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鞭一舞,虎虎生风
2021-05-27刘雨昕
◎文/刘雨昕
在鼓乐广场初见刘宝利时,他正处于舞鞭间隙,身边围着四五个徒弟,请教询问个不停,他很耐心地一一解答,神色从容,语速平缓,即使刚刚痛痛快快耍了一场鞭,现在依然面不改色气不喘,整个人站在那里,就如一棵青松。
将徒弟的疑难回答完毕,刘宝利掏出几条鞭子分发给徒弟,嘱咐大家用心看着。徒弟们看刘宝利走到广场空旷处,说时迟那时快,他眉毛一凛,面部肌肉收紧,眼睛灼灼有神,右手腕在半空划出一道闪电的速度,鞭梢已在地面打出了“啪”的脆响。众人叫好,他不为场外喧嚣所动,重心放在左腿之上,右腿一个轻巧的翻转,身子做出大鹏展翅的亮相,又是一记鞭花,脆亮地敲击。
刘宝利耍鞭与众不同,相较于能带来惊雷般震撼声响的响鞭,他的鞭声没那么大的阵势。虽不会将广场地面抽打出山呼海啸般的震动,但刘宝利敏捷的身手、腾挪的姿势,却比只懂制造闷响的鞭友更具观赏性,动作也极为流畅好看。他像从武侠书中走出来的翩翩大侠,身手不凡,内力深厚。
刘宝利笑呵呵地说他耍鞭纯粹“自学成才”,并未拜师学艺。只不过退休后,无事爱到鼓乐广场走走看看,看人家耍鞭,将一条鞭子舞得龙腾虎跃,威风八面。他想起小时候,惊蛰天,大人们也循过“甩鞭惊万物”的习俗,由一个身强力壮的大汉,郑重其事地甩舞鞭花,迎惊蛰雷鸣,唤万物春生。想不到时隔多年,当年的习俗,变成如今人们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
刘宝利向来是个爱琢磨的人,想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要参与到鞭友行列。首先得找到一根合乎心意的长鞭。他试了许多别人的鞭子总觉得不称手,于是决定自己做一条鞭子。
刘宝利制鞭虽是头一遭,但心里丝毫不怵,他在手工方面有种常人难及的巧劲。陕西人遇到婚宴喜庆,爱贴窗花,刘宝利便自个琢磨着来剪窗花,思考怎样创新图案,剪出更具吉祥寓意别具一格的窗花。他一个英武汉子,有这一手绝活,令亲戚朋友吃惊又佩服,遇到过年过节,上他家讨窗花的人犹如流水一般,不缠着刘宝利剪几张窗花,仿佛年节都失了兴味。如今他要给自己制一条长鞭,也有满满的信心。
刘宝利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一款最适合的尼龙绳,编织了一条长鞭。他的工艺十分仔细,辫子的长度、重量、软硬、粗细,无不应和着自己的身型体重,也就是说,这是和他完全契合的“武器”,他给这条鞭子起名龙虎鞭,他说:“人与鞭子,不是‘凑合’拉到一起的临时组合,而是两相为友,完美配合。”
有了一条好鞭,如何才能练就一身好武艺,刘宝利又下了功夫。他是个“杂学”功底颇深的人,以前就会舞龙,如今将舞龙的步伐身姿带到了舞鞭之中,还在耍鞭时加入了一些刚劲有力势如破竹的武术动作,让耍鞭不再是简单的耍鞭,更像是武术高手的绝技展示。最让人惊服不已的,是刘宝利打通了书法和舞鞭的“界沟”,使之水乳交融,自成一派风格。他小时候爱写春联,长大后临摹过瘦金体、柳体、颜体、欧体等多种书法,融汇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自从他舞鞭之后,书法更见行云流水的如虹气势,而舞鞭时的腾跃翻卷,又添书法的笔走龙蛇之审美意趣。
看刘宝利舞鞭,赏心悦目,伴随他自在的呼吸、矫健的动作,手中长鞭如蛇逐风云,龙飞长天,难怪他在鼓乐广场已收了好几名徒弟,对他的鞭术崇拜得紧。问及他的鞭术是否已算得上“西安一绝”?沉吟片刻,刘宝利认真而谦逊地回答:“没有舞得最好的鞭子。舞得最好的鞭子,永远是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