),斩钉截铁厚重方笔(赵孟頫继承),不规则点画(孙过庭继承),搀杂间用。后世帖学流弊,就在于失落了丰富造型细节,尤其是点画细节。这一点,在时装设计中也能得到印证。喜欢暗黑风格的设计师,大多狠狠叠加造型细节,比如山本耀司、Ann Demeulemeester。
形、质、色三元素的组合可能是固定的,表现可能却是无限的。麻元彬是有能力悠游于艺术世界的人,期待他的下一个可能。
麻元彬
美术学博士,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省级课题多项。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