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MOSFET的小功率双向变换DC-DC变换器设计
2021-05-28孙幸临
谢 驰,孙幸临,刘 影
(1.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2.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0 引言
DC-DC变换器是指将一固定直流电压转变为另一固定直流电压的转换器[1].DC/DC变换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升压型DC/DC变换器(Boost变换器)、降压型DC/DC变换器(Buck变换器)以及升降压型DC/DC转换器(Boost-Buck变换器)[2-3]. DC-DC变换器是一种能高效实现直流到直流功率变换的集成混合功率器件,主要应用了高频功率变换技术,也就是将直流电压通过功率开关转换成高频开关电压.常用的调制方式有:PFM调制方式(脉冲频率调制方式),PWM调制方式(脉冲宽度调制方式)和调频调宽混合调制[4-5].
PWM调制方式是定频调宽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法是保持斩波周期T不变,只改变斩波器的导通时间Ton.特点是:斩波器的基本频率固定,所以滤除高次谐波的滤波器设计比较容易.PFM调制方式是定宽调频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是保持导通时间Ton不变,而改变斩波周期T.特点是斩波回路和控制电路简单,只有频率是变化的.PWM调制方式滤波和控制都十分容易,纹波电压小,且开关频率固定,所以噪声滤波器设计比较容易,消除噪声也较简单[6-7].在本文设计中,选择使用PWM调制方式来进行对DC-DC变换器的控制.
1 电路设计
本文设计DC-DC变换的拓扑结构,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自动切换控制,通过对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实现对电池的充放电自动切换控制的电路设计,要求如下:输入电压24 V,输出电压12 V,充放电切换响应时间不大于100 ms.设计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总体框图Fig.1 The overall design diagram
双向DC/DC变换电路采用Busk-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图2是一个Buck-Boost变换器,它由2个全控型器件S1和S2控制.在这个电路中,S1和Diode2组成了降压斩波电路,由电源向电池供电,S2和Diode1组成了升压斩波电路,由电池向电源反馈电能.二者不会同时工作,如果S1和S2同时导通,将会使电源短路,进而损坏器件.其中Buck变换器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图2 Buck-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Fig.2 The topology of Buck-boost converter图3 Buck变换器拓扑结构Fig.3 The topology of Buck converter
图3是一个Buck变换器,它由一个全控型器件S控制,当S导通时,电源Vs向负载供电,负载电压Uo=Vs,负载电流将按照指数曲线上升.当S关断时,负载电流通过二极管Diode续流,负载电压Uo近似等于0,负载电流将按照指数曲线下降.在一个周期T完成时,S将再次导通,并且重复上述过程.负载电压的平均值可以用下式表示:
(1)
式(1)中,ton称作通态时间,toff称作关断时间,T是开关周期,α称作占空比.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Fig.4 The topology of Boost converter
图4是一个Boost变换器,当开关管S导通时,电源Vs向电感L充电,充电电流恒定,同时,电容C向电阻R供电,输出电压也是恒定的.当S关断时,Vs和L一起向电容C充电,并且给电阻R供能.输出电压Uo可以由下述公式表示:
(2)
式(2)中β称作升压比.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控制S1和S2的通断的电路,并且设计好L、R、C等相应参数,并利用Buck-Boost变换器的模型便可以设计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实际电路.在这里选用无极性MOSFET管代替传统的续流二极管,这样做有利于电感不会存在断续模式,有利于实现响应时间小于100 ms的技术要求.实际电路模型图如图5所示.
图5 实际设计电路Fig.5 The real design circuit
在图5中,当MOSFET S1导通 MOSFET S2关断时,上述电路是一个降压电路(Buck电路),实现了由24 V的Vs1向Vs2进行供能,此时,Vs2可以更换为负载,以实现实际功能.而当MOSFET S1关断 MOSFET S2 导通时,上述电路是一个升压电路(Boost电路),实现了由12 V的Vs2向Vs1的供能,此时,Vs1可以更换为负载,以实现实际功能.这样也就实现双向DC-DC变换器的要求.
