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山脚下话湖内

2021-05-28郭淑坤

闽南风 2021年5期
关键词:边区游击队大队

郭淑坤

诏安县金星乡湖内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福建省明星村,诏安首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歪嘴寨闽粤边区乌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就坐落于该村。

湖内村位于闽粤边区南方八省市十五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和全国第二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乌山山脉东南麓,乌山支脉、省级风景名胜区,佛教圣地——九侯山、初稽山和“为邑之镇山”的檺仔林山及其十八洞(硐)和“湖内之役”抗元古战坑遗址“高安寨”,以及闽粤边区“红军操场”均在湖内村范围内。

闽粤交界一处人文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湖内村建村始于晚唐、兴于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诏安县志》记载,湖内在元、明两朝分别为漳浦县和诏安县的“三都四图长田保”;清代为诏安县“三都长田约”,长田约是三都十八约之一。“三都”范围包括现在的南诏、桥东、深桥、西潭、白洋、建设6个乡镇和金星乡的湖内村。民国初年,长田约改称为湖内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饶和埔诏苏维埃一区东湖湖内乡。新中国成立后,湖内先后称“乡”和“管理区”“大队”,1984年改称湖内村。

湖内村因四周环绕乌山及其支脉九侯山、初稽山、檺仔林山及河港山,形成盆地,状如湖泊而得名。因独特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又分为湖泊内与湖泊外两部分。位于五分(湖内的废村)处,九侯山下惟妙惟肖的象山其象卷(即大象鼻子)及对面茂林小村旁的狮山其狮蹄均伸临湖内溪,称“狮象把(拦)水口”,以此为界把湖内分成湖泊内和湖泊外两部分。湖泊内有长田、茂林、田中央、樟仔脚、厚福寮、宝树楼、峭墘、岩仔头、东坑尾9个自然村,湖泊外有龙冲、长脚湖、福鼎金、硕(新)兴寨、龙潭东以及随现时亚湖水库流域溯流而上,依次分布的虎叉、亚湖寨、圆潭、杨厝寨、小溪头(亚湖水库因亚湖寨而得名)、新兴楼、塔山寨(已废)、赤竹坪、蛟走寮(已废)、北蔗等十八个村落,称为“湖内十八乡(村)”。

解放后,赤竹坪、北蔗及西山岩主峰以北划归新成立的红星乡管辖(西山岩主峰以南包括葱仔寮仍归湖内管辖);新兴楼、塔山寨、蛟走寮划归湖内林场管辖;长脚湖、福鼎金、硕(新)兴寨、龙潭东划归西潭乡管辖;而虎叉、亚湖寨、圆潭、小溪头被亚湖水库淹没。位于现时亚湖水库流域的湖内十八乡(村)部分村庄因瘟疫、盗匪、山火和战火,村民向四处搬迁,成为无人区,逐渐被人们遗忘,因处于乌山,“乡”与“间”又谐音,故,湖内十八乡(村),也称为“乌山十八间”。

湖内是诏安县单个行政村中拥有且保存比较完好的夯土楼寨最多的乡村,堪称闽粤山区与沿海交界处典型的夯土楼寨博物园。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有歪嘴寨、南门寨、东门寨、茂林楼、延庆楼、宝树楼、新兴楼等35座,均为明、清时期建筑,且土楼二层均遍布枪眼射击孔,具有防卫功能。每座楼都是有故事的楼,歪嘴寨、新兴楼、延庆楼、茂林楼等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几座。

歪嘴寨,位于湖内村长田自然村,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因建造时宅基地受局限,寨门偏移中心线,故取名“歪嘴寨”。

