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产后心理的影响探讨
2021-05-26张云花
张云花
【关键词】初产妇;产前心理护理;产后心理状况;产后出血
初产妇对于分娩缺乏临床经验,而且部分初产妇对分娩的知识和理解并不正确,因此会在心理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甚至会延续到产后,出现产后抑郁等心理。初产妇产前的不良心理状态在分娩时会影响分娩结果、产后出血以及难产的发生率等,甚至影响胎儿及产妇的身体健康。对于初产妇实施分娩前的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针对初产妇产前开展心理护理并探讨其对产后出血、分娩方式以及产后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抽取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100例待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7.1±5.9)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40.2±1.1)周,高中及以上学历34例,初中及以下66例。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两组即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通过对比两组产妇的年龄、知识水平以及孕周等基本信息(P>0.05),护理资料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开展常规的分娩护理干预,做好产妇的分娩指导工作。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与产妇建立良好的关系:护理人员第一次与产妇见面时,做好自我介绍,态度温柔,语言得体,取得产妇的信任。此后经常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了解产妇的生理需求并尽量满足,及时解答产妇的疑问,保持良好的关系。
1.2.2分娩的知识教育:护理人员针对初产妇的心理特点,做好沟通工作,使其了解临产及分娩的过程,以及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减轻其心理压力。讲解宫缩痛的相关知识,使产妇能够正确面对宫缩痛,向产妇介绍自然分娩的成功案例,提高产妇的分娩自信心,保持心态平和,充分做好分娩前的生理、心理准备。
1.2.3环境护理:为产妇提供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在分娩时提供独立产房,鼓励家属陪伴分娩,减少孤独感和焦虑的情绪。根据产妇的需求调整室内光亮度、温度,控制噪音,保證产妇有平和、放松的心态。
1.2.4全面心理护理:初产妇的整个孕期不仅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一直是家人的焦点,内心存在一种娇气,对于疼痛的耐受情况明显降低,产妇的心理也极易受到陪护家属的暗示。针对初产妇心理状况实施针对产妇和家属的共同心理疏导,能够做好应对分娩疼痛的心理准备。向初产妇讲解自然分娩的优点,自然分娩如何配合用力等,减轻初产妇内心的焦虑及紧张的情绪,使产妇尽量自信乐观,勇于面对分娩。
1.3疗效判断:将两组护理研究对象的最终分娩方式以及出血量进行比较,对于产妇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评分表进行比较,当分值超过50为焦虑,分值越高表明焦虑越重。患者满意度方面使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患者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护理差异性(P<0.05),见表1。
2.2对比心理状态和患者满意度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护理差异性(P<0.05),具体数值,见表2。
3讨论
妊娠和分娩是育龄妇女的自然生理过程,对初产妇来讲,这一过程对躯体及精神均是一种强烈的考验,产妇会发生身体及心理应激反应,尤其后期分娩时会出现焦虑、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状态。开展全方位的产前心理护理,主要以产妇为中心,全面、细致、专业地为产妇做好思想工作,改善分娩后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中的初产妇在实施产前的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分娩方式中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在心理状况上比较,观察组中初产妇的焦虑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这几项内容比较均存在差异性(P<0.05)。综上,初产妇在分娩前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初产妇更易于接受自然分娩,提高满意度,值得分娩前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