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研究
——基于市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1-05-28贾婷婷

关键词:安徽省劳动力差异

贾婷婷 张 宾

(1.安徽新华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合肥 230088;2.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肥 230088)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普遍性的经济现象,由于不同区域在自然资源、生产要素、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区域经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跨越式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双重考验。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但现阶段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突出,并呈现出不断加剧的态势。2015年,安徽省各地级市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5个,省会合肥市的GDP总量最高,达到5 660亿元,池州市的GDP总量最低,只有530亿元,前者约为后者的10.7倍。到了2019年,虽然安徽省各地市经济水平绝对值均有所提升,但相互之间的差异却在扩大,GDP总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级市只有4个,省会合肥市的GDP总量依然最高,达到9 409亿元,约为GDP总量最低的黄山市的11.5倍。相比于2015年,201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间的经济差异有所扩大。从GDP的增速来看,安徽省各地级市间也存在较大差异。2015—2019年,合肥、滁州、蚌埠等地区的GDP涨幅均在80%以上,而铜陵、淮北等地区的GDP涨幅不足40%,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出现了本来经济基础较好的合肥、蚌埠等地区比经济基础较差的铜陵、池州、淮北等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的局面,“好者更好,差者更差”的现象在安徽省表现得比较明显。可见,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在不断恶化,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对宏观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如果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便违背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原则,使得社会经济资源过度集中在部分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另外一部分地区产生严重的抽空效应,资源不足,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宏观经济严重失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目前学界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整体层面的地带或省际之间[1-3],很少有学者针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因素展开系统研究,少量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理论探讨层面[4-5],结合安徽省各区域实际数据进行的量化研究极为罕见。在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之后,安徽省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如何在新契机下兼顾效率与公平,推动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安徽省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对于探索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意义明显。

一、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理论分析

(一)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框架

“环境决定论”在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基础上,指出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优劣对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有较强的解释能力[6]。“新增长理论”认为,不同地区经济差异的形成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最主要的内生因素[7]。

不少先驱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例如,18世纪的重农经济学家Francois Quesnay认为,消费、税赋和农业生产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8];Adam Smith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受到劳动、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和经济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9世纪的David Ricardo从农业经济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受制于土壤肥力、资本积累、人口状态及农业生产技术等因素,这些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更多的经济学家从工业经济社会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例如,Harold和Thomas将投资加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投资对区域经济差异有着重要作用[9];Solow和Swan推导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Kuznets认为,知识存量、生产率、生产结构是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10];Gregory和Steur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三类因素函数:环境、政策和体制,这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本研究基于制度、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本、自然等5个因素构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框架。

(二)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

1.制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制度出现变迁,从区域经济差异角度来看,这些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经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经济市场化使得一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向非国有化转变,给予企业更多的市场自主权,它们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灵活地制定生产策略,相对于以往比较僵化的生产计划管理制度,此时的经济效益更高,对于企业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也大有裨益[11]。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给予了国内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空间,给国内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活力,对外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在对外开放背景下,安徽省各类企业纷纷寻求“走出去”的机会,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引进来”之路,为搞活地方经济推波助澜。政策扶持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制度因素,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扶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政府部门制定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特定地区,以推动特定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未获得相应政策扶持的区域则会因为资本、人才等资源的匮乏出现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现象,进而与其他区域产生差异。近年来,在“强省会”政策下,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资金、人才扶持等政策外,还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将省内其他地市的一些企业、政府机构迁移到合肥,以提升合肥经济规模和人才规模,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从省外地区引进的企业和人才也主要集中在合肥,导致合肥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

