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莨纱绸在室内与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5-26徐娅丹XuYad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4期
关键词:染整技艺面料

■徐娅丹 Xu Yadan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550)

莨纱绸是中国广东地区独有的高档丝绸品种,是莨纱与莨绸的合称,俗称“香云纱”与“黑胶绸”[1]。一百多年前,它以轻薄顺滑、清凉透气、耐磨抗皱、抑菌除虫、快干易洁等重要特性举世闻名且远销国外,其工艺复杂、材料环保,是国内最贵重的丝绸品种,又被视为纺织品中的“软黄金”。20世纪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和20世纪60年代化纤织物的兴起给莨纱绸带来了两次沉重打击,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其产量大跌,渐渐沉寂。进入21世纪,莨纱绸通过技术更新与再设计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并在2008年以“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至今莨纱绸依旧主要应用在服装产品,本身材料工艺成本高昂,且服装用料量大,因此价格居高不下,只能做高端市场。莨纱绸的大众认知并不广泛,其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迫切需要打开新路径。本文基于文化基因探索莨纱绸在室内家具产品领域的应用,为莨纱绸与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活态传承与设计转化提供参考。

1 莨纱绸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莨纱绸因采用晒莨工艺而成为功能独特、价值颇高的纺织面料。莨纱绸的“莨”指的是一种藤本植物“薯莨”的块茎,“晒莨”是莨纱绸面料的精髓之处,是以薯莨汁为染料,以太阳光为烘干能源的染整工艺。据珠三角地区民间口传,该地区渔民在很久以前就使用薯莨浸泡渔网,使其变得更加坚挺,能抗海水腐蚀,沾了河泥经过暴晒还能使其更加柔软耐用。浸泡渔网的渔民又发现自己穿的衣服也变得柔软耐用,后来就用同样的方法来浸染衣物,久而久之,这种方法又被染整丝绸的农户借鉴,用于浸泡丝绸面料,从而演变成如今莨纱绸独有的“晒莨”染整技艺。

据《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清代道光年间佛山南海已有用晒莨工艺完整造绸;据《广东省纺织工业史》记载,鸦片战争前和同治年代在佛山南海、顺德、番禺等地都出现了用晒莨工艺染整的“莨绸”,当时广东丝织行业主要的生产工具就是织造“绸”的平纹织机。另据《西樵山志》记载,1915年西樵镇程家四兄弟通过改良织造设备和技术,首创了一种叫“马鞍丝织提花绞综”的织法,织出了纽眼通花、透气透光的白坯纱,再用晒莨工艺染整后成为“莨纱”,后俗称为“香云纱”[2]。

■图1 莨纱代表品种组织图及其实物图

■图2 广东地区当时流行的提花纹种类

莨纱(香云纱)的出现在广东丝织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其“轻若秋云、柔胜春水、凉似深潭”的特点享誉全国乃至世界,体现了人们对丝织品品质要求和审美需求的提升。《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当时佛山、顺德、番禺等地的“白坯纱”织造业和晒莨业蒸蒸日上。《南海县志》记载,在南海西樵各家庭作坊生产的“纱、罗、绫、绸”丝织品百花齐放,该地区的“儒林村”更是全村人都以织造纱绸为生。20世纪20年代间,顺德、南海迅速开拓行业,两地丝织机就有上万台,从事晒莨与丝织的工人共计3万多人,年产纱绸250万匹,远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从业者普遍薪酬收入高,创出广东丝业的发展高峰。

上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危机和60年代化纤织物的兴起给了莨纱绸两次重击,莨纱绸也因为成本高、色彩品种单一等原因被消费市场淡漠,逐渐落寞沉寂,莨纱绸长达几十年在默默等待新的关注与重启机会。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两家服装公司与伦教成艺晒莨厂等企业开始研究真丝坯绸晒莨技术;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再次提高,更多企业开始挖掘和重塑传统晒莨染整技术。深圳梁子时装公司对传统莨纱绸染整技术进行了深度的开发与改良,既保留其传统东方美感,又注入国际时尚新理念。

2008年顺德将代表莨纱绸晒莨工艺的“香云纱染整技艺”成功申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莨纱绸文化受到新时代国内外的关注。自此,莨纱绸产业回暖,有更多企业和服装设计师涉足,深入面料款式的开发,丰富了莨纱绸的色彩与图案,让这项古老技艺和传统产业重现光芒。经过十几年的复兴,以顺德伦教为中心,顺德、深圳、佛山等地企业积极创新技术与产品,让莨纱绸设计的服装产品更具时代性与文化性。

