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鼠器邀宠记(全本)

2021-05-27郑单衣

诗歌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捕鼠养猫诗人

郑单衣

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写过一些痛苦不堪的诗,其中有一首叫《银币》的,开头是这样:

必须穿过隧道回家的人并不理会冰块

在热水中的爆裂声……

其间的诗,大多用了类似的长句,决意要一气道尽心头事般的。当时我还在报馆做财经编辑。每天下午四点要到九龙湾,直到晚上十二点半,发完稿,下班到家通常是凌晨一点半。那种昼夜颠倒,上半夜公司,下半夜失眠的日子,竟持续了三年之久。换算下来,大约就是我的一千零一夜了。若要一笔带过,应该是这个样子:“夜夜恭候总是迟到的瞌睡虫。”

然而,有天夜里瞌睡虫居然变了花样似的,在后阳台门外学起了猫叫!

开门,见到一只唐猫,饥寒交迫直发抖,正眼巴巴望着我。后阳台与走火通道相连,还以为是邻居的猫,我便收留了。心想,天亮送回去就是。于是用纸箱做了窝,牛奶面包当猫粮,她居然毫不客气地享用起来。第二天,头等大事,就是抱着猫咪去敲邻居们的门。结果全是摇头者。

我收留的居然是只流浪猫。

这令我非常非常失望。无奈之下,便为她取了个猫名“非”。就是“猫可猫,非常猫”的意思。香港是双语社会,于是就有了个洋名VERY。也不知VERY个啥?形容词或副词就不可以作猫名吗,难道?

VERY,仿佛一种惊讶,张大嘴却只发了第一个音节,留下了悬念!不料,这悬念在三个月后终于露出了真相。惊讶令人发出了第二个音节。不假思索般的,VERY一口气便生下了四只小猫。分别是:非常黑(1号,2号,二只),非常花(一只),非常小(典型唐猫,一只)!

一变五。于是有人就开我玩笑,说,四川人养猫得多个心眼。千万别养虎为患啥的,为什么呢?五对一。幸好当今诸猫志在讨人欢心,全然不务正业(捉川耗子)。

从此我就养起了猫来。而且,当惊讶发出第三个音节时,我居然写起了猫诗。

人类养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万年前的新月沃土地区。古埃及人的养猫记,也有三千多年。《诗经·大雅·韩奕》:“有熊有罴,有猫有虎”,是汉字“猫”的最早出处。

然而,《诗经》中家喻户晓的诗不是猫诗,而是鼠诗,就是那首《硕鼠》。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所谓的“硕鼠”到底有多大?没有量化数据。香港有种沟鼠,又称挪威鼠,身长35cm到45cm,比普通唐猫还大,算不算硕鼠?还有一种“天鼠”,身长37cm到45cm,是可以爬电线杆,走电线上高楼的,算不算硕鼠?

自然,《诗经》中的《硕鼠》是言鼠患的。《相鼠》是开恶毒诅骂先河的。《韩奕》和《七月》呢,则是言逐鼠、灭鼠的。

得闲写部猫鼠人关系史,一定有趣得很。从养猫治鼠,猫不捕鼠,到鼠大过猫,一路写去。你会发现,以人为本是主要的写法。以猫为本,则有所不同。而以老鼠为本呢?就完全不同了。

人本主义者养猫,主要是捕鼠,顺便捉蛇,其次才是当作宠物与人为伴。对他们来说,所谓养猫,即是为老鼠养了个凶神、恶煞、天敌、克星。

而本文似乎是以猫为本的。行笔至此,才有了题目“捕鼠器邀宠记(全本)”,所谓猫的一生即是。

据说,到了南宋,猫鼠人关系史就变了调。某些猫开始不捉老鼠了。偏安一隅时期,达官贵人时兴养一种长毛宠物猫,叫“狮猫”,是完全不捕鼠的。捕鼠事务也随之变调,得上新手段了。一种手工业供应链逐渐变得清晰:笼捕、药毒、烟熏、胶粘,甚至用人手捉。

1890年代,在香港捉老鼠,理论上甚至是可以发家致富的。当时为灭鼠防疫,港英政府曾高价悬赏收购老鼠,每只二至五个先令,结果有人居然从外地弄来老鼠换钱。

南宋亡命岭南时,本地猫或许也是受到“狮猫”感染,以致于代代相传,历元明二朝,到了满清,就连连爆发大规模鼠疫。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897年,令香港人口由二十三万剧减至九万,经济全部停顿。不见了十四万,就是总人口的60.8%啦!很有点像全球当下及前些日子。当时的鼠疫重灾区叫太平山街,离我在香港的第二个家仅隔三个街区。好在已有百多年的时差。