歪嘴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歪嘴寨闽粤边区乌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土地革命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歪嘴寨所在的湖内村是闽粤边区红军游击队活动的腹心地带,歪嘴寨是闽粤边区乌山红军游击队指挥部和闽粤边区特委的重要活动据点之一。1930至1935年,歪嘴寨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中一个重要站点。解放战争时期是闽粤赣边区总队(纵队)闽南(第八)支队重要活动据点,是中国共产党在闽粤赣边区坚持革命战争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歪嘴寨也是历史名人沈胄、沈瑞舟、沈鸣阁、沈剑秋、沈卫崖等人的故居。沈胄,明正统十四年(1449)因保全南诏城有功,代宗即位后诰封沈胄公为“大明全城义士”。沈瑞舟,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会试中式第九名武进士,光绪、宣统二帝钦点御前带刀侍卫、民国初期爱国将领、陆军少将,系沈胄第十三世孙。沈鸣阁,系沈瑞舟第六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中将次长,1945年出席国共重庆谈判,负责保护周恩来安全。沈剑秋,1933年任国民党诏安县长(沈瑞舟第三兒子)。沈卫崖,诏安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沈瑞舟孙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歪嘴寨里沈瑞舟的孙辈多人参加革命,歪嘴寨成为红军游击队活动的理想据点和中央交通线中的重要站点,为乌山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的生存、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新兴楼(圆寨),圆形土楼,围墙全部用石头砌成,门楼石匾刻有“新兴楼”三个草书大字,门楼和围墙保存完好,大部分围墙被藤蔓覆盖。新兴楼是中共云和诏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粤边区独立营的驻地之一,曾多次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焚烧破坏。

延庆楼,位于湖内村龙冲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占地1629平方米,为方形土楼。诏安县城北门外的许孝友先祖在长田约龙冲寨买了大量的农田,并建“延庆楼”。乌山匪首沈东海的祖父母受雇为佃农,耕作许孝友从祖上继承下来的农田并居住于延庆楼,后延庆楼被沈东海家族占为己有。土地革命战争、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延庆楼成为沈东海的匪窝。

茂林楼(含大夫家庙),位于湖内村茂林自然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2-1620),占地2999平方米,楼顶四周有跑道,掩体墙,墙内有通道,四个角有瞭望台,具有典型的防卫功能。该楼是明万历年间出任广东顺德府总兵沈讳勇的故居。沈讳勇因智勇双全,履立战功,朝庭特封“大夫”“茂林铁总兵”,正四品。

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湖内村距县城10多公里,是乌山与平原的结合地,乌山东南麓崇山峻岭、巨石林立、原始森林密布、山洞深邃。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诏安县志》记载,旧时进入乌山只有四条路径,两路从平和、云霄而进,两路从诏安而进,即“一路通本县四都,由马洋、长田径而进。一路通本县三都,由溪东、龙冲而进。”龙冲是湖内的村落,长田是湖内旧时的称谓。而“长田径”则是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经过湖内所属的乌山及其支脉九侯山、初稽山、檺仔林山的一条古驿道。广泛流传于潮汕、闽南地区,已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爱情故事《陈三五娘》,其女主角潮州佳人黄五娘(其父黄九公已将其许配给花花公子林大鼻)与泉州才子陈伯卿一见钟情、私定终身。黄五娘用计逃婚,从潮州至泉州即经过“长田径”。黄五娘在一块巨石上歇脚,是为五娘石。

