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话江南丝竹的起源

2021-05-28文|

岭南音乐 2021年2期
关键词:丝竹太仓昆山

文|

江南丝竹,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于江南的丝竹音乐,不过,不是长江以南的大江南,而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南和浙北地区的小江南。乐队以“八音”中最普及的丝(二胡)竹(曲笛)乐器为主,再组合扬琴、琵琶、三弦、中胡、笙、阮、萧,及一些板、铃之类的小型打击乐器,采用叠置衬托,协调穿插的演奏手法,产生出温馨、细腻的独特韵味。乐队人员虽然大多不满十人,但是乐曲音响却很幽雅、隽永,成为深受江南城乡百姓喜爱的新乐种。说它“新”,是因为诞生时间不长,多数的观点说是始于20世纪初,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江南丝竹的曲调优美淳朴,曲折缠绵,绮丽曼妙,清新悦耳,其奏法丰富多彩,自由多变,讲究“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等手法的运用。由于倡导乐手能扬长避短地即兴发挥,追求温馨愉悦的曲趣展露,因此表现出“小、细、轻、雅”的艺术特点,给人别具风韵,独领风骚的美感。

江南丝竹的历史虽然比较年轻,但是承前启后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却相当漫长,得益于苏浙沪民间艺人长期以来前赴后继地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才使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基本定型,并接力打磨特色乐曲,直至精彩亮相,引人入胜。

但是,有关江南丝竹的起源时间及起源地点,由于缺少确凿记载,至今还模糊不清,因此引发各地都在探源,有的通过艰难寻踪后竟能自圆其说,如,江苏太仓将江南丝竹的起始时间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江苏昆山将江南丝竹的起始时间定格在更加遥远的唐代开元年间,两地似乎都能说出起源理由,但笔者不能苟同,感到都有些牵强附会的疑义,有必要去伪存真,去寻找出真正的源头——

清《康熙昆山县志稿》载:“陶岘,开元中,家昆山。生知八音,撰《乐录》八章,……自制三舟,备极坚巧。一以自裁,一置宾客,一贮饮馔,与客……共载,逢佳山水必穷其胜。……岘有女乐一部,善奏清商之曲,吴越之士号为水仙。开元末名闻朝廷,经过郡邑,靡不招延。”

据考,陶岘是晋陶渊明第九代嫡孙,唐开元二年(714年)时,他从江西九江移居昆山,落户于今千灯陶桥村。从县志上的这段话可知,陶岘擅长音乐,还能撰乐著,而且他家拥有一班“女乐”,陶岘经常邀友一起乘坐家船,荡漾在村边的淀山湖上,然后聆听女伶演奏“清商曲”。由于“女乐”演奏的音乐十分动听,所以常被朝廷邀演。

那么,昆山县志上所说的“清商曲”“水仙”与“江南丝竹”究竟有何关系?笔者认为,直接联系肯定没有,因为唐开元时还没有“江南丝竹”音乐一说,充其量只有间接关系。据查资料,“清商曲”源自北魏相和歌,这种音乐调式别致鲜为人听。“水仙”即“水仙操”,是一种高雅的古代琴曲,说明陶岘由于祖传了陶氏家族的名门文脉,所以奏出的音乐也别具风韵独树一帜,最终脱颖而出震动乐坛。由于没有留下当时的曲谱和音响,今人很难推断“清商曲”和“水仙操”嫡传了后来的“江南丝竹”。

昆山千灯陶桥村边就是浩瀚的淀山湖,据载,陶岘经常乘舟玩乐,在他的领衔下,奏出了一种新鲜的“清商乐”。不知后来何人将“清商乐”和“江南丝竹”等同起来?并且断言陶岘就是江南丝竹的鼻祖。至今,凡去千灯古镇旅游时,导游常会自豪地向游客介绍——江南丝竹的开山鼻祖就是陶岘,还像模像样地说,家喻户晓的《春江花月夜》和《梅花三弄》的音乐就是唐代“清商曲”传至今日的遗韵。

作为自己就是昆山千灯人,听到这种江南丝竹的起源说,当然会情不自禁地惊喜——难道移居千灯的陶岘真的就是江南丝竹的鼻祖?仔细想想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从唐开元时到江南丝竹正式形成的清末民初,有着一千多年的时间跨越,由于缺少史料佐证,只能属于“想入非非”的猜测。