2 莨纱绸的面料特点及其染整工艺

2.1 莨纱绸的面料特点

莨纱绸是莨纱和莨绸的合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采用的相同的晒莨染整工艺,使得两者都具有柔顺耐用、抑菌保健等多种功能,而不同之处是它们的织造方式,具体体现在面料厚薄、图案纹理、透光透气程度的不同。莨绸是平纹的,质地细密,丝织工艺部分相对简单,多产于顺德沙滘、伦教、勒流一带;莨纱是有提花的(图1),其因“马鞍丝织提花绞综”绞丝技术织出纽眼通花,使面料更通透,更具凉爽透气、快干易洗的功能,其丝织工艺和设备相对复杂,多产于南海西樵、民乐一带。莨纱在当时比较流行的提花纹有猪鼻纹、胜利纹、宫格纹、芽菜纹等(图2)。岭南地区远离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务实的岭南人更喜欢使用一切贴近生活的美好图案纹饰来装点事物,而不强调图案使用的等级划分。

2.2 莨纱绸非遗染整技艺

莨纱绸的染整工艺俗称“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和含高价铁离子矿物质染料“河泥”为丝绸面料染色的一种复杂工艺,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独有的传统技艺,其以“香云纱染整技艺”为名,获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该项非遗技艺在唐代已有记载,广东地区的莨纱(香云纱)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远销国外,清末民初(20世纪20年代)莨纱绸及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晒莨所用的染色材料是纯天然的薯莨块茎和河泥。薯莨块茎主要含单宁酸及胶质,其肉为红褐色,汁液酸涩有粘性,粉碎榨取汁液可用于染丝麻棉等天然纤维面料,用作药物具有止血和止痛消肿的功效。薯莨产于岭南及江浙地区,其中广东肇庆和广西龙川出产的品质最好。河泥则是就地取材,取自广东佛山各地含铁离子的纯净河泥,灰黑色最佳。晒莨的场地最基本的要求是大面积平坦的草地,且至少能容纳上百匹纱绸平摊之上接受日光暴晒。草地能够让晒莨过程保持一定湿度,让纱绸更好地吸收薯莨汁液,从而达到较好的染整效果。其次,晒莨的场地要靠近河道,方便“过河泥”和“水洗”这两个重要工艺环节。

晒莨染整技艺的工艺流程(表1)极为繁复,全程需要大量繁重的人工操作,大部分环节结束时都要将面料平摊晒干。晒莨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只有在日光充足和湿度适中的环境下才能达到较好的晒莨效果。即便是在持续晴朗的最佳气候条件下,晒莨也需要花费约15天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工艺流程,如遇阴雨和潮湿天气,只能停工等待天气转晴,因此晒莨工艺具有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极具季节性的复杂特征。

莨纱绸染整工艺更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其良好的生态性。薯莨取自于自然植物,榨出汁液后产生的薯莨废渣,可用于酿酒或作为燃料再利用,没有丝毫浪费;阳光与河泥同样也是取自于自然的可再生资源,过河泥、洗河泥流程都在自然环境下完成,不需要机器和化工材料,相比现代工业印染方式更加节能、无污染;莨纱绸面料做成的产品在废弃后可以自然降解,不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任何负担。

3 莨纱绸在室内与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3.1 莨纱绸文化价值的挖掘及其设计转化思路

作者近年通过多渠道对莨纱绸的历史文化、工艺、市场情况等进行调研,发现莨纱绸虽然走在复兴的道路上,但其市场和影响范围还比较局限。主要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莨纱绸染整工艺复杂,周期长,人工成本高,且主要用于服装产品,因此莨纱绸在单件产品中用量较大,继而成品价格居高不下,作为服装产品只能针对高端消费市场[4-5];(2)莨纱绸的产品应用类型较为单一,色彩图案也较为单一,因此市场面窄,大众对其认知有限,大多只停留在对面料凉爽、耐用、健康等功能上的了解,而对其文化内涵和技艺智慧方面知之甚少;(3)莨纱绸的仿冒产品近年在服装市场暴增,影响了部分大众对于莨纱绸的认知,造成了莨纱绸文化与形式上的一些误解,不利于莨纱绸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鉴于以上问题,作者通过深入挖掘莨纱绸的文化基因,并从中提取典型有价值的基因,使其成为传承莨纱绸文化与技艺的重要遗传因子[6],成为传播莨纱绸文化内涵与技艺智慧的核心内容。文化基因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种产品类型进行文化传播,它可以被更深入的解构和细分,它与任何市场需求和产品载体都有更广阔的整合空间。莨纱绸染整技艺的传承者与相关企业将莨纱绸文化基因中的传承因子,应用于大众市场及其更为畅销的产品类型,不局限于服装类产品。在精准传承莨纱绸文化和技艺的同时,大幅度降低莨纱绸产品的消费门槛,使大众对莨纱绸产生更强的消费欲望和更广泛的文化认知。

