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2021-05-28张旭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要求教师不能和过去一样“一言堂”式的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学科日常教学中,学案既可以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发挥预习和总结的作用,也可以补充课件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已是越来越被教师重视。然而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学案的应用总体来说还不成熟,没有明确清楚的模板,故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的作用、使其能成为历史新课改的重要利器是文章阐述的重点。
关键词:历史;学案;策略
一、 引言
中学历史教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如何让学生完成三维目标,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学案作为学生上课思考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帮手,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对其的使用,早已有专家前辈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陈耿义在《学案范式下的高中历史史料导学策略》中提到结合书本,充分发挥史学导学的实践作用,用学案来构建高效课堂。范霄霞在《山西省新绛中学历史“学案课堂”实践与反思》中提出在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编、验、点、导”,学生应该力行“学、做、展、悟”,对教案的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方建玲在《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设问对学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参考这些前辈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 历史学案的作用分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一些复杂的课程教师讲解时间尤显不够,那如何形成高效课堂,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引发了很多教师的思考。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对课堂教学有着优秀的补充和发挥作用,一经出现,就被大量教师引入课堂。笔者认为学案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的三个重要作用。
其一,学案对书本知识和课件的补充作用。书本的内容与教学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相比,无疑十分单薄,很多教师采用课件的方式来补充内容。与此同时,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课件的内容多少为合适,如果课件内容过少,那么学生无法获取相应的知识;如果课件的内容过多,那么会对学生形成一种负担,尤其是后排的同学,可能都无法看清楚。且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扑面而来,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学案就可以良好的平衡二者,当课件上出现大段文字材料,需要学生分析的时候,可以直接呈现在学案上,面对清晰直观的书面文字,学生会容易接受。
其二,对教师提问的引申。教师上课的时候会根据课堂情况来提问学生,往往这些问题会有一定的引申性,如果学生能良好思考后展开小组讨论,对之后的学习大有裨益;相反,如果学生对于教师的问题不理解,之后的小组合作讨论必然流于形式,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学案可以良好解决这个问题,提前将教师上课的问题打印在纸张上,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预习,问题下面有配套的材料和图片,方便学生理解,讨论时候事半功倍。
其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点。课堂新知识讲解完成后,及时的复习十分重要。之前是教师带领学生巩固知识点,收效不佳。但是完全依靠学生自己总结,大部分学生会遗漏知识点,少量学生会知识混乱。学案上可以采用自主构建才补全这个短板,自主构建会列出这节课思维导图和易混淆知识点表格的一部分,剩余部分留给学生补齐。这种处理既可以让学生形成立体的思维体系,又可以避免学生对学案的依赖,还可以为学生课后的复习提供模板。
在探讨完学案的作用后,笔者想阐述一下自己对学案的看法。笔者认为学案的设计首先应该突出课程标准和中考测试要点,要紧抓时代的脉搏,让学生树立明确的中考意思,树立考试意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列举是告诉学生上课的主要精力应该如此投放,做到有的放矢。之后的新课预习阶段,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做填空题的方式,之前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让他们预习新课,往往会有学生在走神,效率低下。采用了填空做题这一方式,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上课情绪,让其进入状态,新知識的填写也可以为后面的讲授打下基础。
课堂中,笔者的学案是和小组合作密切联系的,一个问题的提出,先让学生自己在学案上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安排小组的记录员和发言人,最后由发言人陈述本小组的观点。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互相学习的态度,同时小组内的讨论也可以先一步排除学生答案的明显错误,使得展示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对学案完成优秀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其他同学学习。