但是,不能说陶岘的音乐与江南丝竹音乐一点关系都没有。由于“清商曲”源自“相和歌”已有共识,而且“相和歌”是汉时综合了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音调编织而成的新音乐,其主要特点就是“丝竹更相和”(《晋书·乐志》),所以,就将那时的新音乐命名为“相和歌”。如果从这一点去审视,陶岘那时的音乐已经开始重用丝竹乐器演奏音乐了,为后来江南丝竹音乐的出现作出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范例,所以说,陶岘为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陶岘的子孙后来又移居到昆山花桥陶家村,到了民国初期,花桥民间确实出现了多支小有名气的江南丝竹乐队,他们经常在乐器上悬挂吉祥彩头,为婚庆人家作行街表演,虽然演奏水平并不出众,但是这种添欢添乐的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当代,所以“花桥江南丝竹”现为江苏省级的“非遗”保护项目。如果再从这一点去审视,陶岘曾经的丝竹音乐元素似乎可以成为当今“花桥江南丝竹”音乐的遗传基因。但是,要说陶岘就是江南丝竹的鼻祖,就有点不着边际的唱高调了。

除了听到江南丝竹起源江苏“昆山说”外,还听到了起源江苏“太仓说”,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也值得再三思、再推敲。

“百度”上的“江南丝竹”条目有着这样的介绍:“明代嘉隆年间,在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编制完整的丝竹乐队……”根据这个现象有人推断,这就是江南丝竹乐队的前身,言下之意,江南丝竹就起源于太仓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众所周知,昆山、太仓原是一县,但从明弘治十年起开始分治。明嘉靖年间,南昌人魏良辅为了改良昆山腔而背井离乡,当然投身于昆山腔的故土昆山才顺理成章。但是,当时的太仓有南曲大家过云适和北曲大家张野塘,在吸引着准备广采博收的求学者魏良辅,他为了完成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改腔任务,就经常穿梭于昆山和太仓之间,不耻下问,拜师学艺。为了向张野塘求学北曲,魏良辅还将爱女许配于他。清曲家宋直方在《琐闻录》中说:“时良辅五十余,有一女也善歌,诸贵人争求之,不许。至是,竟以妻野塘。”就是说,当魏良辅50岁时,才有可能从昆山移居太仓南码头,最终完成了昆曲(水磨腔)的创制。但是,魏良辅“长于歌劣于弹”(李开先在《词谑》中语),他是没有能力从事器乐演奏的,再说女婿张野塘虽然“素工弦索”(宋直方在《琐闻录》中语),不过,此“弦索”不指丝弦乐器,而指他擅长“北曲”。即使他善奏乐器,由于那时他还在太仓卫被监督“劳改”,是没有条件领衔组织乐队的。那时,翁婿两人还未完成改良昆山腔的重任,是难有闲心雅趣分出精力去玩弄丝竹音乐的。看来,那些介绍江南丝竹源于太仓的文字也属于想当然的猜测,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太仓说”中,还有江南丝竹音乐是由昆曲曲牌音乐演变而来的观点,笔者认为两者虽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因为昆曲旋律悠缓曼妙,而丝竹音调细密繁俏,两者风格迥然不同,根本看不出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江南丝竹音乐确与昆曲音乐具有密切关联,因为江南丝竹乐队中的竹乐器,就采用了昆曲乐队中的主奏乐器“曲笛”,这是魏良辅改良昆山腔的一大贡献。他在同仁的支持下,几经尝试,几经磨合,终于寻觅到了粗大圆润的竹笛主奏昆曲,并且命名为“曲笛”。

昆山腔在曲笛领奏丝弦衬托下,顿使唱腔韵味浓郁,悦耳动听。曲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昆山(腔)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亦吴俗敏妙之事。”由于昆山腔运用了多种丝竹乐器参与伴奏,使之音响更加丰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美感。这种丝竹音乐一经出现,就获得了文人雅士的青睐。清曲家李调元在他的《雨村曲话》中说:“嘉隆间,昆山(腔)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至今遵之。”说明了那时的昆山腔已有“众乐器”在伴奏了,乐队编制已有规范,并且大家都在仿效。昆山腔在幽雅丝竹的伴奏下韵味更浓,腔调更美。这种为昆曲伴奏的丝竹乐队从此成为乐坛上约定俗成的组合建制,其中,曲笛和二胡在丝竹乐队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时的张野塘,由于身份特殊(时是“罪犯”)而难以成为乐队中坚,但他确有改良乐器的功劳。江南丝竹乐队中采用的小三弦就是由张野塘改良而成的。清曲家宋直方在《琐闻录》中还说:“野塘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使之南音相近,亲改三弦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由于张野塘改良了三弦的音色,不但适合昆曲伴奏,而且在后来的江南丝竹乐队中,也得益于这种小三弦美妙诱人的音色,而为江南丝竹音乐锦上添花。

