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剧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中的运用和价值*

2021-05-27成一川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校史话剧美育

成一川 董 镕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上海 200241;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一个人“文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文化化人”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中西方交融的多元文化和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决定着高校文化育人所承载的资源主体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符合“新时代文化育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学生、培育人才”的内涵。在我国,高校历经时代积淀的校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育人资源,应予以深度开发、科学利用。

一、我国高校校史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建校史也是国家的教育科技史,见证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高校文化育人中最广泛、最本质、最深远的教育源泉。结合校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主体、功能、目标等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内在统合性。

当前,我国高校校史教育的主要表征为教育形式单调、学生主体性缺乏以及教育周期短暂,缺乏有吸引性、创造性、持续性的校史教育等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对上海市在校学生接受校史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回收问卷342份,男女比例为1:4,平均在校学习1.8年,结果如下:

1.校史育人成效一般

有64.2%的被访者表示“目前为止所接受的校史教育对其了解校史的促进作用一般”,5.1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了解”。而表示“非常了解”的仅为3.41%,另有26.7%的受访者为“基本了解”。数据说明,当前校史育人成效一般。

2.学生对校史了解程度偏低

通过问卷获取学生对学校校史相关方面的了解并计算自我评分,0分为完全不了解,10分为非常了解。结果表明,学生对学校首任校长生平了解程度自评3.58,对办学历史自评4.68,对办学理念自评5.41,对校训自评5.90,以上均为中等偏低得分。其中,校史相关内容了解程度普遍较低,与耳濡目染的办学理念和校训相比更为滞后。

3.学生期待多元化校史教育

部分学者认为,当前高校的校史教育多限于讲述与授课,形式单一,效果较差;在教育主体上多为校史档案馆专职教师或校史专家;在时间上更是往往仅存在于新生教育阶段。本次调研结果基本印证这些观点,如图1。

图1 受访学生入校后的校史教育形式

调研数据反馈,学生期待更多元的校史教育方式。最受被访者喜欢的校史教育形式是“艺术创作”(如相声、小品、话剧、歌舞等)(32.01%);其次是“课外实践”(24.79%);希望通过“校园环境”(校史宣传、文脉廊建设等)来实现日常校史教育的被访者也占比20.70%。相比之下,喜欢“课堂教学”(如学校开设的校史专题公选课)开展校史教育的仅有6.36%。

4.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形式需求

将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6类校史学习渠道(课堂学习、校史讲座、场馆参观、文献阅读、师长讲述、同辈聊天)按照学生主动性强弱分为主动、被动、偏主动和偏被动四个类别。由表1可知,新生与老生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1)学生普遍倾向于互动性较强的教育方式,呈现一定主动性;(2)老生在自我开展校史学习上更主动,具有自我教育潜质;(3)新生在对校史教育追求互动性、主动性时,仍保留一定被动特征。

表1 大学生校史学习形式偏好的新老生差异

可见,高校的校史教育仍有改善空间,应当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形式创新。结合上文讨论,高校依托学生所喜爱的“艺术形式”“课外实践”等形式开展校史教育,是值得高校探索的校史育人创新方向。

二、校史剧融入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实例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推进文化育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当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该意见同时明确将话剧列为美育学科之一。

课题组认为,依托校史校情,依据学生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和“课外实践”,以“学生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校史话剧”作工作模式,将校史落地到更新颖、更具有传播力的艺术传播载体之上,可能有助于校史文化的传承以及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以华东师范大学首部校史大师剧《孟宪承》为例,通过问卷调研上文受访学生观演后的认知变化,同时以访谈形式了解排演学生。研究发现,以话剧形式开展校史教育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1.快速提升校史认同

数据表明,校史话剧明显提升了学生对孟宪承生平事迹和建校历史的了解程度,育人效果良好。同时,学生对办学理念、校训的理解均有所提升。研究认为,学生在校史话剧育人过程中对校史的深入解读和多次理解之后达成的效果。其中,剧组学生骨干的提升程度更为明显。

2.生动诠释“国家”概念

据统计,校史话剧《孟宪承》所诠释的“国家”概念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最为深刻,占受访总数的52.33。其中,“明辨是非,家国情怀”的事件诠释在被访观众中留下的印象最深17.33%),其次是“不为强权,为国效力”(13.98%)、“异国他乡,心系祖国”(13.54%)、“举家西迁、教育强国(7.48%)”。同时问卷通过量表采集数据,发现排(观)演学生对当前主流价值观持有明确正向态度,高度认同“奋斗”“爱国”“奉献”等核心价值观念,对人生持积极态度。具体如表2所示。

图2 排(观)演前后学生对办学理念、校训、建校历史和首任校长生平的了解程度变化

表2 排(观)演后学生对当前主流观念的认知态度

3.贴合学生成长规律

在校史剧创作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行地开展教育,可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效果。老生在校史学习方面更加主动,可以在积极参与史料收集、文献整理、剧本编写、舞台排练到公开表演等全过程中,充分激发其内部动机,实现对校史的深入探索和深刻理解;新生作为观演者,更偏向于被动接受,通过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舞台互动,激发情感认同,提升参与感,从而实现更好地育人效果。由表3可知,新生老生在校史剧前后的学习效果都有显著提升。

表3 校史话剧观演前后的校史认知差异

三、校史话剧融入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

相较其他美育学科,话剧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表演艺术,包含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承接校史文化的有力形式,更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史话剧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具有以下育人价值:

1.固本培元: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教育部发布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提出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作为八项行动之一,强调要挖掘和运用校园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校史见证高校发展历史,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分;在校史基础上编排的校史话剧,无论是创作或观演,学生都能感知大英雄或是小人物的家国情愫,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利于学生吸收。学生于无声动情处进一步以青年视角思考“树立远大理想”“站稳人民立场”,奋发“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于戏剧冲突中被人物命运所牵动,与校史人物“同呼吸、共脉搏”,激发出最深层的爱国情感。

2.以文化人:牢固树立新时代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深厚的自信,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高等院校创建史和发展史见证了党和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史、救国史,也见证了中华大地百废待兴的建设史、发展史,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校史话剧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题材。话剧是大学校园里师生喜爱的文化活动;校史话剧则将校史与话剧相融合,以“视听”或“饰演”为抓手,快速地提升青年学生的校史认同感;校史话剧同时以国家发展或高校建设的经典史实为切入点,生动地诠释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让历史“鲜活起来”,使四史“可观可感”,让学生牢固地树立文化自信、落实“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3.以美育人:有效助推高校美育工程

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校史剧不仅是落实校史教育的创新手段,更是开展大学生美育的有力途径。相较于实现“美的追求”或“审美教育”,大学美育更注重的是情操、心灵的启迪和意志、精神的锻造。在创作阶段,无论是自主创作还是重现经典,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开展自我美育,可以保留校史故事的深度,也符合青年话语的热度,更是保障大学美育的广度;在排演阶段,学生通过对人物角色的揣摩和演绎,进一步理解校史人物的品格,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在舞台呈现美;在观演阶段,观众实现润物无声的浸润式美育。

猜你喜欢

校史话剧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话剧《二月》海报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