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地区6个黄瓜品种早春大棚比较试验
2021-05-27王淑霞张金科朱丽梅徐祥文刘艳芝马井玉仲伟虎
王淑霞,张金科,朱丽梅,徐祥文,刘艳芝,马井玉,仲伟虎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宁 272031)
黄瓜是我国蔬菜消费的重要品种之一,种植区域广泛[1-3]。济宁地区常年种植大棚黄瓜约0.7万hm2,多为早春茬种植,经济效益好,农民增收显著[4-7]。为筛选出适合济宁种植的优良品种,促进当地早春大棚黄瓜品种的更新换代,济宁市黄瓜创新团队引进了多个密刺型黄瓜新品种,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20年3—6月在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大棚内进行,大棚东西长60 m,南北宽8 m。土质为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甘蓝。
参加试验的有引进的黄瓜品种6个,分别为津园578(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1142(香港亚龙种子公司)、D19(天津德瑞特种业)、德瑞特111(天津德瑞特种业)、津育535(天津神农种业)、中农3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及主栽品种津优35。
1.2 处理设计
试验以品种为处理,以津优35为对照(CK),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5 m2,重复3次。大棚内做畦,畦宽130 cm,每畦种植2行。大小行种植,垄宽80 cm、垄高20 cm,沟宽50 cm,株距40 cm。东西两侧设保护行。
播种前结合整地每667 m2施优质圈肥1 000 kg、45%三元复合肥(N、P2O5、K2O含量均为15%)40 kg,翻耕整平后作畦。3月5日播种,采用垄上行错位直播方式,播种后覆盖地膜。3月13日出苗,4月4日定苗,5月2日开始采收,6月25日终止采收。
吊蔓栽培,主蔓结瓜,及时摘除侧蔓,当枝蔓长至接近顶端时,及时落蔓,并摘除底部的老叶、病叶,保持通风透光,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其余栽培管理措施按本地常规方法进行,各小区肥、水管理一致。
1.3 调查项目
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作为考察对象,在生育过程中进行生育期、果实性状、产量、抗病性等的调查比较和统计分析。
5月25日,对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和统计。6月18日,对各参试品种综合抗病性进行直观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和生长势
由表1可以看出,中农31和津园578开花较早;其次是津优35、津育535和1142;德瑞特111开花最晚。播种到始收天数津园578、津育535、D19和中农31最短,为58 d;其次是津优35,为59 d;1142最长,为63 d。从生长势上看,除1142叶片较小、节尖稍长外,其余品种生长势相差不大都较强。
表1 6个黄瓜品种生育期表现
2.2 果实性状
由表2可以看出,中农31瓜长、瓜直径和单瓜重量最高,1142最低;瓜把长最短是中农31,最长是津育535。虽然参试品种瓜条的性状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能满足本地的消费需求。
表2 6个黄瓜品种果实性状表现
2.3 产量
由表3可以看出,参试品种中,667 m2产量最高的是津育535,为4 693 kg,比对照增产15.5%;其次是D19,为4 668 kg,比对照增产15.0%;第三位是中农31,为4 374 kg,比对照增产9.3%;其余3个品种的产量均低于对照;除产量最低的1142外,其他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4 病害发生情况
随着黄瓜植株不断生长、气温升高以及棚内湿度的增加,病害随之发生。表3表明,霜霉病抗性1142最强,其次是津优35,第三是中农31,津园578最差;白粉病抗性津育535最强,其次是1142,第三是中农31,D19最差;生长后期各品种抗病性的直观评价结果,1142、中农31综合抗病性最强,其次是津优35、D19、德瑞特111、津育535,最差是津园578。
表3 6个黄瓜品种产量表现和发病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6个引进品种的生育期、果实性状、抗病性及产量的比较分析,D19、中农31和津育535表现最好,适应性强、前期产量高、综合抗病性较强,适合在济宁地区早春大棚内种植推广。德瑞特111的生长势强、综合抗病性强,但丰产性不如上述3个品种,可作为补充品种适度种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