2.产业因素

产业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因素和生产效率因素。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变的物质基础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生产力发展,因此,第二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占比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12]。目前安徽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各地市的工业发展状况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产业占比大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必然较高,经济发展速度也会较快,如工业基础较好的合肥、芜湖、淮南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处于优势地位。第二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占比只能从量上反映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因素,而生产效率,尤其是工业生产效率是从质上体现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因素。工业化过程是社会生产技术手段变革的过程,是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生产技术利用越全面,技术水平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单位投入可获得的产出也就越多。安徽省各地市除了在工业规模上存在差距外,在工业技术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合肥的工业产业多以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而芜湖、淮南则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六安、池州的工业企业则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地区工业生产效率存在差异,进而带来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3.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是生产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上。劳动力数量是指可参与到劳动过程中的人口数量,一般表现为劳动力参与率,可以用就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劳动力参与率越高,意味着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越多,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13]。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具有强大的经济向心力,再加上政策的引导,吸引了大量省内外劳动力前来工作,为合肥市经济快速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而池州、宿州等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与合肥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因为其劳动力大量外流,市域内劳动力数量不足。劳动力质量决定着单位劳动力产出量,劳动力质量越高,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越高,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强。对于安徽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劳动力质量的影响力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合肥市坐落着50余所高等院校,大量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合肥工作,满足了合肥地区各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此外,合肥市近年来还出台了多项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大量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入,满足了当地科技创新产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为合肥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4.资本因素

经济增长的资本因素主要是指各种社会经济投资,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形式:一是用于购置有形资产的物力资本投资,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体系得以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是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载体。物力资本投入量不仅直接计入GDP,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一个地区的物力资本投入量大,就必然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是造成其与其他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资本因素。二是用于发展教育、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它是物力资本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是提升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素质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新思维、新产品生成能力的决定性因素[16]。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社会生产能力提升,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某一区域率先提升人力资本时,其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得到提升,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便会显现出来。三是用于科研、创新的知识资本投资,其主要意图在于通过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来推动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14-15]。知识资本也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在“创新型”社会理念下,安徽省各地市强调技术研发与创新,支持和引导各种经济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例如,芜湖市近年来一直强调汽车生产技术、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其技术研发投入量大幅度提升,一方面直接体现为当地的投资总额增加,另一方面也为当地汽车制造及相关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新主体的加入提供了技术基础,是当地经济总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5.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最初原因。尤其是对于正处于从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型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安徽省,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差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更明显。地区间的自然资源差异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如淮南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安庆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等,这都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尤其当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时,优质的自然资源能够有效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其与其他地区间的差距[17]。区位差异也是作用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另一个重要自然因素,区位优势可转化为经济优势[18]。例如,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拥有链接全国的铁路系统和空运系统;芜湖市毗邻长江,航运比较发达;滁州市毗邻南京市,受南京市的经济辐射比较强。这些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是推动其与其他地区拉开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区域经济差异变动作用因素实证分析

(一)变量体系设置

目前学界提出了多种测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适用范围,根据研究的出发点与目的而相机选择。结合陈恩、王建康、王自力等学者的研究[19-21],选择均值离差率来反映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距离全省平均水平越远,则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异越大。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在绝对差异(绝对经济水平差异)和相对差异(经济发展速度差异)两个方面,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从绝对水平和相对速度两个方面来实证探讨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因素,分别设置绝对经济差异和相对经济差异等指标。将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因素分为制度因素、产业因素、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和自然因素等5个指标,而每个指标又可以化分为若干个具体因素。变量体系汇总表见表1。

表1 变量体系汇总表

选取2015—201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年度面板数据,同时为了避免各指标度量单位及绝对值差异给研究结论带来的干扰,对各指标样本数据进行无量纲化,而后再用于量化分析。所有样本数据均收集整理自Wind数据库,个别缺失值利用外推法弥补,所有计算均由SPSS 21.0实现。

(二)主成分提取

前文理论分析显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受到制度、产业、劳动力、资本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为避免分析混乱、作用因素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构建各因素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量化模型之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提炼,剔除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因素,从中挑选出能够集中反映各方面因素的最佳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量化模型。

就变量体系对主成分分析法的适用性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计算结果显示,KMO值为0.671,显著高于0.500的临界值,Bartlett球形度值的假设检验伴随概率为0.016,显著低于5%检验水平,变量体系适合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表见表2。计算各变量的共同度发现,policy、indust、L_qualit、C_human、location的共同度均在0.700以上,可以粗略判断提取的主成分很可能是这5个变量。进一步计算各成分特征根,并由大到小排序,位列前5的特征根均大于1,为主成分,前5个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7.550%,在整个变量体系中的代表性较强。