据《元史》《铁函心史》和《诏安文史资料》等书记载,湖内初稽山高安寨(即高寨)是抗元古战场,现保存有“陈吊洞”遗址。南宋祥兴元年(1278),畲汉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吊眼(诏安太平人,诏安一带称“陈吊王”)率领义军帮助文天祥击退元军,进取赣南。1280年8月,陈吊眼率起义军回师福建,一举攻下漳州,诛杀元朝漳州守将傅全等一大批罪恶的官绅,开仓济民,出榜安民。随后以复宋为名,在诏安湖内一带筑城,安营扎寨,封王自立,年号“昌泰”,借大宋之名鼓舞人心,号召人民起来抗元斗争,并聚集数万人马于湖内初稽山高安寨一带。元至元十七年(1280)冬,元将唆都亲率2000多名精兵,向高安寨起义军营寨发起猛攻,陈吊眼与其妹陈吊花(陈吊妹)指挥起义军智败唆都,歼灭元军2000多人,此战史称“湖内之役”。陈吊眼在农民起义军抗元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嘉靖末,匪寇啸聚于檺仔林山十八洞(硐),进士蔡一南曾被掳于此。明天启二三年间(1622-1623),麦友章、沈金目等在檺仔林十八洞(硐)聚众反抗官府。檺仔林山十八洞(硐),即是湖内所属山林地,其地名叫“贼营”,其山洞叫“地底地洞”,上有巨石,其洞之大,可同时容纳200余人。明崇祯十七年(1644),诏安二都九甲社人首领万礼、军师万云龙、核心人物郭义、蔡禄等18人结拜聚义、谋结同心组织“以万为姓集团”。明亡后,公开树旗抗清。顺治六年(1649),郑成功部队自铜山(今东山县)挥师入诏。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的左前锋施琅引荐“以万为姓集团”数千名将士投郑。顺治十八年(1661),原“以万为姓集团”成员郭义、蔡禄叛郑降清。以蔡四为首拉数百人马上湖内的九侯山和檺仔林山安营继续抗清。

清同治四年(1865)二月十九日,太平天国李世贤率军从平和越过二都龙过岗抵良峰山安营,三月初六攻陷诏安县城,知县赵人成、典史姜锡安、漳潮巡检方显廷、守备金占熊、沈龙章、千总许成章等战死,群众惊慌跳城,死难者2000多人。之后,李世贤即对县城周围乡村进行大洗劫。李世贤一部从县城,经溪东、长田约(即现时湖内村)长脚湖至茂林鸡心岭(地名,原长田约往返县城必经陆路路口)时,见长田约四面环山,巨石林立,森林密布,易守难攻,长田约后寨山上海棠花、杜鹃花簇簇盛开以及董门坑、古铜、峭墘三处瓷窑燃烧的烟雾,太平军误以为村民早有准备,在山上挂起“红灯笼”和燃起“烽火”为号,深怕进得去出不来,没有胜算,便不敢贸然挺进而撤兵。

闽粤边区较早接受广东革命力量转移的乡村与红军游击队活动的重要区域

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广东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环境日愈恶劣,一部分革命力量逐步向地处闽粤边区的诏安山区转移。湖内是诏安县乃至闽粤边乌山地区较早接受广东革命力量转移的乡村之一。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湖内是中共饶和埔诏县委最早在基层建立党组织的乡村之一,也是饶和埔诏县最早建立乡苏维埃政权的乡村之一,并建立一支有100多人组成的湖内乡农民武装自卫团(队),时称湖内红军大队。

著名的“红军操场”位于乌山东南麓,初稽山、檺仔林山的高寨(高安寨)、外囷(芹)石、内囷(芹)石、尖石、葫芦石、金瓜石、翁门山、蛟走寮、龟仔地、西山岩、葱仔寮、松根桥、山林埔、内寮、外寮、贼营、黄竹头、百岁楼、初稽头一带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饶和埔诏游击队、潮澄饶红三大队、红军独立营等红军游击队先后与敌人血战的地方。附近的草寮是红军驻扎过的营房,俗称“红军寮”。“红军操场”是闽粤边区少有的一处有史料记载的红軍驻扎、训练并与敌人血战且以“红军操场”命名的地方。

1933年3月21日,国民党十九路军开抵诏安“进剿”红军游击队。同年4月15日,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两个连的兵力进犯湖内,因找不到红军主力,不敢贸然挺进,撤回长田,放火焚烧游击队指挥部歪嘴寨门楼及多名游击队员房屋,还放火焚烧沈东海匪窝九侯岩和龙冲延庆楼,九侯禅寺东、西两侧厢房以及延庆楼十几间房屋被烧毁。