我学生时代曾办过两份诗报,其间发表过两首猫诗:郑愁予先生的《猫与红叶》和陈敬容先生的《猫》。刊发郑先生的诗并未征得同意。因为喜欢,就直接从一本美国杂志上抄下来用了。那时代还有鸿雁传书,和我通信的,很多是诗人。所以,取信时往往会心一笑:

那猫,自窗之明台一跃着地——

诗人来信了。

《貓与红叶》说的是,端午的青枫红于重阳,飘然落下的一瞬,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

那年我20岁,正值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年龄。我不仅编发了这首诗,还大胆改了陈敬容先生的猫诗,把猫有七条性命,直接升级到九条。事后老先生非但不计较,还特别透过诗人柏桦致谢,想来真是惭愧。

行一命制的俗人,若修行得道成佛,轮回转世,多半以三生为限。但猫行的却是九命制。如此神秘的存在,造就古今中外的猫痴和猫诗,可谓代代相沿,层出不穷矣。

时人养猫,多半已不再是用来捉老鼠的了。在香港,拒绝生育的年轻人,甚至会把猫当成自己的第一胎孩子来养。这又算不算猫鼠人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呢?

其实,猫的捕鼠和邀宠,也并非一半一半那么平均,可以功能分离的。比如,纯粹做捕鼠器,也可以是取悦主人的有效方式。但北宋的猫主要还是捕鼠的,所以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算是半个猫迷。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显然这是颇为“人本主义者”的观点。山谷老人的立场,也是站在人和猫一边的。他有《乞猫》诗一首,是这样写的:“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所谓捕鼠器邀宠,是自始至终的,重点偶有不同而已。

然北宋亡后,风气就变了。所以才会有陆游那样的“猫本主义者”出现。他写过不少赠猫诗,其中也有赞扬捕鼠猫的:“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新猫因护书得宠,也算是北宋遗风了。

他还有首猫诗,颇为耐读。前四句更让我联想到鲁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诗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很特别:“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上面诗中提到的“裹盐迎狸奴”,“买鱼穿柳聘衔蝉”,系源于古俗。只是宋人迎猫更庄重些,有如娶妾。“聘礼”为盐,或鱼。迎娶小家猫,需送点盐给猫主。迎娶野猫则略有不同,要将成串小鱼呈送母猫。

这一习俗可以上溯到两汉及先秦。相传汉明帝为使白马寺内佛经免于鼠患,曾远道自天竺迎猫,入寺护卫。

据说,广东人既吃猫又吃老鼠。真没见过。我前年在塔斯马尼亚却吃过袋鼠。许多人都误把袋鼠科的袋鼠归入家鼠,吃起来周身难免起鸡皮。北美负鼠是负鼠科的,也常被误当成大家鼠。有趣的是,负鼠特别会装死。危难当头,牠会双目圆睁,口吐长舌,肛门排出绿液,一动不动数小时,并发出阵阵腐臭来驱逐入侵者和施害者。

更有趣的是,大诗人T.S.艾略特外号就叫“老负鼠”。是爱兹拉·庞德取的,这背后肯定有故事,应该和装死无关,不为外人道而已。

1939年,Faber and Faber出版了T.S. 艾略特的猫诗十五首:《老负鼠的猫经/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那年他51岁。9年后得了诺贝尔奖。1980年,老负鼠去逝后25年,「猫经」被改编成音乐舞台剧,至今仍未下架,《猫》成了百老汇经典剧目。2019年在华盛顿DC的肯尼迪中心看完《猫》剧,我曾有过一句现场感言:“40年间,这出猫剧简直就是一个超大功率的猫迷加工厂。”

当我的手指慢悠悠地抚过

你的头和弹力的脊背,

我的手感触到你那带电的肉体,

全身沉于欢悦而陶醉......

这是陈敬容先生译的波特莱尔的《猫》诗片段,充满性感的抚慰和令人战栗的幽香。

有人统计过,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中共有三首《猫》诗。可见这位忧郁的巴黎人也是一个猫迷。其实,他最著名的一张照片的面貌,在我看来,完全就是弓腰扑杀硕鼠时的猫脸。

前面说到“Very/非常”只是一个定语,后面得有被修饰的对象,才会有完整意义。三个月后,意义果然完整起来。被修饰的,是四只小猫:非常一黑,非常二黑,非常花和非常小。

我家于是天下大乱。当时,这一变五的魔术令我既感动又担心,每天上班都走神,非常非常惦记“非常”和“非常们”。最令我担心的是最小的那只唐猫Small,太弱,猫妈妈喂奶时争不到位置,因此总吃不饱。需要把另外三只隔离,单独喂多一次。这是每天必须的动作。

我担心她会扛不住。结果,有天夜里,我下班回家见到Very蹲在计算机上,直勾勾地望着我。其余三只躲在屋内不同角落。窝内只有Small。一摸,浑身冰凉,已经死硬。

接下来发生的事,完全可以当作猫行九命制的直接证据来读。我急忙用手捂住她冰冷的身体,开始了长时间的祷告,我相信祷告的力量,此乃实例之一。我当晚求了我想得到的所有神灵,包括黄大仙和关公,帮忙救猫!

