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宜兴有个家
2021-05-26唐小杰
唐小杰
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一提到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苏轼很早就认识宜兴,嘉祐二年(1057年),当年苏轼通过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了解到唐代的王昌岭、李白、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陆龟蒙都为宜兴留下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华丽诗篇,是个充满“诗与远方”的地方,他深为之着迷!遂定鸡黍之约。從此,苏东坡与宜兴结不解之缘。
宜兴的风光与苏东坡家乡眉州相似
熙宁四年(1071年)3月的一天,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受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的邀请,乘一叶扁舟,悄然驶入太湖南岸,来到宜兴。宜兴历来为三吴形胜、风景佳绝之地,素有“阳羡山水甲江南”之美誉。在漫游独山时,当他登上宜兴的独山,万顷碧波,一望无际,渔帆点点,攒青抹黛,如列绣屏;溪行山麓,林峦绝胜,碧涧竹幽。喜爱山水的他见到独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问其名,言为“独山”。叹曰,“此山似蜀”。后人将独山易名蜀山。
苏东坡三十六岁的时候才初次来到宜兴,便有了似曾相识之感,否则他不会有“此山似蜀”之叹。头一回漫游宜兴,就把自己的心留在这儿了。在《桔颂帖》中,他如是表达对宜兴的惊艳:“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山泽淑灵、人文蔚起、精细雅致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陶式生活”满足了苏东坡的天性以及生活方式
陶式生活,特指发生在中国陶都---宜兴,以陶为基础,以陶为灵魂,以陶为基点,以陶为主线,以陶来凝聚统摄所有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各种要素而形成的一种生活理念和一种社会公认的文化生活范式;也是古代士大夫所选择的一种宗教式心灵满足的生活方式。陶式生活以人文山水和陶元素为主体,体现宜兴独特的风采风貌风韵,是生活在宜兴人们的一种回归自然、崇文尚德、安逸雅致的生活方式。陶式生活推崇顺应自然规律,放慢生活节奏的慢生活,简单却不单调的一种绝佳的怡情养生生活方式。苏东坡是宜兴“陶式生活”的开山鼻祖,他说“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他那股子喜欢宜兴的劲儿逸卷而出,跃然而起。苏东坡对宜兴的山水情有独钟,在宜兴朋友单锡的陪同下,游览张渚美景,桃溪河畔赏十里桃花,到祝陵村喝清酒,到善卷寺与长老对禅,留下《种橘帖》碑、《楚颂贴》碑、东坡海棠、东坡书院、祝陵玉带桥等等许多遗迹和许多诗文,一边品尝茶,一边吟诗作赋,在《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中,写下一句:“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应君饷惠山。”品茗之余,他在蜀山之麓筑室数间,给年轻人讲学,自谓东坡草堂。这就是今天的“东坡书院”。一切是如此尽兴,悠然地过起了“陶式生活”。
苏东坡在宜兴安家落户了
阳羡之地位于太湖之滨,土地肥沃而地价便宜,且交通便利。比如,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说:“宜兴田已问去,若得稍佳者,当扁舟径往视之。”由此可以看出,此田“稍佳”,且舟楫往来极为方便。阳羡,宜兴的古称,自古“阳羡山水甲江南”溪河湖荡,阡陌纵横。 “阳羡溪头米胜珠”,物产丰饶,是著名的“湖熟之地”。苏东坡有许多亲朋好友在宜兴,苏轼与他们志同道合,情同手足,甚至还将自己的甥女许单锡为妻,将苏辙的女儿嫁给常州胡仁修为妻。他的孩子们也顺从和乐意父亲的选择。苏东坡最终选择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宜兴了。
于是,他很快在宜兴购田安家,并写下来了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菩萨蛮,阳羡作》:“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这首诗里,流露出苏轼想要归老于此的心迹,并将这种心迹产生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苏东坡将父亲苏洵去世后留在京师的住宅卖掉,用拿到的钱在宜兴买了田庄。宋元丰十年(1084年)9月,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乞常州居住表》,言明:“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朝廷的恩准让苏东坡大喜过望:“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六十四岁的时候,又在官场历经了一个轮回的苏东坡遇到大赦,兴冲冲地从海南岛返回,他的漫漫归途还是指向了宜兴,最终病逝于宜兴旁边的常州。天意怜惜,他从四川老家带到江南的三株紫锦重舞垂丝海棠,至今一树繁花,年年盛开。
一壶清茶让苏东坡与主人休戚与共、浮沉相依,终身托付给宜兴,只留下他那超然脱俗,清新豪健远去的背影,这是苏东坡与宜兴的旷世奇缘。你若来宜兴,你也会像苏东坡一样,爱上这个因“陶”而名,因“陶”而兴,因“陶”而美的充满梦幻的中国陶都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