2 相关参数的计算与元件选择
2.1 控制电路设计
控制电路实际由检测电路和MSP430单片机控制,并选择INA270用于检测芯片.INA270芯片是电压输出并联电流监视器,具有-16 V到80 V的宽泛输入范围,满足设计的测量需要,并且,还能通过两端间的滤波器保护输出端,增加了实际设计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INA270的输入电压为VRs和输出电压Uo之间的关系是:
U0=K×VRs
(3)
经过仿真可以得出K的值在20左右.计算电流的公式如下:
(4)
在上述公式中,Rs在实际电路中已经确定,K的值在20左右,可以取20,Uo的值可以通过微控制器处获得,用Rs两端的电压值除以Rs的阻值便可以得到流过Rs的电流值.INA270的输入阻抗远大于Rs的电阻值,并且二者是串联关系,所以可以认为测量的电流值实际就是流过负载的电流值.所以,只要得出Uo的值便可以得出相应的电流值.
2.2 电容、电感值确定
由于本电路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对偶,并且需要接入滤波电容来过滤掉开关的纹波电压,所以,这个电容应该尽量大一些,经过在MATLAB/Simulink上的模拟,并用大小不一的电容C进行测试后本文选择使用4 700 μF的电容.电感的计算可以按照以下的公式来计算:
(5)
在仿真中根据Buck电路和Boost电路的设计可以得知Ui分别为24 V和12 V,输出电流是可以控制的量,在这里Imax是1A,功率为24 W和12 W,基本满足小功率变换器的要求,仿真中L为95 μH.
3 仿真分析
图6是采用IGBT构建的DC/DC仿真电路的模型,其中L的值为95 μH,R2为1 Ω,左侧DC为24 V,右侧DC为12 V,设置的脉冲信号起始值0,在0.5 s后变为1,1 s后再变为0,如此往复,用以表示上面的IGBT由关断变为导通,而PULSE1的起始值是1,在0.5 s后变为0,1 s后再变为0,如此往复,用以表示下方的IGBT由导通变为关断.这样,一开始是一个Boost电路,1 s后再变成一个Buck电路,2 s后再变为一个Boost电路,如此往复.
图6 IGBT仿真电路图Fig.6 The diagram of IGBT artificial circuit
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图7(a)表示了在1 s时开关管发生了通断变化,电路模式由Buck变换转变成了Boost变换,由图7(a)所示,得出在Buck-Boost变换下,电压值在输入端为24 V(在仿真系统内设定),得到
图7 IGBT构建DC/DC模型Fig.7 DC/DC model by IGBT
输出端的电压为-12 V,可以得出Buck-Boost变换成功.图7(b)同样也说明逆向可行,得到的数值也在-24V左右,但是仿真所得的结果在很大的空间内发生了波动,是一个不稳定的电压值,这不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
使用了MOSFET代替了二极管和IGBT模型,如图8所示.MOSFET电路简单,同样也减少了二极管对电路带来的影响,使得电压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是一个接近于理想电压模型的电压值,给实际应用中减少影响.同样,输入端设定为24 V来观测输出端的相关数据.使用阶跃信号来控制MOSFET的关断以实现Buck-Boost的转换,波形如图9所示.
图8 MOSFET构建DC/DC模型Fig.8 DC / DC model by MOSFET
图9 MOSFET构建DC/DC模型Fig.9 DC/DC model by MOSFET
由图9(a)可以得出,在S1通电时,输出端电平立刻来到了12 V左右,经过放大,由图9(c)可以看出,转换时间在约0.117附近,基本满足所要求设计的转换时间在100 ms左右的要求,同样对图9(b)的波形输出端最终得到了22 V左右的结果,和24 V的结果接近,基本符合设计需要.同样我们可以看出所得波形的上下浮动不明显,基本在0.1 V以内,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情况,比使用IGBT设计的双向DC-DC电路所得的结果来的稳定的多,所以更应采用实际设计的模型进行设计.
4 总结
本文以双向可逆DC-DC变换器为研究背景,主要对其拓扑结构、仿真电路与实际结构进行了研究,使用了MATLAB/Simulink工具进行仿真,并且对实际电路进行了设计.在仿真条件下,探讨了两种不同的双向可逆DC-DC变换器的工作情况,并且对实际电路模型进行了选择.发现以IGBT和二极管构建的传统双向可逆DC-DC变换器产生的实际电压是有波动的,而使用MOSFET进行设计的双向可逆DC-DC变换器则可以大大降低这个波动,产生一个比较理想的电压值.在仿真中使用了脉冲信号和阶跃信号为例,实现PWM控制,即控制MOSFET和IGBT的通断情况,并且观测他们的实际运行情况.未来将在本文研究基础上,探究传统IGBT和二极管模型下的双向可逆DC-DC变换器波形波动的原因,并且对MOSFET模型下的双向可逆DC-DC变换器进行改动,使得变换时间能够更短,得到的波形能够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