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肯干 抓铁有痕从朴实中逐步迈向“一流”
——记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
2021-05-26山东科技大学供稿
□ 山东科技大学 / 供稿
山东科技大学源起于1951年在淄博洪山设立的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和1956年建立的济南煤矿学校,1971年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1999年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煤炭行业特色鲜明,工科优势突出,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特色名校,在矿山工程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实力。作为一所以培养煤炭类人才为起点的高校,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空区灾害预警与治理、矿区地表沉陷与环境修复、矿山水害防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优势突出,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矿业工程学科是山东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学校建设最早的学科之一。具有光荣传统的矿业工程学科,在踏实肯干、不懈奋斗中茁壮成长。在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国内高等院校面临着一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70年来,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甘冒风险,下井入地,在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及国际化交流等方面精准发力,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批批知名专家在这里扎根,一项项科技成果在这里绽放,一次次合作从这里出发,一个个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向远方……
历史悠久 继承发展 伴随新中国成长壮大
矿业工程学科走过了70年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留下了一串串可圈可点的光辉足迹。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始建于1951年,1958年及196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合肥工业大学、淮南矿业学院、江西煤矿学院等院校采矿系并入原山东矿业学院,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采矿工程于1981年和1993年分别获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于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矿业工程于2000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2017年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目前,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经过不懈努力,于2016年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9年获批山东省 “高峰计划”建设学科,成为山东省“培育国家一流学科”的3个学科之一,并于2020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经过70年发展,学科在煤炭资源开发、矿山灾害防治、矿区生态保护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位列B档,2020年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10位。
山东矿业学院旧址
山东科技大学全景
踏实肯干 抓铁有痕 高水平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刘伟韬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绍杰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学校、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及山东省的学科建设号召,共同助力矿业工程学科稳步快速发展。目前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人才10 名;柔性引进院士、杰青等国家级人才8名;有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创新团队8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11”引智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12个。经过70年发展,学科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省部级及行业一等奖51项。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5项,各类科研经费合计2.11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734篇,高水平论文“FWCI”指数、篇引指数稳步攀升;出版专著4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4项、国外发明专利15项,专利成果转化及转让76项、总经费达877万元。
矿业工程学科历史沿革
立德树人 强化创新 培育矿业领域应用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矿业工程学科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三全育人”与构建思政工作体系相统筹、与传承矿业精神相贯通,形成“1234”育人格局。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打造校内外“两支思政队伍”,抓好一二课堂、意识形态、文化建设“三个阵地”,搭建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管理服务、学社评价“四个平台”,从小、细、实处彰显知识教、价值育、创新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矿业科技领军人才。
学科以学术创新型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学术顶尖、行业领军、国际精英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形成了面向行业、强化创新的应用人才型培养模式。作为矿业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领域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11篇、优秀硕士论文10篇,于1997年、2005年、2009年、2018年先后4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了宋振骐教授(煤炭行业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刚教授(美国阿拉斯加大学采矿系主任)、蒋宇静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千人计划、国家杰青)、陈卫忠教授(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张庆松教授(长江学者)、陈绍杰教授(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32人;以及国家矿山安监局安全总监商登莹、山东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春秋、华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卜昌森、山东能源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孟祥军、法国国家放射性废物管理局苏坤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在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和企业等单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科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实施科技创新导师制,营造了浓厚的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产出突出。近五年,学科培养博士39人、硕士674人,研究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与科技奖2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92篇,申请国家专利227项。学科研究生及本科生整体就业情况良好,年均就业率超过95%,就业去向覆盖各类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外资企业等,超过82%毕业生进入大型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国内外大学等从事管理、设计、服务或教学科研工作,或进入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宋振骐院士在实习矿井指导生产与培训