1934年7月,工农红军独立师第二团临时总指挥张崇及饶和埔县诏苏维埃政府主席余登仁率领300余人枪驻扎湖内,国民党派重兵“围剿”,独立师二团利用湖内背靠乌山的有利地形与其周旋,并由湖内攻打新圩,迫近诏安县城。

1935年8月,受中共闽粤边特委指派,卢家扬率红三团第4连骨干40多人开辟乌山游击区,在新兴楼、赤竹坪一带打游击。出发前为坚定必胜信心,卢家扬特意把名字“家扬”改为“胜”,从此卢胜成为闽粤边区家喻户晓的“乌山红色山大王”。

1935年秋,潮澄饶红三大队一二百人进入湖内,在湖内红军大队的配合下,经过周密的部署,分三路趁夜突袭盘踞在湖内九侯岩的伪保安独立大队、乌山匪首沈东海部,击毙匪徒20多人,击伤10多人,缴获枪支30多支及大量物资。红三大队消灭了沈东海的有生力量,在湖内乌山一带站住了脚。红三大队先后在湖内长田、东坑尾及九侯岩、“红军操场”一带驻扎,在歪嘴寨设立指挥部,在湖内长田、东坑尾发动募捐,群众踊跃捐钱捐粮支持革命。

1935年10月,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在湖内十八乡(村)(即乌山十八间)新兴楼召开中共潮澄饶县委扩大会议,决定组建中共云和诏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粤边区独立营,开辟云和诏乌山游击区。

1936年2月,国民党十八师和省保安团共7000多人“清剿”乌山根据地,云和诏县委和红军独立营向湖内转移。张敏、卢胜、吴金曾长时间驻扎在湖内长田歪嘴寨指挥作战、开展革命斗争。国民党军先后三次进犯湖内,妄图扼杀刚成立不久的县委和红军独立营。红军独立营和湖内红军大队,或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或严阵以待,以战壕为掩体,使敌军前后受击,敌军狼狈溃散。

沈东海受到红三团和红三大队连续重创、且身受重伤后,对红军游击队更加刻骨仇恨,更加疯狂绞杀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1936年秋,红军独立营离开湖内后,沈东海卷土重来,疯狂摧残湖内乡苏维埃和当地红军大队,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沈广东、地下交通员沈亚(阿)鹄等被沈东海匪徒杀害。湖内红军大队多次遭到沈东海匪徒的埋伏、偷袭,损失惨重。

1936年冬,卢胜带领红抗一支队(独立营)再次进入湖内,捣毁沈东海的老巢,并活抓沈东海的兄弟和侄儿。

连续经历从土地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斗争洗礼的乡村

1937年7月16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漳浦事件”和“月港事件”,致使闽粤边区、云和诏一带的党组织和武装力量遭到重大损失。中共闽粤边区特委迅速重组云和诏县委及各地游击力量,湖内根据地得到巩固,并迅速向周边扩展。湖内人民开荒种田、发展生产、支持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抗日救亡的重要战略支点。

1939年11月30日,日伪军侵犯诏安后,湖内成为县城及周边乡村群众转移的安全地带,也是许多重要文物的避险之地。其间,有许多寺庙的镇庙之宝大铜钟从水路运到湖内陂脚码头和十八乡(村)龙冲石埔潭一带避险,有十几个大铜钟沉埋在石埔潭潭底。新中国成立后,因水土流失和农田改造,石埔潭被填为农田,十几个大铜钟也永远埋在地下。

1943年秋,中共云和诏县委为了总结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在十八乡(村)新兴楼召开有武装力量参加的县委扩大会议,同时部署发展生产和坚持斗争任务。会议结束时,国民党反动武趁夜包圍会址,县委当机立断组织突围,杀开一条血路,参加会议的20多人安全脱险。

1945年秋,国民党福建省保安二团吴子高部对云和诏乌山根据地采取军事“围剿”、政治瓦解、经济封锁相结合的强化措施,设关卡、建哨点,不准粮食进山,不准山货出山。同时,采取野蛮手段将十八乡(村)新兴楼、赤竹坪一带民房烧光。