表2 主成分表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3。由各变量在5个主成分中的得分来看,policy、indust、L_qualit、C_human、location分别是F1、F2、F3、F4和F5中得分最高的因子,得分均在0.500以上。因此,本研究所提取的5个主成分可以用这5个变量分别代替,其是影响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三)面板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为进一步探索各因素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量化作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参考赵放、蒋毅一、王竞梅等学者的研究[3,22-23],构建各主要作用因素对经济差异变量的多元面板回归模型,分别从经济发展绝对水平和经济发展相对速度两个方向构建模型(1)和模型(2)。

表3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式中:bi、βi为待估参数;i表示不同地级市;t表示时间;μit为随机扰动项。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为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具体采用哪种模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借鉴杨天英、安海彦等学者的研究[24-25],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利用2015—201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面板数据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拟合,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见表4。

表4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拟合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模型(1)和(2)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773和0.811,都比较高,能很好地表现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F检验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D.W统计值分别为1.790和2.107,均比较接近理想值2,H.Q统计值也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面板数据回归模型(1)和(2)的拟合优度较好,可用于分析实际问题。

从各解释变量的拟合系数来看,模型(1)和(2)中所有解释变量的拟合系数均为正数,说明各因素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存在正向作用。其中,policy和indust是模型中拟合系数绝对值最大的两个解释变量,可见,政策扶持力度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带动作用最大,制度因素和产业因素是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最明显的作用因素。L_qualit、C_human和location在两个模型中的拟合系数绝对值相对较低,可见,劳动力质量、人力资本和区位优势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力度相对较弱;但三者之间的差异较小,在区域经济差异产生过程中发挥着相似的作用。

从各解释变量拟合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来看,模型(1)中,policy、indust和C_human的拟合系数t检验伴随概率均低于5%临界值,拟合系数的显著性水平较高,政策扶持力度、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对安徽省区域绝对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比较显著。其中,policy的显著性水平最高,伴随概率低于1%临界值,再次论证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影响。L_qualit和location的拟合系数t检验伴随概率大于5%,小于10%,劳动力质量和区位优势对安徽省区域绝对经济水平差异作用的显著性相对较弱。模型(2)中,各解释变量拟合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与模型(1)的拟合结果基本一致,论证了各因素对安徽省相对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情况,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虽然C_human在模型(1)的伴随概率小于5%,而在模型(2)中的伴随概率为5.5%,大于5%,但其和模型(1)的拟合结果差异很小,对被解释变量也存在比较显著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提升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不利于全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区域经济差异的背后,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了解各因素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是安徽省采取经济协调发展措施、提升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从制度、产业、劳动力、资本、自然等5个方面把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归纳为13个具体因素,采用2015—201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挑选出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5个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这5个主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的量化模型。

其一,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受到制度、产业、劳动力、资本、自然等5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扶持力度、产业结构、劳动力质量、人力资本投入、区位优势是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5个因素。

其二,各因素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发展速度差异均存在正向作用,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第二产业占比的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人力资本投入的加大,以及区位优势的强化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

其三,政策扶持力度和产业结构是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力度最大、显著性水平最高的两个因素,劳动力质量、人力资本投入和区位优势也是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素,但作用力度及显著性稍弱。

(二)政策建议

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客观存在。如果差异的幅度过大,就不仅违背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原则,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安徽省政府部门应该充分结合相关作用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差异,制定政策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整,使其作用于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以推动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其一,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处理好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目前,安徽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省内各地区对各种社会资源均有很高的渴望。在社会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安徽省应该在尽量保障对各地区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公平性的同时,综合分析各地区在产业、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充分发挥优势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

其二,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升级,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现阶段,安徽省不少地区的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农业型经济结构尚未改变。虽然近年来池州、六安、宿州等地市也在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但绝大部分工业企业规模较小,甚至不少是家庭作坊式企业。面对这种情况,安徽省各级政府可以结合当地优势资源,通过政策优惠大力引进外部中大型工业企业,同时整合现有小微型企业,以提升工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其三,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比例,不断提升劳动力质量。安徽省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经济总量及教育水平,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比例,这既提升了社会总投资规模,拉动了经济发展,又提升了人口素质和劳动力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可以直接带动当地人口就业率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提升当地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

其四,充分发挥各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安徽省各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交通资源等,并将这些优势资源产业化,使其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实现产业一体化和产业链条完整化,同时,强化与区域外部相关企业的战略合作,以推动各区域间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安徽省劳动力差异
成长相册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相似与差异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