立足煤炭 服务行业 科研成果面向全国应用推广
经过70年的发展,学科整合师资、凝练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及突出优势的科学研究方向:岩层控制与智能开采、矿尘危害机理与防控、空区治理与环境保护、矿山热动力灾害防治等。同时对标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目标,不断拓展学科研究新领域,通过外引内育相结合的方式,在智能开采与透明地质、新能源开发以及煤炭清洁利用等方面逐步取得了较大进展。
近些年来,矿业工程学科通过与其他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大提升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学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密对接国家能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立足煤炭行业发展需求,致力于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发利用,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作为我国矿山压力学派的带头人,宋振骐院士始终坚持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足迹遍及山东、山西、陕西、宁夏、内蒙等多个产煤省市,创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实用矿山压力与控制理论体系,服务于全国煤炭行业,同时积极推进矿山企业智能、智慧化转型升级,为实现煤矿决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武强院士合作指导下,刘伟韬教授团队围绕煤矿水害防治问题,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单位,解决了大尺度采动岩体多场耦合实验技术瓶颈,攻克了采动传递岩梁结构破断失稳与底板应力场演化模拟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矿山巷道超前探放水技术领域的空白,有力推动了我国矿山水害防控科技的进步,保障了受突水威胁原煤的安全开采,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研究成果于201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复杂条件下地下工程非完整岩体稳定性控制科学技术难题,蒋宇静教授带领团队发明了非完整岩体剪切渗流伺服控制实验系统和测试方法,形成了岩体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成功攻克复杂条件下非完整岩体的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和稳定控制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在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以及矿山工程和交通工程中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于2016年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针对采煤塌陷地集约利用国家重大需求,陈绍杰教授团队联合中煤科工集团等合作单位,构建了集采空区精细勘察、地基稳定性评价、采空区治理于一体的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多个矿区得到成功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实现了煤炭开采由环境损害到集约利用的转变,满足了国家在采煤塌陷区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得到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研究成果于2019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5年来,矿业工程学科科技成果转化18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200多亿元,为国家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矿业工程学科积极参与行业标准与规划制定,学科教师作为骨干参与了“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煤矿防治水细则”、“充填采煤方法及固体废弃物充填开采技术”等标准及法规的制定工作,为我国矿山标准化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此外,矿业工程学科还积极参与全国各地事故诊断、应急救援、灾后复工复产等工作,广泛开展煤炭行业人员技能培训,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生产。近五年,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平台,定期开展以“创新引领-科技强国”为主题的公众开放周等活动,促进了学科科技成果普及,累计科普活动120次;组织了山东、辽宁、山西等煤炭系统冲击地压高级研修班,建立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智能开采学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年培训562人次,积极服务行业发展。
依托平台 走向世界 深入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
山东科技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本科生联合实习
中蒙矿产资源绿色智能开发国际研究中心
矿业工程学科发展一贯注重提升国际化视野,先后与日本九州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昆士兰大学、俄罗斯图拉国立大学、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斯里兰卡莫洛图沃大学签署了“中斯稀缺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国际实验室合作协议”和“研究生交流协议”,与蒙古科技大学成立了“中蒙矿产资源绿色智能开发国际研究中心”等。2019年12月,学科“矿山空区灾害与塌陷地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实现了在国家级国际引智平台领域的突破。以此平台为切入点,逐步与学科世界排名前列的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廷大学等建立起国际交流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拓展与乌克兰、俄罗斯、德国、挪威、英国等国家的科研人才培养合作;近五年派出教师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捷克国家科学院、波兰中央矿业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学、日本熊本大学等高校访学或交流200余人次,先后选派100余名研究生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高校攻读学位或交流访学。通过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国(境)外学生来华交流学习,累计接收国(境)外留学生20余人,占在校研究生人数比例4.5%。
矿业工程学科积极组织、承办、协办行业学术会议,提升学科影响力,助推学科发展。近五年,主办了“第五届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国际学术会议”、“第九届中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会议7 次;承办、协办了“ISUGM”、“亚太地区地下空间利用及灾害防控互联互通”等国际会议27 次。
近年来,依托矿业工程学科建设的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吸引了诸如国际著名岩石力学专家、欧洲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Ove Stephenson教授、亚洲岩石力学学会主席Chung-In LEE教授、国际岩石力学教育委员会主席Marek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前来交流与指导,获得了高度评价,提升了矿业工程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以社会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服务矿业经济发展为宗旨,瞄准国际前沿和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发展战略,力争通过不懈努力,把本学科建成“国内引领、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