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的“坚守”与正本清源
——读钟法权长篇报告文学《张富清传》

2021-05-28

长江丛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张富清获颁勋章

2019年,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家决定举行隆重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其中,获颁国家勋章的一共8人,获颁国家荣誉称号的一共28人。尽管都属于共和国的最高荣誉,但从次序的排列与人数的多寡我们却不难判断出,国家勋章较之于国家荣誉称号肯定还是更加重要一些。而钟法权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传主张富清,就赫然位列于这获颁国家勋章的8人之中。张富清何许人也?能够获颁国家勋章的他所凭借的究竟是何功何德呢?我想,如果把时间仅仅只是再往前推一年,对这些问题人们都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原因在于,原本就名不见经传的张富清,那时候的确也还处在名不见经传的状态之中。是啊,倘若我们认真地想一想,实际的情形恐怕也的确如此。一位不仅长期工作生活于湖北省西部的一个偏僻山区县城,而且一直到离休的时候也都还仍然只是副科级干部的普通共产党员,张富清的名不见经传,是理所当然的一种客观事实。如果不是依托于2018年底国家在各地普遍展开的“全国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活动,那么,张富清的名不见经传,就极有可能还会接着延续下去。不仅如此,即使他依照自然规律不幸辞世之后,也仍然还会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然而,事情的吊诡之处也正在这里。张富清如果不是长期默默无闻地处于名不见经传的状态之中,他还真的不可能在2019年一下子就名闻天下,更不可能随后又很快获颁国家勋章荣誉。实际上,国家之所以最终决定把国家勋章这样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颁授给张富清,所主要表彰的,也正是他这么多年来的名不见经传。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说,作家钟法权这部建立在坚实田野调查基础上的长篇报告文学,所要探究的一个秘密,或者说要尝试着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张富清这样一个普通共产党员,为什么就能够仅仅只是凭借他的名不见经传就不仅可以一时名满天下,而且还可以获颁国家勋章这样顶级的最高荣誉。

事实上,也只有在认真地读过钟法权的这部作品之后,我们才能够了解到,张富清的人生以1955年为界,可以被明显划分为不同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时间相当短暂,从1948年瓦子街战役中张富清被“解放”后毅然参加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开始,一直到他1954年在武汉空军文化补习学校毕业后接受组织安排,远赴地处鄂西的恩施来凤县工作为止。前后加起来,也就差不多六七年的时间。这个阶段张富清的主体身份,是一名作战勇猛,敢于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是一位刚刚反正过来的解放兵,但张富清却很快就因其在战斗过程中的英勇善战而成为上级指挥员所特别倚重的突击队员。无论是血战永丰,还是激战壶梯山,作为突击队员的张富清,都不仅冲锋在前,而且也都还因为关键时刻的勇炸碉堡而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壶梯山战斗中,他的右臂和右胸被敌人的燃烧弹灼伤,他咬着牙,忍受着疼痛,随着部队攻到了山顶。他以不怕死的劲头,不仅炸毁了一个碉堡,还消灭了几个敌人,缴获了敌人三挺机枪。”正因为张富清在历次战斗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所以才会不仅有“冲锋在前打头阵,不怕死的张富清”这样的口头语一时在战士间流传,而且他也多次立功受表彰,先后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他被组织接纳为中共党员,也就在这个时候。对于张富清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的心理动因,钟法权借助于指导员肖友恩的全文朗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一细节,给出了这样的一种解释:“指导员好比播种人,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像一粒种子播撒在张富清的心田里。这粒孕育理想信念的种子,从此在春风细雨中生根发芽,在战火考验中茁壮成长,在艰难困苦中固基强本,直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很显然,在钟法权的理解中,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张富清内心世界的确立,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张富清之所以会在战场上表现那么勇敢,主要就是因为他已经牢牢树立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缘故。

