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向更高水平
2021-05-28姜瑾华
姜瑾华/本刊记者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江苏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20年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合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保供给与提质量两手抓、两手硬,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农产品质量追溯入网生产主体达2.8万家,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0.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
以风险管控为基础筑牢“安全线”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推动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者主体责任;坚持产管并重,不断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坚持源头治理,检打联动,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全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牢牢守住了“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底线。
产管并重,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全省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454项,推进实施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5项。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管控,全面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大力推广农药零差率配送、生物农药,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药兽药减量增效,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20年全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超过80%,农药使用量较2019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9家畜禽养殖企业被农业农村部公布为国家级试点达标场。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改革,启动实施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1.5万个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提升产区标准化生产水平,推动认证产品向绿色食品提档升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分别比2015年底增加58%、71%、225%。
检打联动,化解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建立“检打联动”机制,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监督抽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围绕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2020年全省累计出动监管执法人员12.8万人次,发现查实质量安全问题152个,处理行政执法案件119起。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全年共开展定量监测9.7万批次,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5%。
重心下移,夯实基层质量监管体系。坚持重心下移,把监管工作落实到田间地头。持续加强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先后实施乡镇监管能力再提升工程、标准化提升工程,指导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向乡镇倾斜。建立村级协管员队伍,开展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监管体系。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融入高质量考核、食品安全考核、质量考核、乡村振兴考核等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行“定监管人员、定监管对象、定监管任务、年终业绩考核”的“三定一考核”网格化监管模式,落实属地责任。
以示范县建设为抓手织密“监管网”
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全省累计创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1家、农安县19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9家,省级以上农安县创建比例80%以上。
突出重点,落实主体责任。江苏各地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农民培训,积极开展以案说法,多渠道宣传,引导生产者落实主体责任。东台等地为规模农产品生产、加工、收储销售企业和农资经营店建立了信用名录,组织生产主体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内检员等开展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提高生产主体的质量意识与质量控制能力,鼓励扶持开展产品品牌认证,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句容市老方葡萄科技示范园,每年3月都要开展葡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所有农户使用园区统一设计印制的《农产品生产记录》,将生产过程记录在档;样品经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检测显示100%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后,再大批量采摘销售。
聚焦难点,实施精准监管。尽管近年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事件风险下降,但小点散发安全事件监管难度、农业投入品管控压力仍然较大。对此,江苏提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加快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建立规模生产主体内控员队伍,鼓励发展一批提供农产品质量服务的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员队伍,推动形成以省市县乡监(协)管人员为基础,以村级协管员、企业内控员、社会监督员等第三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体系;加快绿色种养技术、产品分等分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制修订进度,加快小宗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制修订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数据库;全面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健全大数据支撑体系,织密信息化、网格化监管网络,推动实现“网格化+精准监管”;推动优质农产品产、管、销全产业链管理,合力推进农产品优质优价。
打造亮点,加强示范引导。加强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全省累计建设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657个,面积1861万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企业1776家,产品3773个。支持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品牌竞争力,横溪西瓜、阳山水蜜桃、贾汪大洞山石榴、建昌红香芋、海门山羊、兴化大闸蟹、宿迁籼米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以合格证制度为突破升级“防火墙”
利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集成生产主体管理、种养过程管控、农药兽药残留自检、产品带证上市、问题产品溯源等多项措施,提升治理能力,更加有效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省已累计打印追溯标签3235万张次。2020年12月,全国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现场会在常州成功举办,“江苏模式”得到高度肯定。
全程追溯,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创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已成为智慧监管的重要建设内容和引领方向。江苏省常州市全面推行“全域、全员、全程、全民”的“四全”监管模式,实现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全覆盖,已构建涵盖生产管理、移动监管、质量追溯、风险监测、公共查询等功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构建了基于农业大数据的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实现了农产品监管动态化管理和智能化分析。该市新北区奔牛镇润土瓜蔬村级服务站依托当地一家龙头农业合作社,覆盖服务周边4个村103户生产主体。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和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化技术培训、农产品快速检测及指导开具合格证等服务,有效破解了小散户监管难的问题。目前常州市已建成这样的村级服务站94家。南通市以“7+2”农业产业联盟为载体,加强质量控制,制定联盟产品标准,建立农产品“二维码”电子档案,实施全程可追溯制度,实现联盟产品“源头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
全面实施,质量管控逐层加码。普及信息化监管手段,推动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一张网”管理,推动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泰州市姜堰区2020年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将可追溯率纳入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对入驻并正常使用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的企业进行资金奖补,将试行合格证制度作为品牌创建前置条件,扶持培育了一批质量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有前景的企业。江苏凌家塘市场完善建立了流通倒逼机制,推动市场经营户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并建立进货台账;建立了差异收费机制,对使用合格证的农产品实行抽检,对无合格证农产品实行全检并按标准收费,倒逼生产者和经营户主动开具合格证;建立了信用评价机制,将合格证使用情况纳入市场经营户评优评先考核工作中,推动索证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全效监管,优质优价持续向好。农产品生产主体入网追溯既是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建立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的重要抓手,也是用系统思维实现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的关键性举措,更是为了推动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应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责任和信任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并从中尝到甜头。徐州市铜山区春丽果蔬专业合作社已建立追溯电子台账150多条,追溯产品120多批次,累计打印“证码合一”的追溯二维码标签85余万枚、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近35万枚,所售产品深受经销商和消费者青睐,贴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菜发往北京新发地市场比其他供应商的收购价每公斤高出0.2元。泰州市绿色水乡养殖专业合作社使用合格证后,常有陌生客户通过合格证主动找到合作社订购螃蟹,2020年合作社蟹塘每亩增收560元。“老方葡萄”质量安全管控工作模式,得到了电商企业的肯定,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而形成供应关系的订单量达3200吨,产值4000万元。
日前,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十万规模主体入网监管行动”方案,要求在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网格化+精准监管”工作基础上,启动实施十万规模主体入网监管行动,推动纳入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监管的主体10万家以上,实现入网主体日常巡查全覆盖、产品质量追溯全覆盖、生产经营档案电子化管理全覆盖。江苏将通过入网监管行动,抓实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管理,推进生产标准化、监管智慧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聚焦全产业链发展,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