如此看来,江南丝竹“源于昆山”或“源于太仓”的说法都值得商权,但不可否认,江南丝竹与这两地的音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来看,应是先有唐开元时昆山陶岘创立了“清商乐”,为乐坛提供了“丝竹相和”的组合模式,然后到了魏良辅改良昆山腔时,创用了主奏乐器曲笛,还选用了音色和谐的“众乐器”,包括由张野塘改良的小三弦,这种丝竹组合形式后来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浙北苏南地区司空见惯,大家已见江南丝竹乐队的雏形了。

到了清末民初,处于苏浙沪小江南中心的上海开始繁华起来,各种文艺形式从小乡村传入大城市,人们发现以曲笛和二胡为主的小型民族乐队,以演奏流丽欢愉情绪的乐曲为主,特别具有温馨人心的魅力,还有,大城市中人才济济,一些志同道合的乐器爱好者经过最佳组合后,在音乐高人的领衔打造下,以一些传统乐曲为基础,经过整合结构、加花旋法、细腻演奏的处理后,正式确立了“江南丝竹”这个新乐种,也因此涌现出很多擅长演奏江南丝竹的名人和盛奏不衰的名曲,所以,笔者认为,江南丝竹的源头应在上海。

据载,辛亥革命以后,丝竹乐逐渐在上海兴盛起来,已见沪上组建了许多著名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20年前后由上海发起,在城隍庙点春堂举行过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的交流集会,与会者竟有200多人。1939年,沪西丝竹名家薛孝慈在新世界游乐场内举办了“丝竹游艺”活动,他将江南丝竹“八大曲”(一般指《梅花三弄》《中花六板》《行街》《四合如意》《云庆》《欢乐歌》《慢六板》《慢三六》)的曲名分别写于八块牌子上,供丝竹音乐爱好者随时点奏,然后供人欣赏。

由于上海在20世纪10年代中最先组织起比较精致的江南丝竹乐队,在20年代最先推出江南丝竹“八大曲”的曲目名单,在30年代最先出版江南丝竹的录音唱片,在40年代最先出国向海外展演江南丝竹音乐,在50年代最先成立江南丝竹研究会……这些“最先”动作都成为江南丝竹起源于上海的理由。其中,大名鼎鼎的上海人孙裕德(1904—1981年)立下了传承头功,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成立了以演奏江南丝竹乐为主的国乐组,1941年,孙裕德将国乐组改名为上海国乐研究会,举起了以弘扬江南丝竹音乐为己任的大旗,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江南丝竹乐团。1947年,孙裕德还率先带领乐队赴美国演出,使江南丝竹第一次走出过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甚至,听说上海还有更长的初创江南丝竹乐的历史: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汤良兴生于1948年,据他听祖上老人说,他的家乡上海曹家渡早就建起江南丝竹乐班,其中源远流长的“汤家班”起始于清代中叶,到汤良兴时已经绵延了整整七代,由于得益汤良兴从小就在江南丝竹乐班中得到磨炼,最后成为了出类拔萃的南派琵琶演奏家。

虽说江南丝竹音乐源于上海,但是,上海不是无本之源,长期以来,苏浙的民间源源不断地供给了滋养江南丝竹的营养,当然,应该先有昆山唐开元时陶岘善奏清商丝竹乐的实践,再有太仓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寻觅昆曲丝竹伴奏乐器的探索,特别是近百年来太仓乐人精心传承江南丝竹的业绩有目共睹,所以,太仓被公认是今日江南丝竹的最佳保护地之一;昆山的“花桥江南丝竹”也在矢志保护和积极传承。这两地即使不是源头,也能有效地引入源头来水,滋润了苏州东南一方丝竹音乐的生存沃土。

猜你喜欢

丝竹太仓昆山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下)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我为太仓写首诗”全国现代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我的第二故乡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