《张富清传》

1955年,武汉空军文化补习学校的学业结束之后,张富清走到了一个人生的三岔路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三种不同选择。一是回老家洋县,二是留在武汉,三是到湖北恩施来凤。三种选择,意味着三种不同的人生。在征得了妻子孙玉兰的认同之后,张富清毅然选择了其中最艰苦的一种,他“正式提出了转业到来凤工作的申请”。如果说当年在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在战争岁月里是一种英雄壮举的话,那么,到了和平岁月里,在原本可以有更好选择的这个时候,张富清选择到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来凤去工作,就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英雄壮举。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1984年12月离休为止将近30年间的一系列事实,果然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初到来凤,由于粮食短缺的缘故,张富清首先担任的第一个职务,就是城关镇的粮油所主任。因为他工作勤恳认真,成绩突出,很快就被组织提拔,分别担任过粮食局副局长和纺织品公司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但从一种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张富清的“来凤时间”,应该从1959年被安排到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三胡公社担任副主任开始。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被调回县城工作的1979年,曾经的战斗英雄张富清,竟然在农村基层整整工作了20年之久:“1979年底,在三胡和卯洞工作了整整20年的张富清接到县委新的任命,由卯洞公社副主任转任县外贸局副局长。虽然还是副科级,但毕竟回到了县城,也算是党组织对他这个老基层、老山沟、老同志的一种照顾和关怀。”尽管深知作家钟法权在写作时绝无此意,但说实在话,从这样的一些叙述话语中,我却真的读出了某种强烈的反讽意味。一位总是勇挑重担的老革命,在条件艰苦的基层,不仅一干就是20年,而且还一直都停留在副科的行政级别上,不管怎么说,都让人难以接受。而这,竟然还被看作是来自于组织的“照顾和关怀”,细细想来,的确不是个滋味,的确令人心酸不已,以至于忍不住要为张富清打抱不平。

关键的问题是,不管是否有人为张富清打抱不平,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却是,从1979年被调回县城工作,一直到1984年离休,张富清仍然也还只是一位副科级干部。但好在,对于自己的此种人生境遇,张富清本人打心眼里真的就不在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张富清从来没有想把官做多大,只要能把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完成好我就心满意足了。”“人各有志,像我这样的,也只适合为人民做点小事情。”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张富清的表达从来都是真诚的,他的一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做多大的官。但在另一方面,只要把张富清近30年来为来凤所做出的工作贡献,与他自始至终都只是一名副科级干部这一现实状况相比较,某种不平衡的存在,就是无法被否认的一种客观事实。无论是找水筑坝,还是铁匠铺的打造,抑或还是炸山修路,都可以被看作是身为基层干部的张富清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同时,更有其他一些细节,足以说明张富清的高风亮节。一个是在1961年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硬是逼着妻子孙玉兰辞掉了公职。再一个,是不徇私情,从来都没有利用自己手上那一点可怜的“权力”为子女谋取个人利益。还有一个就是,当母亲的丧事与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撞车的时候,他宁肯永远对母亲心存愧疚,也不愿意因为千里奔丧而影响手里的工作。与此同时,更其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张富清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安心于所谓副科级的待遇,从来都没有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而“鸣冤叫屈”:“近30年时间里,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担任了一个又一个职务,可他的级别始终定格在了副科级原地不动。与他在三胡公社、卯洞公社等单位共过事的班子成员,基本都被提拔了。级别最低的也是副县级。”对此,他曾经的老部下董香彩备觉感慨:“他做事情从来不是为了升官,几十年兢兢业业,直到离休了,还是个副科,可他从来没有为提拔的事找过领导,也没有任何怨言。”由以上这些方面的事实可见,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生性朴实的张富清,的的确确是只知道奉献而从来都不求索取。既如此,他长期处于名不见经传的状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一种结果。

