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2021-05-27徐庭芳发自上海

南方周末 2021-05-27
关键词:安源银元物价

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发自上海

上海解放后,先后打响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视觉中国 ❘图

★发行公债、股票,成为革命根据地筹集资金、解决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临危受命”,在上海打赢了没有硝烟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980年代末“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上海)证券业务部”设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真正活跃了起来。

2021年5月23日,万立明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对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了这段中国共产党党史中最早记录的经济金融活动。在安源,共产党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同时发行了首枚红色股票。

万立明是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经济、金融领域党史研究专家。他认为,“对经济建设的重视,尤其是对金融手段的创新尝试,始终被纳入党的工作重心,并对早期的革命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9年,经济“战场”转回上海,曾经的经济中心在战后满目疮痍,物资严重匮乏、物价极速上涨,货币发行体系几近崩溃。伴随计划经济的到来,全国金融活动沉寂近二十年。

1990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它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被批复成立的交易所,由此,中国资本市场踏上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前的红色金融

南方周末:“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万立明:1921年一大召开不久,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人先后前往江西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安源设有煤矿,党组织发现,当地矿局和不法商人对煤矿工人的剥削相当严重,譬如每当工人发工资的时候,安源的物价就会暴涨50%以上,而工人的工资(银元)就会暴跌,不法商人操纵物价、货币,从中牟取暴利。

于是李立三等人提出,组建工人自己的俱乐部及消费合作社,让俱乐部成员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合作社负责采购价廉物美的商品,低价供给工人,抵制商人的盘剥。合作社首期发行筹资就达到了500银元,此后陆续增至1.8万元。合作社还曾印发铜元票数千元和纸币一万元(银元兑换券)。

合作社是现今存有记录的、中国共产党首个经济事业组织。党内先后派遣李立三、易礼容、毛泽民、陆沉、唐升超等人担任合作社总经理。工人俱乐部还设立了经济委员会,对合作社运营作出规范。

其中毛泽民主持制定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办事公约》,对换届、结算报告、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奖罚制度、账目管理、领导权限等问题都有具体阐述,这和当今经济组织的常规工作形态已相当类似。也因为在安源的管理经历,此后毛泽民被推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注:该行1932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首任行长。

南方周末: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金融领域有哪些尝试?

万立明:国共合作失败后,在安源运动的经验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合作社股票发行进行全面探索。1929年9月,中共闽西特委发动群众募集私人股金,创办信用合作社。

当时闽西的高利贷比较严重,苏区建立后,高利贷被废除、新的金融体系尚未建立,出现了农民缺钱囤粮、米价大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的现象。信用合作社在这一背景下产生。有代表性的是1930年闽西永定县第一区信用合作社,共募集了三千余元,同样通过股票发行的方式募集资金,这是典型的“红色股票”,每股一元,票面上画有红色镰刀。

同时出现的还有农民银行(如闽西工农银行)、社会企业(如1933年成立的博生纸业股份有限公司、1934成立的中华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也都是通过股票发行的方式集资设立的。

南方周末:除了股票发行,还有公债?

万立明:是的,根据现有资料,湘鄂西苏区是中共最早发行公债的革命根据地。比如1931年发行的“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水利借券”,一共发行了80万元无息债务。1932—1933年苏区政府先后三次发行公债,都超额完成了任务,而且第三期还附有息票。其他革命根据地也有类似案例。

这一时期有几个比较创新的做法,比如允许股票分期发行,还有“以物抵债、抵股”的方式,允许农民用米谷杂粮等换购公债和股票,既避免了因通货膨胀导致公债和股票价值的下跌,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革命军粮的问题。

此后抗战时期的公债、股票基本以类似方式发行。发行公债、股票,成为解决抗日根据地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

从“银元之战”到“米棉之战”

南方周末:新中国成立前后面临怎样的局面?

万立明:上海解放后,原来上海的股票交易所成为游资投机的大本营。当时人民币发行并没有足够的贵金属支撑,市场信心不足,加之投机者哄抬白银价格,民众陆续将手中的纸币换成白银,人民币推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临危受命”,动用行政力量宣布以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禁止银元买卖、流通,还封锁了当时上海最大的银元交易市场——上海证券大楼。同时政府向市场陆续投放数十万银元,增加供给,打击投机行为。“银元之战”失败后,投机者如法炮制,盯上了粮食、纺织品等生产原料,米价、布价等遭遇哄抬,出现了“米棉之战”。

第一次物价波动发生于1949年10月,上海以纱布、华北以粮食带头,各大城市相互呼应,仅一个月就将物价哄抬了3—4倍。上海的物价每天上涨10%—30%。次年2月,第二轮波动开始,上海、天津、汉口等大城市物价再度上升,仅上海2月的批发物价指数就比1月上升了46.2%。当时一些资本家认为,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白纱、煤炭),就可以控制上海的经济,甚至“置上海于死地”。

陈云曾在多份党内文件中指出,为了抑制物价上涨,中央应该暂缓印钱,通过发行公债来抑制物价。此后,中央除了向全国调拨物资,还在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这时的公债单位为“分”,每分定价按照“大米等实物在六大城市的加权平均价格”计算。

公债的发行减少了印钞频率,对稳定物价有益,同时缓解了解放初期的财政困难。

南方周末:为何1958年后停止了全国性公债的发行?

万立明:1954—1958年,公债仍是党和政府的重要筹资手段,几乎每年都会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禁止自由流通,年息4厘。

1958年后,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反右倾”斗争,公债发行进入了20年停滞期。为了配合“大跃进”,中央于1959年停止发放全国性公债,改由各地方政府发行短期公债。据统计,此后三年内,只有福建、安徽、辽宁等六省发行过地方公债。1968年,国家内债外债全部还清。这一阶段对公债的认识陷入了误区,因为遭到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中苏关系破裂,同时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把“不欠债”当作一种制度优越。

不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股票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据考证,在当时一些股票的背面仍有分发红利的记录,说明彼时企业股票或合作社的股票仍具有效力。1962年出台的《关于扩大供销合作社社员股金的报告》中,要求扩大2.3亿元股金。股票发行即便在“文革”中也没有间断。

南方周末:改革开放后,中国资本市场是如何恢复的?

万立明:资本市场的恢复,需要一些前置条件,比如1970年代末党和政府对于股份制经济的肯定。1980年代初,第一批股票陆续发行,股份制试点也初步开展,同期国库券(国债)与企业债陆续开始发行。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首次向全社会公开发行“不偿还”的股票,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此前一些试点发行的股票只对企业内部发行,而且大多需要偿还本金,更像债券。

1988年10月底,全国涌现了股份制企业一万多家,集资总额六十多亿。在这一背景下,证券二级市场雏形出现,“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上海)证券业务部”设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真正活跃起来。

红色金融百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财政、金融两个钱袋子。一方面要保证金融对红色政权的巩固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保证金融机构、监管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猜你喜欢

安源银元物价
中共安源支部的创建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
安源党校
真假银元
模拟天平秤的过程找出假银元
鸟人鸟语
奶奶的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