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2021-05-27吴海燕
吴海燕
摘 要:近年来,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普遍应用生活现象,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主要介绍了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的重要意义,而且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生活现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活现象;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应用
一、 引言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应用生活现象,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促使他们自主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规定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部摒弃,然而“填鸭式”教学已经落后,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当前,我国许多初中物理教师多以中年为主,年龄到40岁~50岁之间,他们的思维比较传统,不懂得创新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还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尽管做出适当的改善,但还是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高度重视,甚至无法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情况
现阶段,我国初中物理教师仍旧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都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阶段,物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实验,然而因为初中物理课时不多,又要学习很多内容,所以很多教师想要节省教学课时,将原本的实验课程直接变成讲说课程,或者将学生动手实验变成多媒体教学。尽管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理解知识,然而这样容易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只知道如何学习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这样必定影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过分强调新颖,对物理课堂实效性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不仅存在以上问题,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新颖的教学模式固然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学模式过于新颖,就不能充分发挥出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导致课堂教学只是成为教师展示教学课程的一个场所;即便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然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不能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 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许多初中生在学习中都反映物理学科是学习重难点,经常将各种物理概念和物理定义混淆,学习效率不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但是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就失去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要讲究方法,应该尽可能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否则即便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也不能获得明显的效果。而将生活现象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其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就教师来讲,通过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运用生活现象,可以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建立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那么,这样必定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其次,就学生来讲,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讲,虽然初中阶段学生具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但是他们在学习物理时还是有较大的难度,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难以保证问题情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应用在问题情境中,毕竟这些生活现象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在学习中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探究问题。具体来讲,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生活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 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应用生活现象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一般来说,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对学生有相当高的要求,既要求他们充分理解知识,又要求他们活学活用,不能“死读书”,以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尽管问题情境自身可以利用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然而并非完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学会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简单来说,就是对物理知识进行还原,通过生活现象原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比较熟悉的背景下考虑有关问题,懂得如何转化,以促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行讲解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可以利用生活现象:首先,教师可以问学生“冬天气温低,双手放在外面很冷,那么你们为了让手变暖,都采用哪些方法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自己双手搓搓。”也有的学生回答:“将热水袋装满热水来捂手。”甚至还有学生说:“对着自己的双手用嘴巴吹热气。”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些方法在让手温度上升的同时有没有变大?”学生迅速找到这些方法的不同点:搓手之所以将物体内能发生变化,其实质在于内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彼此转化;热水袋捂手以及向双手吹气等方法利用热传递使内能发生变化的实质在于转移能量。利用此生活问题情境,学生在动脑思考的同时,可以理解知识以及原理,不仅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懂得灵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生活現象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探究能力
我国新课程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明确规定,必须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事实上,就初中物理学科来讲,原本就是科学体系的内容,其教学过程能够变成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众所周知,科学探究有多个步骤,详细如下:第一,将问题提出来;第二,猜想和假设;第三,合理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第四,开展实验和搜集证据;第五,分析和论证;第六,客观评估;第七,沟通和合作。在这其中,问题属于先导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展探究学习的重点。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利用生活想象来合理设置问题可以使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自主加深以及猜想问题,以确保探究正常进行,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平时的生活现象,想想这些问题:在球场上运动员踢足球时,运动员只要用脚稍微踢一下球,球就会动,但是即使不用脚踢球,球还是会动一会儿,不会马上停,那么,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足球滚着滚着就静止不动,这又是什么原因?脚踢足球后,球滚动速度不断减慢会发生改变,那么有哪些力使状态有所改变呢?问题从易到难,不能在刚开始就提出难度大的问题,而是要逐层递增问题难度,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要求他们尝试着自己假设以及猜想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依靠自己的努力慢慢发现问题的最终答案。在此生活背景下对问题进行探究,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学生实施科学探究,此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