在了解到张富清人生的基本过程后,一个问题自然也就紧接着浮出水面。那就是,他的这种只知道默默奉献而不求任何索取的心理动因究竟何在。对此,作家钟法权其实也有着明确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会在后记中做这样一种特别的说明:“回首张富清的一生,需要我从他95年的人生长河中找到指引他成长的灯塔,发现贯穿他一生的思想脉络。最终我从大量的采访素材中,从主人翁的成长足迹中,发现了一个照耀他一生的东西,那就是闪耀着毛泽东光辉思想的名篇《为人民服务》。张富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正赶上西北野战军军事政治整训,连队组织学习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像一簇火花点燃了他的理想之光,又像一粒种子播在了他的心田,张富清的人生从此有了光明的前景,人生的追求从此有了力量的源泉,人生的大厦从此有了坚如磐石的根基。找到了打开金矿大门的钥匙,获得了寻找宝藏的路径,也就拥有了构建《张富清传》的坚固基石。”很显然,在钟法权的理解中,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的确立,不仅使张富清成为战争年代冲锋陷阵的英雄,更促使他心甘情愿地成为和平岁月里一名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而钟法权自己,也正是在找到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贯穿了张富清一生的思想脉络之后,方才得以在这种思想主旨的烛照下,最终完成了这部《张富清传》的创作。

一方面,我们固然承认,钟法权的上述发现与思考,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内在脉络可循,但在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支撑着张富清精神世界的,是否真的仅仅只有“为人民服务”这种光辉思想,倘若联系传主的生平,尤其是他那明显要低得多的文化水平,作者给了我们两块可信的基石:一是存于大脑中的理想基石,张富清在聆听了指导员关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报告后,就在内心深处彻底打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彻底树立了人生奋斗的理想;二是张富清有着与生俱来恪守本分的厚道美德,通读《张富清传》全书,可以窥见,张富清是一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从小养成了听话、本分和老实的品行,特定的成长环境和个人品性,使他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即使已经成为战场上视死如归的英雄,已经有过那么显赫的革命履历,但从骨子里说,张富清也仍然只是一位平凡而朴实的革命战士,或者干脆说就是一个恪守本分的普通人。唯其因为张富清自认为只是一位小人物,所以他才能够真正地“不求闻达于诸侯”,设身处地地做到恪守本分,竭尽所能地把自己所应承担的工作完成好。张富清之所以多少年都安于做一个副科级领导,坚决不肯向上级开口要官,与他骨子里的自认为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这一观念,其实有着格外紧密的内在关联。事实上,纵观张富清的95年人生,除了战争年代几次战役中不怕流血牺牲的突击行动之外,也的确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名不见经传,似乎也还在情理之中。又或者,更进一步推理,我们虽然无法也无力去一一发现并列举,但在芸芸众生的现实生活中,类似于张富清这样的一种存在,恐怕也并非孤例。

某种意义上说,张富清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借助于2018年的“全国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活动,既发现了当年曾经的赫赫战功,也揭示了长期副科级的不公平待遇。由此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批示后,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默默无闻的名不见经传状态,而且也还获颁国家勋章这样的最高荣誉。细细想来,能够如同张富清这样长期坚守某种“安于平凡”的精神,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此而言,国家的表彰确实有着毋庸置疑的说服力。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张富清的这种情形,无论如何也都称得上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种巨大荣誉不期然间的获得,也总算是获得了人生的平衡。但由张富清的遭遇所引发的一个重要问题,却不管怎么说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那就是,虽然从他本人的真实心理来说,的确“不求闻达于诸侯”,从来都没有过不仅想要当官而且还想屡获升迁的欲望,但从一种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来说,如同张富清这样不仅拥有赫赫战功,而且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长期默默奉献的普通干部,为什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为什么就不能顺理成章地被提拔到更高也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上,让他在更高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尽管我深知,钟法权的创作初衷绝对不是要触及这样的一个命题,但笔者在阅读他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却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因此,钟法权的《张富清传》虽然是一部英雄的赞歌,但作家在不经意间却已经由张富清的不公平遭遇而进一步触及到了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公平的问题。而张富清在耄耋之年能够获得共和国勋章等五项崇高荣誉,所表达的正是我党正本清源的力量。讴歌是需要的,唯有洞见的深度,才使得作品更显张力。对于如此一种隐秘批判题旨的存在,明眼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猜你喜欢

张富清获颁勋章
送你一枚小小勋章
金色的勋章
喜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老兵”张富清:一辈子冲锋
张富清:深藏功名 初心不改
《深藏功名 坚守初心——95岁老英雄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品读张富清的“路”
“六一”时光机
戴勋章逛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