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与实践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1-05-28林孝先董廷旭
林孝先,叶 立,陈 浩,严 霜,董廷旭
(1. 绵阳师范学院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6;2.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06;3.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0 引言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校本课程、校本资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1]的校本理念已深入人心,校本研究也在各个层面持续开展[2-5].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①缺乏体系建设:学校多没有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的体系设计[6],常靠教师依据课程或爱好自由探索,局限性较强;②校本资源挖掘有待加强:以前多注重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而对校本资源挖掘不够,更未形成规模的、数字化的校本资源库[7-8];③研究深度不够:多停留于描述层面,缺乏实践,缺乏反馈,示范性、借鉴性不强,无法推广[8-9];④校本内涵教育有待加强:校本不仅限于校本课程的专业知识传授,更要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与定位[10],关注学生需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⑤教师潜力挖掘不够:教师未发挥主动性,为完成校本任务多流于形式,无校本教研的意识与决心[11].
在这种背景下,校本与地理相结合,多偏向于地理校本课程[12]、教材案例[13]、乡土地理资源[14]等相关研究,而对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整合、开发、体系建设等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15],实践性不够,深度、内涵挖掘不足.基于此,本文以绵阳师范学院(高新校区)的自然地理实践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资源调查、整合与开发,尝试搭建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并依此进行课程开发与实践,以期为自然地理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师范学院(高新校区)内部及周边,学校内部为河流地貌,学校周边为中丘地貌,海拔485~585 m(图1).研究区内自然地理资源丰富,为相关课程的校本实践资源整合、开发及教学改革提供了的理想场所.
图1 研究区位置及实践点分布图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ractice points(注:图中实践点名称详见表1)
研究区开设的自然地理相关课程主要有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球概论与自然地理学等专业必修课,主要针对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
2 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
2.1 校本实践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针对上述校本课程、校本资源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选择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以认知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情感教学理论等为基础,构建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以实用主义为核心,强调了实用型人才培养、“从做中学”的实践内核.认知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情感教学理论[16]等保证了学生学习兴趣、专业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以及情感价值观教育.
2.2 校本实践资源调查与整合方法
(1)对研究区实验室内相关的硬件、软件资源进行调查,筛选出适合各类自然地理课程的实践资源.
(2)对研究区教室外、实验室外的各种自然、人为事物进行调查,筛选出适合各类自然地理课程的实践资源.
(3)将筛选出的校本实践资源,对照各类自然地理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整合出适合课程实验、现场教学等各类实践活动的资源,组建出统一的校本实践资源库,然后依据各类课程实际,从资源库中挑选实践点,设计出详细的实践实施方案,重点细化实践路线的设计及实践点实践内容、意义的挖掘.
2.3 校本实践体系建设
在上述研究区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详细调查、整合基础上,依据实践资源与课程特点,构建了自然地理课程校本资源实践体系,并将研究区校本实践资源划分为7类学科门类,15项实践内容,33种实践点类型,以及66个实践点(表1).
表1 研究区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分类体系Tab.1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chool-based practical resourc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s in study area
2.4 主要实践资源特征
2.4.1 地质学基础实践资源 地质学基础实践资源是研究区最为丰富的校本实践资源,共整合、划分出5项实践内容、35个实践点.
①矿物(图2-a、图2-b):主要为纯净的石英,常作为景观石分布于草溪河畔;其次为大理岩中的方解石、花岗岩中的长石,其颗粒较大、肉眼可见.
②岩石(图2-a~图2-h):三大岩类齐全,类型丰富,实践点18个,常以景观石、雕刻(雕像)、板面饰材、石墩等方式分散在整个研究区中.
③构造(图2-h):有1个非常典型的断裂(断层)实践点,其发育于灰岩中,并错断纹层,另外,其中还可见节理发育.
④地质剖面(图2-c):其为地层剖面,可见泥岩、粉砂岩互层,因发育于草溪河畔,可见陡立谷坡及因其而发育的崩塌危岩体、节理等.
⑤地质样品展柜:由师生共同整理完成,其内放置有丰富、典型的矿物、岩石、化石、构造等手标本样品为公众开放.
2.4.2 地貌学实践资源 地貌学实践资源也是研究区十分丰富的校本实践资源,共整合、划分出3项实践内容、19个实践点.
①河流(河谷)地貌(图2-i、图2-j):草溪河呈蛇曲状贯穿研究区,形成丰富的边滩、心滩、河漫滩、凹岸侵蚀凸岸沉积等地貌与现象,另外,在河流两侧还可识别出陡立的谷坡及河流阶地发育,其中河流阶地至少发育二级,在龙潭坡顶可见河流相砾岩发育.
