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片段分析
2021-05-27王倩
王倩
摘 要 本文对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3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进行了教学片断分析,从创设情境,聚焦问题;探究运动的物体有惯性;探究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联系生活,实际应用这4个环节展开。
关键词 物体的运动 教学片断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21
Analysis of Teaching Fragments of
“Changing the Movement State of Objects”
WANG Qian
(Hubin Beilu Primary School, Dezhou, Shandong 2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fragments of lesson 3 "changing the movement state of objects" in unit 3 "movement of an object" in Volume 1 of Grade 6, from four aspects: creating situations, focusing on problems; exploring the inertia of moving objects; exploring the inertia of static objects; connecting with lif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the movement of objects; teaching fragments; analysis
《改變物体运动状态》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3课。本课主要按四个环节展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探究运动的物体有惯性;探究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联系生活,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汇报交流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师:(展示图片:乘客乘坐汽车时突然刹车)大家外出乘坐汽车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汽车紧急刹车时,会出现什么状况?
生: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
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这一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
师:大家先来猜一猜为什么会这样?
生:由于惯性。
生:乘客开始运动,后来还保持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聚焦问题。学生都有乘坐汽车的经验,通过交流当汽车突然刹车时,自己在车上的反应,发现问题“汽车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相应的假设,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探究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和运动”,习惯上以地面为参照物,这时参照物可以省略不提。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汽车和乘客的运动状态。在汽车突然刹车时,谁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生:汽车,由运动变为静止。
师:那么,乘客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生:开始是运动的,改变后还是运动的。
师:也就是运动的物体还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再来仔细观察,模拟行驶的汽车遇到障碍物时的情景,观察当汽车改变运动状态时,车上的物体是否依然保持了它原来的运动状态。(出示实验材料:小车、木块、障碍物。)谁能说说这个实验怎样做?
生:将木块放在小车上,障碍物放在小车运动的正前方,推动小车,让它以较快的速度撞向障碍物。
师:在做实验前,我们来思考一下,做实验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生:我们研究的是行驶的汽车,它开始的状态是运动的。
生:汽车以较快的速度撞击。
生:认真观察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惯性这一内容很难理解,因此教师把它分解成两部分来研究。先研究“运动的物体保持它原来的运动状态”,再研究“静止的物体保持它原来的静止状态”,最后综合这两个方面,得出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一结论。这样设计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探究“运动的物体有惯性”这一内容时,通过模拟实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实验前对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明确实验中注意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实验后及时整理实验材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师在设计实验记录单时,加上了“分析”一栏,让学生分析改变的对象“汽车”和研究的对象“木块”在改变前、后的运动状态。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发现:在汽车改变运动状态后,木块依然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设计将复杂的内容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静止的物体有惯性
师:静止的物体能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吗?
生:能。
师:请大家小组讨论,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小车、木块、棋子、尺子。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师:谁能说说实验设计的方案?
生:把几个棋子摞起来,用尺子击打其中的一个棋子。
师:这一方法改变了谁的运动状态?
生:被击打的棋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师:我们来观察其他棋子的变化。(演示用尺子击打棋子的实验。)同学们想想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在水平方向上快速击打棋子。
师:其他小组还有别的实验方法吗?
生:把木块放在小车上,突然拉动小车,观察現象。
师:“突然”这个词用得很好。小车的运动状态由静止变成运动,研究木块运动状态的变化。这两种实验方法都可以。
设计意图:实验前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观察静止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后会有什么现象。这样学生不但能和前面的学习内容“运动的物体有惯性”进行区分,而且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如在用“尺子击棋子”的实验时,改变了其中一个棋子的运动状态,观察其他棋子的变化;在“模拟汽车刚启动”的实验时,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观察木块的变化。这两个实验中,两个物体开始都是静止的,其中一个物体改变了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观察另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展示实验记录单,汇报实验结果。)
生:我做了用尺子击棋子的实验,棋子落回了原处。我分析被击打的棋子由静止变为运动,上面的棋子开始静止,后来静止。
师:那为什么我们看到上面的棋子落下去了呢?
生:由于地心引力。
师:击打后,上面的棋子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竖直落下。如果上面棋子的运动状态是运动的话,它就不会竖直落下,而是落到了其他地方。也就是静止的物体保持了原来的静止状态。
生:突然拉动小车,木块向后倒。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木块还是静止。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把木块分成上下两部分,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木块下部由于受到小车的摩擦随着小车一起运动,木块上部在改变后的瞬间是静止的,所以木块向后倒。总结前面两类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叫作惯性。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后,进一步认识“静止的物体有惯性”,从而对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的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是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觉:静止的物体不能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对象在变化后的瞬间的运动状态,这样“静止的物体保持了原来的静止状态”就分析出来了。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条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假设,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集思广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师:学习了惯性的知识,同学们再来解释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汽车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
生:由于惯性,乘客的身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前倾倒。
师:再来想一想,汽车刚启动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后倒?
生:开始汽车和乘客是静止的,刚启动时,汽车由静止变为运动,乘客的下身随着汽车一起运动,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保持了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倒。
设计意图:在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时,分为“四步走”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分析两个物体开始的运动状态;改变了谁的运动状态;研究对象由于惯性,保持了它原来的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造成了什么结果。这样将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帮助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将保持了它原来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分析清楚,利用惯性分析现象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