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防控下我国养老建筑与室内设计问题与对策初探

2021-05-26全惠民QuanHuiminHeQ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4期
关键词:流线养老机构

■全惠民,贺 琦 Quan Huimin & He Qi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124)

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建筑室内环境的安全性推上了风口浪尖,国外养老机构的室内环境安全性在疫情中备受考验,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社会各方开始关注养老机构的疫情防控与环境安全,养老机构的建筑与室内设计理念更新也必将提上日程。

1 新冠疫情之下的社会风险

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球养老机构室内环境安全面临着严重挑战,一些欧美国家的养老机构内部出现大范围感染(图1)。老年人群是本次疫情中的主要易感人群,因此,分析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存在的风险,提出养老机构防控类似事件的具体化设计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风险是社会在发展时所伴随的可变性危害。现阶段我国社会总体保持稳态的同时也留存着一些潜藏的社会风险。以养老机构来说,就面临着当前时期养老资源配比极度不均衡的社会风险,养老业态供需关系不对等的社会风险及相关保险不能覆盖养老等机构的社会风险。这些社会风险会因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变得更加尖锐,诱发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几率增加。

从本专业领域看,我国正在加快制定新的《老年人养老建筑设计规范》等。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也快速出台了试行版《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指南》等政策法规。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倡导和扶持。

2 新冠疫情中养老机构在建筑与室内设计凸显的问题与对策

国外的一些养老机构出现老人感染疫情的情况,没有出现疫情的养老机构中,内部人员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理或心理障碍。目前养老机构大多都没有针对传染病的防治有针对性的建筑设计,且在适老性居养环境设计、医养结合建筑设计和基于老年人心理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上,存在较大缺失与风险。

2.1 建筑场地规划上的问题与对策

■图1 欧美26国养老院疫情相关数据(深灰:养老院、浅灰:其他地点,世界卫生组织)

■图2 利于疫情防控的建筑形体(黄色:隔离区、灰色:洁净区)

■图3 在建筑尽端设置紧急情况使用的隔离区保证养护单元可独立使用

■图4 货物运送流线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的护理单元楼,都难以与自身或周边其他功能的建筑场所进行隔离,例如,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没有单独的护理楼,与其他机构共用写字楼空间。另一些有医养结合条件的大型公共养老机构,医疗楼与护理楼共用出入口或出入口相邻过近,造成了就医老人与护理老人的人行流线混行,从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除此之外,许多养老机构缺乏室内外的活动场地或使用公共的室外活动场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封闭居住区后,无法保证其中养护的老人有充足的运动锻炼场地,久而久之导致老人身体机能退化,甚至滋生出现焦躁、失眠、抑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们要有效利用建筑与场地整体规划的设计思路来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风险。从建筑前期规划来看,“一”字形、“L”字形与“U”字形都是有利于防疫的建筑形体,它们均容易在建筑形体水平方向形成末端,有利于防疫时期设计隔离区,设置独立运行的出入口[1](图2)。另一种情况是,一些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没有独立使用的护理单元楼也可以采取垂直布局,在建筑形体竖直方向形成末端,可以设计独立的隔离区与出入口。其中,建筑一层最为有效,容易同外界取得联系,又能保证运行独立顺畅,对其他各层楼功能影响最小。顶层或屋顶平台可以用于室内外活动,以保证老人不受外部环境干扰。

2.2 建筑空间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养老防老意识起步较晚,当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多为现有建筑改建与扩建而来,此外还有一部分新建养老机构设施和改造扩建的养老机构设施。目前上述所有的养老相关机构均在建筑空间模式设计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设计弊端。一些在空间上使用了双走廊、回形走廊等形式,存在自然通风差,导致建筑内部难以组织有效自然通风,污浊空气长期滞留,特别不利于疫情防控。一些尚存在房间排布不规范,采光不达标,房间采光不合理等问题。

适应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的建筑空间,应当强化护理单元的独立性,缩小护理单元的规模,一个独立的护理单元应当不大于60个独立床位(此前的规范要求为100,疫情防控时应考虑缩小)。每一个独立的护理单元应当设置护理站和供工作人员与医护人员使用的休息室、卫生间等空间。在老年人居室单元空间内,应当配置起居、餐厨、厕卫等空间,以满足老年人正常的生理需求,增加老年人心理归属感。在交通空间方面,每个护理单元应当有独立的楼梯、电梯,便于各个空间相互独立隔离使用,避免交叉感染。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中,应当尽量使用开间大而进深小的房间排布形式,并尽量邻近外墙;在走廊的联通方式上则应当选择可以形成尽端的单走廊形式,这将有利于自然通风的有效组织[2]。