②重力地貌(图2-k):其主要为草溪河陡立谷坡导致的滑坡与崩塌危岩体,每年雨季都有或多或少的崩滑现象,如ZH1实践点为2018年雨季长生的滑坡及其治理工程.
③地貌模型:主要为各类地貌的实物模型,放置于实验室中供师生实验与公众开放使用.
注:自然地理学未纳入上表,因其可由表中各学科门类实践内容组合而成.
2.4.3 水文学实践资源 水文学实践资源主要沿草溪河分布,只有2个实践点,主要进行河流水位、流速、流量等水文要素的实验测量.
2.4.4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资源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资源主要整合于气象园1个实践点中,其内可进行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向、气压、云等专业监测与实验.
2.4.5 土壤地理学实践资源 土壤地理学实践资源有3个实践点,主要是对土壤类型、结构、质地、剖面等的观测.
2.4.6 植物地理学实践资源 植物地理学实践资源整合、划分出2项实践内容、4个实践点.
①校园植物:主要对校园内的景观植物的类型、器官等进行观测.
②植物群落:主要对河流、丘陵等不同地理环境的植物群落类型、特征、分布等进行观测.
2.4.7 地球概论实践资源 地球概论实践资源整合、划分出2项实践内容、2个实践点.
①天体:主要对月相、月面、星象等进行观测,以及对当地经纬度进行测量等,观测仪器为折射式、折反射式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地位于DG1点,该点光污染最小、且面向东方,方便上半夜进行观测.
②天象馆(图2-l):主要进行天球坐标、天体运动、星象的观测与模拟等,供师生实验、天文社团活动、公众科普开放使用.
图2 研究区典型实践点照片Fig.2 The photographs of typical practice locations in study area
3 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实践
3.1 实践方案
传统的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活动多为室内的课程实验观察.在系统进行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调查、整合基础上,若有条件,可尝试进行多种实践资源开发与实践教学改革活动.
3.1.1 课程室外实验 将实验场所搬到校园室外,利用校本实践资源进行实验.
3.1.2 现场教学 可将理论课内容也搬到室外,用校本实践资源作为实际材料进行现场的理论案例或样本或实物讲解,使讲解内容更形象、深刻.
3.1.3 翻转课堂或翻转实验 事先将课堂或实验内容通过视频或文稿讲解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相关的校本实践资源作为素材,最后在课堂或实验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分组讨论、试讲、实验或检查.
3.1.4 其它实践活动 利用相关校本实践资源作为开放实验、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微格课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的实验或活动素材.
3.2 实践案例
目前,在研究区利用校本实践资源(库)开展了实践活动的自然地理课程主要有地质学基础(图2-e、图3-a)、地貌学(图2-k、图3-b)、自然地理学(图3-c)、水文学(图3-d)、地球概论(图3-e)、植物地理学与土壤地理学等,实践活动形式以室外课程实验和现场教学为主.
以地质学基础实践活动为例,在前期矿物、岩石室内观察与鉴定基础上,设计了“矿物、岩石室外观察及鉴定”的室外课程实践活动(图3-a、图3-c),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负责对每个实践点的(卫星地图APP)定位,实践点实践内容的识别、特征观察、鉴定、照相与记录,以及最后的路线总结与实验报告撰写,而教师只负责简单的路线引领与常见问题现场指导;在课程最后,还设计了一次“地质学野外综合实习”,重点对学校周边的龙潭坡进行沉积岩石学、地质灾害、古地理、古环境与地史演化等的综合考察,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专业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这两次利用校本资源库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强调了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与学校应用型定位一致,还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地质学专业精神.
此外,开展较好的其它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社团活动,在学校与教师引领下,学生组织成立了瀚宇天文社,每学期都会组织进行月球、星象、特殊天文现象的观测活动,也会定期开展中小学生科普培训与研学旅行活动(图2-l、图3-f).
图3 研究区基于校本实践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Fig.3 The completed practical activities based on school-based practical resources in study area
4 结论与讨论
(1)本文展示了各类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调查、整合,资源库组建,以及开发应用的完整过程,搭建了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将研究区校本实践资源划分为7类学科门类,15项实践内容,33种实践点类型,以及66个实践点,并在地质学基础、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与学生社团活动等实践教学改革与开发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实践效果.
(2)本文依据课程团队积累,以学校应用型定位为指导,以弘扬校园文化与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为方向,对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进行了整合与开发,初步形成了特色的自然地理课程校本资源库与校本实践体系,具有一定的示范与推广价值.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自然地理课程校本资源库与校本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不断更新资源、实践反馈与完善体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