大约一小时后,小猫居然热了动了,喵的一声叫了起来!居然活过来了,而且非要活个痛快才罢休似的,从此变了一个样,像是成了另一只猫。“夜长暖足有狸奴”,如此一来,她竟陪了我17年。一直睡我的胸口或左脚边。“非常”是妈妈,则总是让着,或相机行事,偶尔有暖我的右脚的机会。她们都是我画画的兼职模特儿。我画猫,也几乎全是即兴。

和人类社会自然法则一样。相对而言,天生丽质,生存机会大很多。四只小猫中,长相最好的是二黑一花。Small则其貌不扬,又瘦又弱,不起眼,还死过一回。送人收养时,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她留在身边。

有段时间我时常问猫友,见过猫哭没?大都说没有。于是我就讲下面这个故事。送走刚满月的花猫女那天,她不停流泪。一男孩想要,却有个苛刻条件。他说,要看眼缘。什么意思呢?如果交接时不顺眼,他就不要。约好见面后,我用鞋盒装上不到一尺的小猫女,去见小男孩。从西港城到修顿球场的电车上,她一路流泪,哭着哭着居然呼呼大睡起来。头斜趴在两手之间,微侧入梦。像今天手机即兴拍,故意摆pose似的,把右后腿外侧那圈白色螺旋纹放在了視觉焦点上。

我相信每个生命都有一份厚礼的说法。花猫女的厚礼,就是她右后腿上那圈白色螺旋纹。那天,小男孩一见螺旋纹就两眼放光,二话没说就去买猫沙了。这大约就是他所相信的眼缘吧。

另外两只黑猫也很容易就送了出去。其中一只,给了一个裁缝。他说,巧了,他女儿之前正想要只黑猫呢。

这不是活生生拆散了一个完整的猫家吗?

按人的想法养猫,肯定是要受教训的。就在我于内疚中送走二黑一花,一年之后的那个春节,我们细心安排了一个三猫回娘家团年的节目。合家团聚共渡佳节。结果,Very和Small已完全不记得来猫是谁,打得天翻地覆,场景宛若一场恐袭!令我非常沮丧,自由意志,人猫各自表述,只好随缘,如此相忘于江湖了。

大约20年前,由于住在兰桂坊附近的缘故。除了工作,我常在酒吧读诗。那时的香港文学气氛还比较浓。我参与的诗歌圈子OUT LOUD有个固定的酒吧,帅哥美女,有诗有酒,既好玩又没有拘束。渐渐,我便有了相对稳定的诗酒去处。我们先是在Visage Free,后来才搬到艺穗会酒吧。圈子主要是用英文创作的外籍诗人,用中文创作的,主要就是梁秉钧(也斯)和我。

OUT LOUD起初就几个诗人,主要是教师、编辑、艺术工作者和媒体人。工作之外大家都觉得寂寞,就找人一起玩。平常各忙各的,读诗就成了诗人们最好的见面礼和社交方式。

起初的朗诵时间并不固定,要视乎大家的时间。最后才固定在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三晚上8点。完全开放,欢迎任何人。只需向当晚主持人登记一下,就可以朗诵自己或他人的诗作,还可以即场售卖自己的诗集。

诗是大家的入场券,名片,无形资产,竞争力,表达才能。除了读诗,大家还有一个习惯,尽可能把约会安排在同一时间,以鼓人气。既可以见朋友,喝一杯,又可以听诗,听音乐,买诗集,当场索签名等等。

其间,有两三年,还有乐队客串。如此,经过十几年的诗酒会,到后来,自然而然,OUT LOUD就成了"香港国际文学节"的诗歌组成部分。

很难统计共有多少人参加过我们的诗酒会。那十年间,诗人们来来去去,总在奔波中。但参加OUT LOUD 朗诵的众多诗人中最有名的,非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莫属。他是应邀前来参加2006年“香港国际文学节/The MA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 2006 ”的第一位诺奖得主。到来之前,他传真了一首当时尚未发表的诗:《格兰摩尔的乌鸫/The Blackbird of Glenmore》,要求文学节译成中文,大家自然就想到了我。多年前诗人的弟弟死于车祸,而诗中的乌鸫,在邻居和诗人眼里则是弟弟的亡灵。

我花了很多时间译这首诗,不明白的地方,就发传真给他。后来,在香港大学的特别欢迎酒会上,诗人曾坚持让我单独轻声读译文给他听。他和我们中的许多人建立了长期的友谊。他去世时,我们还举办了一场特别朗诵,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尔兰诗人。