2.3 建筑功能布局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存在建筑功能缺失,分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于许多老年养护机构都没有洁污分区的概念,由此引发风险就是养老机构内部可能会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当前一般的养老机构多为酒店公寓模式,仅能满足老年人居住与集体养护的基本要求。无法满足其他医护人员与陪护人员的长时间休憩与使用[3]。少数新建养老机构为医院模式加酒店公寓模式,但是存在医养结合不彻底、医疗模式不规范、医疗条件差等问题。疫情严密防控期间,超过半数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都不能及时从外界取得相关物品及药品[4]。

在养老机构的建筑设计中要积极考虑医养结合引入医疗模式,将医疗设计与养老设计相融合。考虑到紧急状况使用,要在设计中统筹分类设置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隔离区等,细化区域功能,思考潜伏性设计[5]。养护单元区域与护理人员生活区域等清洁区应当尽可能独立设置,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应设置不少于2m宽的隔离区。

想要解决养老机构在建筑功能布局上的问题,不单单要靠建筑设计来实现,还要在政策法规上着手,大力推进我国的医养结合养护模式,推进医疗相关类别保险与养老相关机构的衔接,促进医疗资源在养老领域的投入配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相融合。

2.4 建筑交通系统流线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多为多种人行功能流线混合交叉;医护人员与养护老人流线交叉,社会人员流线与内部人员流线交叉;机构内交通模式局促单一,多层单元内部垂直交通电梯工作梯与客梯混用,人行流线与物流流线难以区分。在疫情防控期间难以保障楼内不发生医患交叉感染。

考虑到疫情防控背景下专业养老机构的日常使用情况,养老机构中建筑中的行为流线包含人员流线、物品流线、送医流线与污物流线[6]。其中人员相关流线包含医护人员流线、后勤人员流线、老人行走流线与社会人员流线。物品相关流线包括医用器械药品流线、餐厨备品流线与其他物品流线等。送医相关流线包含紧急送医流线、遗体运输流线等。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应当对上述流线综合考量统筹合理安排,疫情防控是今后建筑设计中必须要积极考量的因素。今后养老机构将会越来越趋于专业化与规模化。其设计出发点就必然向正规医疗机构靠拢,但其特点又偏向于养护住宅功能,所以养老机构是介于医院与住宅之间的建筑类型。因此在建筑使用中流线设计应当着重考量。

■图5 紧急送医流线

■图6 污物处理流线

■图7 现代养老院养护单元双人间

■图8 现代养老院养护单元单人间

■图9 隈研吾“叶山之林”神奈川养老院外立面

■图10 隈研吾“叶山之林”神奈川养老院室内环境

在进行流线设计时,一般情况下社会人员流线与其他人员流线要相互隔离(图3);医疗物品流线与餐厨物品流线应该单独设置出入口(图4),避免与其他流线交叉,并且应当分别设置在其对应的功能分区。紧急送医流线应当能满足快速到达建筑主要出入口的要求(图5)。遗体运输流线应尽量避开老人视线,减少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必要时可结合污物流线统筹设计(图6)。为了满足疫情防控要求[7],达到养老机构的紧急情况使用。应当在所有人员与物品的出入口预留消检区。

2.5 室内空间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在疫情防控期间,阻断病毒传播最佳方案就是减少人员流动,这就对建筑室内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当前的养老机构缺乏空间灵活性,单一化的布局难以满足老人长期居住生活需求,居室材料与色彩的搭配差强人意,这些问题都容易给老人带来心理上的消极表现[9]。通风系统与给排水系统设计也存在加速疫情楼宇内传播的隐患[10]。

未来的养老机构在室内空间设计时,应当从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在保证室内设计符合建筑规范和使用规范的前提下消除机构感,留有让老年人自己规划使用的空间[11]。有条件的一定要在房间入口处,设计一个鞋柜和衣帽柜,将刚刚进屋的衣帽和鞋一定要做消毒处理[12]。在通风系统设计上,除一般的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模式,多联机中央空调模式等传统机械通风模式外,还应增加正负压机械通风的设计理念[13-14]。在排水系统设计上,应当引入系统化设计的概念,将每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排水设计,防止排水系统简单由上而下贯通,污染其他楼层与其他区域[15-16](图7-图8)。此外,养老机构的装配式与智能化1建造也是未来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趋势[17-18](图9-图10)。

3 结语

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为我们遮蔽风雨的居所,保护我们免受风雨侵袭和外界伤害。从疫情防控出发,在建筑设计的角度上,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利用建筑设计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基于老年人群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弱势群体,今后老年建筑与室内设计势必要经过全面细致的考量,更加注重适老环境、人居健康、心理关怀、绿色安全,更加注重快速应急处置能力。

猜你喜欢

流线养老机构
几何映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