3.2 莨纱绸文化基因与室内家具产品需求的匹配

基于莨纱绸的文化背景、面料特点、非遗染整技艺以及当代社会环境,作者提炼出莨纱绸文化基因的基本构成,主要分为主体基因、隐性基因和变异基因三大类别,每个大类又进行了细分。主体基因包括:(1)地域环境基因、(2)面料功能基因、(3)面料结构基因、(4)色彩基因、(5)纹理图案基因、(6)技术基因。隐性基因包括:(1)历史人文基因、(2)艺术审美基因、(3)生态基因。变异基因包括:(1)生活方式变异基因、(2)生产方式变异基因、(3)商业环境变异基因。莨纱绸文化基因中的“主体基因”在百年传承中相对稳定,该部分代表的是莨纱绸独特的核心价值,在活化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应首要考虑保持其主体基因的传承。“隐形基因”与“变异基因”则是可以启迪和丰富设计理念,客观地联系当代的社会人文环境,产出更接地气的创意产品,也能够让大众更认同和理解莨纱绸文化与传统技艺。

通过将莨纱绸文化基因与其余产品类型的需求去匹配,给设计者提供更多的活态传承的载体和途径选择。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室内家具产品和纺织品在功能、形态、审美方面都有着非常多的共通点[7],这些事物都是人类为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产物,家具产品的需求可以跟莨纱绸文化基因产生多个“点-点”的联系。例如,在南方地区的室内家具需要耐热、耐晒、耐潮湿、凉爽、好打理的功能,这个需求可与莨纱绸面料功能基因中耐磨、耐晒、快干、凉爽、抑菌特点匹配;又如,家具中的灯饰产品需要创新应用透光材料,莨纱绸的面料结构基因中不同丝织结构的透光性特点正好与之匹配;再如,家具产品需要强化风格,而莨纱绸在色彩基因呈现的红褐色、黑色为主的暗色系,能够与新中式、东南亚风格家具很好地匹配。

3.3 莨纱绸与室内家具产品的整合创新设计探索

■图4 莨纱绸拼布灯饰设计

中式家具陈设品设计与中国传统纺织品设计的思路非常相似,都强调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8-9],其与莨纱绸染整技艺“生态基因”的基因特点也异曲同工。莨纱绸染整工艺独具智慧,其采用天然植物染料,以阳光和矿物质河泥作为染色媒介,使用天然水源浸泡和清洗织物,染整的对象是纯天然纤维织物,染整的场地是草地与河道,染整的工具是竹、木、陶质工具,染整的工作主要由人手工完成。该染整工艺使用的所有材料、资源、工具都是就地取材、环保可再生,且全程无污染排放,可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典范。

作者通过提取莨纱绸隐性基因类别中“生态基因”的特点,再结合主体基因类别中一些核心因子的特点,提炼出与莨纱绸文化内涵高度一致的“物尽其用”设计理念。在莨纱绸文化与技艺的田野调查走访中,作者发现莨纱绸在作为面料制成服装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裁剪下来的刀口余料,有的服装企业直接将余料论斤售卖处理,有的则用来做头绳、眼罩、小包袋等小物件,虽然也算物尽其用,但削弱了莨纱绸的核心价值。怎样才能既“物尽其用”,又让莨纱绸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体现呢?作者尝试从莨纱绸的刀口余料入手,发现这些碎料形态各异,还保留着原有的丝织结构、色彩、纹理图案,且根据丝织结构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透光效果。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践研究,作者探索出用拼布的方式将不同色彩和透光度的莨纱绸刀口余料组合成各种形态的灯罩(图4)。用这种方式整合创新设计的灯饰,既能体现莨纱绸文化基因的精髓,又能创造符合时代审美的新产品形象[10-11],成本也能合理控制,更有利于开拓莨纱绸的大众消费市场。

4 结语

近年来,莨纱绸文化与技艺在复兴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问题,如成本高、产品类型单一、文化影响力小、发展面局限等,其迫切需要探索新的传承发展路径,开发针对大众消费市场的且更具时代性与文化性的莨纱绸产品。文章以莨纱绸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其文化内涵与特色,提炼其文化基因的构成,并通过文化基因与室内家具产品需求的匹配,整合创新莨纱绸家具产品,实践探索出以莨纱绸文化基因为支撑的活化创新路径,可以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践的参考。

猜你喜欢

染整技艺面料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2023年《染整技术》征订启事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发布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