最后的自主建构或列举表格,或列举流程图,让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完成,也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每节课的思维导图保存到期末,就是完整的复习资料。
综上,学案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管理学生的思维体系,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 历史学案目前存在的问题
上文陈述了学案的三个作用和规范,但是学案目前的使用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总结,问题有三:
第一点,学案模式的随意化。因为学案是时间出现比较短的载体,教师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就导致了不同教师制作的学案。比如部分教师以教案为基础改成的学案。教案是对教师上课内容的补充和反思,其应对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不一致,直接应用到课堂上,学生会无所适从,无疑是不能满足教师课堂需要的。还有一种教师将学案全面讲义化。学案上材料、图片、文字等内容过多,且大多数为知识点的堆砌,缺乏学生思考的内容。如此极容易引起学生的错觉,将学案当作本课的讲义来使用。还有教师把学案设计得过于简单,一张学案上只有短短几行字,会让学生误以为学案仅仅是课堂的一个摆设。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主张将学案固定化,有统一的规划,相反我主张的是“百家争鸣”,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做出不同的学案,但是在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随意,要紧抓学案的基本规范和思考学案对课程的作用。
第二点,学案与课标的脱离。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度,在学案上穿插了各种小故事和活动,这虽然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良好的调动,但有喧宾夺主之嫌。而且学生提供阅读学案的目的应该是对课程内容的有效先学和课堂思考,如果内部趣味性的内容过多的话,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学案的内容应该是以材料分析、问题探讨和自主建构为主。教师应该明确书本、课件、学案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开发学生利用好三者,共同为学习服务。如果教师出现混淆,学生会质疑学案的合理性。
第三点,学案问题设计的刻板化。学案中的一项核心就是问题的设计,一些教师的学案仅仅是让学生在书本上寻找知识点,然后在学案填写知识点,同学比较一下是否完整。这种简单的设计和直接用语言要求没有太大区别,与课件的功能也发生重叠,学生会奇怪书本、课件上有的东西,为什么要发张学案下来专门强调?学案上的问题应该具有思辨性和讨论性,让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会有想看书寻找答案的冲动,比如:八年级《辛亥革命》一课,可以在提问“辛亥革命中清王朝的灭亡是一定的吗?”又比如在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提问“如果让你穿越回三国,你想成为哪一派势力?”这些有趣的问题书本上没有,答案却在书本上,启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案的有效先学作用。
综上,学案虽是新课改的重要工具,仍有一定的问题。如何将其良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是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考验。
四、 历史学案的应用策略
历史教师要将学案完全引入课堂,必须要采取一些教学上的策略和智慧。学生自己对学案的态度开始时往往是抗拒的,因为初中学生的课务作业量依然十分繁重,各门功课、试卷、作业让他们对纸制文件有种天然的抗拒。教师如果没有事前告诉学生,直接带学案进入教室,会直接引发学生的恐惧,当学生得知不是考试试卷后,很容易形成对学案的轻视。同时,学生在开始之初对学案认识不足,会以为这是作业的一种新形式,增加他们的课后负担,回家后直接不做或者胡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针对这些情况,我思考了一些策略。
首先,针对学生对学案的恐惧心理,在应用之初就应该向学生阐明学案的作用,表明这不是作业的添加,相反给出一些奖励措施,对于学案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和减轻课后作业。当学生认识到学案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之后,抵触心理就会减轻很多了。
其次,展开班级内部和不同班级之间的学案评比工作,鼓励学生在学案的基礎上,融合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丰富自己的学案,打造自己的特色学案。对于完成特别好的学生,可以在班级内和不同班级之间巡回展示,满足学生被承认的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心理认同学案。
最后,开发学案的问题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节课的学案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哪些内容好,哪些内容不好,如果你作为教师你会怎么修改,给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篇崭新的学案。此举不仅可以促进学案的更新,也可以发挥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综上,虽然目前仍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在课堂实践中慢慢修正。笔者相信学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系会日益完善,作用会日益突出,最后发出它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耿义.学案范式下的高中历史史料导学策略.黑龙江,《知识文库》,2019.
[2]范霄霞.山西省新绛中学历史“学案课堂”实践与反思.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3]方建玲.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吉林,考试周刊,2018.
作者简介:张旭晟,江苏省南通市,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