新冠病毒肆虐天下,不觉年余,出门不戴口罩非但不习惯,还会面呈愧色,觉得不道德。看来要继续蜗居,是非得有所讲究不可的。我的方法比较刻板:早睡早起,磨墨写字,睡前追剧,留连网络游戏,往山中蹓狗、跑步,天天如此。

我近期专找连续剧追,先是Crown,追到第四部第10集,没了。下架了?又追《指定幸存者/Designated Survivor》,剧情很像美国现在发生的事。现在则是《OUTLANDER》。一部时光隧道理论剧。

适逢二战结束,前英軍护士克莱尔(女主角)随考古学家老公探究自己的苏格兰家谱,结果误撞时光隧道入口,一下子回到200年前的苏格兰高地。还嫁给了当地贵族杰米·佛雷泽,还两度怀孕,通过时光隧道逃离战乱,回到未来来到考古学家身边,生育、学习、工作。本以为丈夫杰米已战死,便满腹忧伤20年,安心待在现代社会,相夫教女。岂料,考古学家从文献中发现杰米未死。女主角望眼欲穿,又再返回200年前寻夫,最后连长大成人的女儿也穿越时空,去到200年前与亲生的父母团聚。

手指上竟有相隔200年的两枚婚戒。这就是OUTLANDER结构故事的主干。也就是说,导演成功对克莱尔·佛雷泽一家实行了“二命制”。这个剧本挑战了单一的时空观,也挑战了与之相关的人类“一命制”观念。

于是我便借用了这个连续剧的结构方式,透过回忆的自由度和任意性,像迎猫鱼干一样,把往事串成一串,聊备一格。

西班牙语大诗人希梅内斯有《小毛驴与我》。T.S.艾略特有《老负鼠的猫经》。相对而言,现代中文诗,题材过于狭隘,所谓“兴观群怨”,大约都是以怨为主的。是时势决定题材使然,还是另有原因呢?无所谓。

但和我相熟的诗人,大多缺乏和动物相处的经验,倒是真的。即便有,也鲜见入诗。张枣曾写金鱼,写鹤,却似无专指,而且是太过象征化了。当然,也可能是我太过孤陋寡闻了。

下面是我的一首猫诗,写于2002年6月,写的是我朋友的猫。写这只猫时,流浪中的Very正在来我家的路上。说得更好玩点,我后来的诸般猫事,也许就是这首诗惹出来的。九命者们一早就闻到我家有潜在的鱼干味。

我第一次在酒吧读这首猫诗时,台下朋友们都齐声学起了猫叫。后来,我偶尔重读,台下也有喵喵声。

显然,捕鼠器并非木烟斗,诗中的这只猫是捕鼠能手。至于我的画猫,大约是写下此诗三年后的事。那时候,一段平静的新生活就要掀开扉页——我,Very和Small,连起来读就是,我,非常小,即将踏上迁居离岛的渡轮。

《猫》

她对肮脏的海水仍要保留沉迷于黄昏的古老习俗

而纳闷。她记得所有航班,如同坚硬的岩石

记得用持续的锋利面对啃噬——她从不

直眼看我,每次都若隐若现,隔阂暗含恶意

潜伏于微睁的瞳孔,在我们之间,她躺下时

又像一堆细沙——裸露,温软但惊心动魄

她从不高歌,却会因猛然记起自己腰间的配弓

而哮喘。然后直上屋顶,长时间踱步并偶尔大叫

有时她也会默不做声,独个儿尾随风与落叶

她擅长目送,显得凄然落寞——当我们外出

她会突然爱上厨房里的那些大蒜胜过菜谱

她剥着,慢条斯理,用有限的耐心仔细比较

每一夜——我们的幸福夜,她定会目露凶光就像

码头上那些转悠的主妇目睹上岸的海鲜和人群

我们甚至相信她不再是猫——当我们争吵,她就会上树

猛摇树干驱散枝头鸟然后一跃而下乐得直翻筋斗

她甚至还会用鱼骨做针线以及掀倒烛台打翻牛奶

当我们怀疑她不再是猫——捕鼠器成了木烟斗

她定会愤慨并当场呕出六只死老鼠——是的,我们

忘不了,就像大海忘不了鱼贩子抹在脏布上的

血迹。是的,在她急剧变幻的手语里

所有的疯狂都有一种刺鼻的大蒜气味。当我们终于

摆脱了僵硬的椅背,和身后那些噩梦般拖曳在船尾的

白色海浪。仅仅像两个受伤的内脏——到达或离去

2021年3月18日,于香港

(原文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捕鼠养猫诗人
捕鼠记
小黑猫
猫舍里的猫
“诗人”老爸
养狗和养猫,哪家主人幸福
愤怒
TAILS FROM THE CRYPTO
英“外交猫”完胜“首相猫”
太阳能电子捕鼠猫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