1947年夏,中共云和诏县委书记李亚伟率云和诏乌山游击队和钟骞支队3个班进驻湖内及乌山东南麓。云和诏县委先后在湖内长田歪嘴寨、东坑尾祠堂及游击队员沈平章房屋等处驻扎,开展革命斗争,并根据闽南地委决定,集中分散的武装力量和地方工作团、乌山民兵大队的部分人员,组建了云和诏游击队第一、第二、第三游击大队。不久,一支从闽西调来的队伍编为第四游击大队。至此,云和诏县委拥有4个游击大队,合计300多人。之后,云和诏游击队第二、第三游击大队主要驻扎在湖内长田、东坑尾和九侯山及乌山东南麓的初稽山、檺仔林山上的“红军操场”一带,以湖内根据地为腹地开展游击战。

1947年8月1日,根据新成立的闽粤赣边区工作委员会关于“创建闽粤赣边区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总队,下辖闽南、闽西、粤东三个支队”的精神,闽南地委决定结束“深埋”,迅速集中队伍,打开武装斗争新局面。整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总队闽南支队,支队长李仲先、副支队长王汉杰(9月改任副政委,吴扬任副支队长)、政委卢叨、副政委陈文平。期间,把先前解散的钟骞支队人员重新召集到十八乡(村)西山岩(即乌山葱仔寮)集训,共30多人编为3个班。支队长李仲先把之前埋藏于檺仔林山“红军操场”贼营附近的“地底石洞”的10多把步枪、10多把短枪取出,分发到3个班。之后,李仲先、卢叨、王汉杰、吴扬、陈文平等支队(地委)领导先后驻扎在湖内长田歪嘴寨和东坑尾祠堂及游击队员沈平章的房屋等地指挥作战,开展革命斗争。

闽南支队及云和诏游击队第二、三游击大队以湖内及乌山东南麓等根据地为腹地,采取打出外围、返回根据地休整、再打出外围、又返回根据地休整的方式,组织发动抗丁、抗粮、抗捐、抗税等斗争,进行以各种不同方式的群众斗争和“普遍小搞”的行动,打击敌人、发动群众、扩大游击区、壮大力量。至1947年底,闽南支队迅速发展,成为一支100多人的武装力量。闽南支队和云和诏游击队第二、三游击大队密切配合,先后出击田朴(现为金星乡田朴村)恶霸郑水玉、大埔(现为金星乡黎明村大埔)恶霸沈东坡、玉楼(现为白洋乡玉楼村)恶霸柯仔和美营(现为西潭镇美营村)国民党东湖党部主任钟蒂仔(时称“蒂仔头”)以及丁寮、西张、梅州、新安、西潭、美营、上营等一大批恶霸、地方反动武装头头等“小搞”行动,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又获得枪支、银元、粮食、布匹等物资补给。

规模较大的行动是袭击东湖乡公所、思政乡公所、四都盐仓,消灭从云霄水晶坪换防到诏安公田途中的国民党3个伪保安分队和消灭国民党诏安县保安大队驻防在走马塘(现为太平镇走马村)一个分队,活抓分队长沈素成(后参加云和诏游击队,救过王汉杰,1953年参加东山保卫战,当连长,立过一等功)。

1949年2月,闽南支队和云和诏游击队先后在长田歪嘴寨和十八乡(村)的新兴楼召开会议进行改编,接着在新兴楼和塔山寨附近山地整训,闽南支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纵队第八支队,下辖两个团,并从云和诏游击队中抽调部分队员充实壮大第八支队,云和诏游击队4个游击大队仍然保留。第八支队及云和诏游击队在十八乡(村)集训1个月。之后,第八支队及云和诏四个游击大队离开乌山,转战平和、南靖等地。同年9月中旬,又先后开赴、配合三野南下部队解放闽南重镇漳州。

猜你喜欢

边区游击队大队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驱猴大队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指挥员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