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的环京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为例
2021-05-27唐克然
唐克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0 引言
在《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的意见》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被确定为“2+4+46”中15个协同创新平台之一,发展动力持续加速。因此,规划建设好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环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工作。
1 科技园区发展背景认知
1)京津冀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多中心的城镇网络,以宝坻为代表的中小城市必须在协同发展中抓住机遇,主动承接资源。
为推动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省际和城市之间将从“竞争”走向“竞合”再到“协同”,形成“网络+等级+节点”的区域空间格局(见图1)。随着区域功能结构、空间结构的重构,实现区域统筹发展,京津冀有可能形成多中心的“城镇网络”、安全健康的“生态网络”、历史传承的“文化网络”。
图1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
宝坻邻近北京通州副中心,位于北京东向发展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应联动通州副中心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力军。
2)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位于天津北部的发展引领区,承担宝坻双核心功能,带动区域均衡发展。
天津当前发展重心位于市域中南部,为带动区域均衡发展,宝坻凭借两轴交汇的区位优势必将成为天津的北部增长极(见图2)。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宝坻片区中心和宝坻一级创新中心的双重叠加。一方面借助中关村的体制、品牌、政策等优势,鼓励资源进行高端链接,吸引科技资源,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宝坻区工业原创能力;另一方面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水绿融汇、产城融合的高端产业新城。
图2 天津市空间格局
3)城市向南北的拓展,使宝坻新城成为层级清晰、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的新城。
早在1990年,宝坻区城市建设面积为9km2,城市发展建设集聚在宝坻老城,并有向四周扩张的趋势。到了2010年,宝坻区城市建设面积扩大到25km2,宝坻老城向西、向南“摊大饼”式扩张,宝坻经开区和潮阳工业区成为城区的两块产业飞翼,产城割据分离,3片发展区试图通过各自扩张而合为一体。未来,宝坻区要抓住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落地的机遇,优化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新城,实现宝坻新城整体化、跨越式发展。
4)以中关村平台的引入为契机,成为北京向东创新走廊拓展的重要节点。
宝坻位于以北京为中心,沿G1高速打造的东部科技成果转化带,是其中的重要节点(见图3)。产业新城将依托中关村平台和品牌优势,积极承接首都科创成果转移,以高标准、高定位打造多元化、复合化、高品质新城,满足人才需求,并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之城、公园之城。
图3 北京向东创新走廊
2 科技园区发展规律研究
1)科技园区发展历程从1.0发展到4.0,实现了单一功能向复合型功能转变,最终实现“产—城—人”互动的发展形态。
第一代(1.0)科技园区以单一厂房为主,产业类型是以技术含量较低的日常消费品制造为主。园区规划建设与居住区分离,采用大尺度、低密度、低容积率的开发模式,基本无配套设施。
第二代(2.0)科技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突出创新孵化概念。园区规划建设出现产业组团分布,并配套孵化园、小型公共设施、商业、宿舍以及简单的景观设计等。
第三代(3.0)科技园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突出城市效应。园区规划建设多为花园式郊区商务园及新型的中高密度工业厂房,配套有高质量居住、商业、研发、高等教育机构等城市功能。
第四代(4.0)科技园区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突出“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模式。园区规划建设呈现土地利用率高、办公环境城市化、功能多样化的特点。园区配套完善,是集居住、办公、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都市综合体。
2)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分为技术城、科技城及高新技术产业带。
技术城源于田园城市设想,其追求高新技术与园区文化的和谐融合,通常将产、学、居结合,扎根于技术和城市建设,最终是为了通过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科技城(科学城)是工业园区的一种,其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常以研究与开发为主,加强大学与工业的合作,同时具备居住、服务等功能,最终为了通过在僻静的科学环境下产生的协同作用达到高超的科研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带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形态,其追求高科技生产和科研机构集聚发展,通常以高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在创新投入产出方面较高,其他产业作为补充。
3)科技园区空间形态呈现高密度写字楼群型、中密度新区型及低密度科学花园型。
高密度写字楼群型多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内部,直接依托于城市原有街区格局发展,属于建成区的一部分。其对外交通联系便捷,城市设施可共享,但发展空间有限,且土地成本高。
中密度新区型多分布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地带,依托城市道路和基础设施拓展,与建成区连绵成片。其既能享受到城市的扩散带动和基础设施,又有较大的发展余地。
低密度科学花园型多分布于城市建成区郊区,依托对外交通线拓展,与城市建成区相对分离。其有较大的发展余地,环境好,但投资大。
3 科技园区发展策略建议
3.1 策略1:多元创新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以创新为出发点,打造可持续循环的创新之链,促进创新产生、加速创新转化、高端服务促使再次创造,依此循环(见图4)。
图4 多元创新
3.2 策略2:生境共享
科技城基于生态水系本底及雨洪安全格局,汇聚成人工湖,由中心向四周形成放射状的水系网络,构建绿色化、网络化、多元化的生态空间格局,塑造延续的蓝绿共生网络。
3.3 策略3:弹性生长
科技城的结构框架和中心体系关系到园区的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过去的科技新城规划倾向于打造资源高度集聚的唯一空间核心,这样有利于新城起步,但不适宜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展开,限制城市有序扩张。因此,本次规划结合经验教训与先进案例,建构层级清晰、特色鲜明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打造多样化空间,培育创新活力。根据现状企业地块大小及研究分析,产业地块灵活划分,特大企业独立占地,大、中、小型企业灵活划分,实现用地模块化组合。构筑功能混合的综合式开发单元,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有利于强化土地集约使用、减少交通出行需求、提升城市空间活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3.4 策略4:融合共生
科技城除了产城融合、产业融合外,还应注重产研学融合。创新是科技园的发展动力,为了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需要研发功能的支撑,研发创新将会给园区带来源源不断的原生动力。生产是研发创新成果投入市场的平台,为了满足企业的研发成果中试生产,需要生产企业的支撑,生产功能仍是园区的基石。科研机构、院校是创新的技术及人才支撑(见图5)。
图5 产研学融合
4 结语
通过本次发展策略研究,为下一步提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规划理念提供依据,为科技城产业空间需求分析、产业及生活配套布局规划编制等方面工作奠定基础。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最终将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打造成具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产城融合、引领下一代产业园区发展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载体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