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骨髓脂肪含量比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诊断价值
2021-05-26裴晓姣潘振宇炼宇飞申曼蒋涛黄仲夏
裴晓姣,潘振宇,炼宇飞,申曼,蒋涛*,黄仲夏*
本研究价值:
骨痛和骨质破坏是多数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MM终末器官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故其研究进展备受关注,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已把磁共振纳入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中。MM是一种高度依赖骨髓微环境的恶性浆细胞病,从MM前期的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进展到MM,随着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的恶性增殖,骨髓的脂肪含量减少,使骨髓微环境向着有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方向进展。本文探究磁共振两点T1加权Dixon技术所测椎体骨髓脂肪含量比(FF)用于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
本研究局限性:
(1)本研究病例的样本量较小,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2)本研究没有治疗前后骨髓椎体FF的对比变化趋势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易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单克隆浆细胞异常聚集的恶性血液病[1]。MM的发病分为三个阶段: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 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rmined significance,MGUS)、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smoldering MM,SMM)和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也称活动性骨髓瘤),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CRAB症状,高钙血症(Ca2+>2.75 mmol/L,C)、肾功能不全〔肌酐(Cr)>177μmol/L,R〕、贫血〔血红蛋白(Hb)<10 g//L,A〕和骨质损害(B)[1-3]。骨质损害是MM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特征为由骨基质及骨小梁破坏所致的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破坏[4]。由于MM患者多以非血液系统症状就诊,故其误诊率高达40%~60%,很难早期诊断。从MGUS到MM,随着骨髓内浆细胞浸润和增殖,黄骨髓成分减少,骨髓内脂肪含量发生变化,因此测量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百分比(fat fraction,FF)对于MM病情演变、早期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5]。
目前对于骨髓脂肪含量定量评价常用Dixon技术,也称水-脂分离技术,由DIXON在1984年首次提出,其基本原理是依赖于水、脂肪频率的差别,通过控制回波时间(time echo,TE)和采集时间,同时采集水和脂肪的质子相位一致和相位完全相反时的信号,得到同相位(in-Phase,IP)、反相位(out-Phase,OP)、脂相(fat-only phase,FO)和水相(water-only phase,WO)四组图像[6-7]。有研究表明,FF可作为治疗MM预后评价的一种生物学标志物[5]。因此探究不同椎体中FF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is multiple myeloma,NDMM)、MGUS患者以及与健康对照者中的变化规律,显得极其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椎体骨髓FF在MM患者病情演变中的变化规律以及椎体骨髓FF对NDMM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7月—2019年1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西院住院确诊的MM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为(63.7±9.6)岁。将MM患者分成NDMM组和MGUS组,其中NDMM组中包括25例NDMM患者,MGUS组中包括MGUS 4例和SMM 1例。患者确诊前均完善骨髓细胞学、血尿M蛋白鉴定、免疫固定电泳、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符合2016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的MM诊断标准[2],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如表1所示。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组),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55~67岁,平均年龄为(61.0±3.6)岁。
表1 患者基线临床资料Table 1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and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纳入标准:符合MM诊断标准[2],存在10%以上的克隆性浆细胞或病理组织活检证实的克隆性浆细胞瘤的证据,伴血或尿中M蛋白升高,并具备CRAB症状之一。排除标准:淀粉样变性、浆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其他代谢性疾病以及椎体内有钢钉植入的患者。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取本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MRI检查方法
1.2.1 常规MRI平扫 应用美国西门子3.0T MR核磁扫描仪,受试者均常规行腰椎矢状位扫描,取仰卧位,平静呼吸。矢状位T2加权成像扫描参数如下:重复时间(time repetition,TR)=3 000 ms,TE=88 ms, 视 野(field of view,FOV)100×200,矩阵320×80,层厚4 mm,间隔0.2 mm,平均次数2,层数12,翻转角150°,扫描时间2′19″,自由呼吸。
1.2.2 Two-point Dixon技术 应用美国西门子3.0T MR核磁扫描仪,行矢状位T1-weighted two-point Dixon成像,扫描中心位置与矢状T2WI序列一致。扫描参数:TR=600 ms,TE=8.8 ms / 10 ms(分别为OP和IP),FOV 280×100,层厚4 mm,间隔0.2 mm,平均次数2,层数24,翻转角150°,扫描时间2′25″,自由呼吸。
1.2.3 图像后处理分析 采用由Two-point T1-Dixon序列获得图像,将原始数据传至西门子MR后处理工作站MRWP得到脂肪比图像(fat fraction map,FFM),FFM =Lip/In,Dixon序列可生成四种图像:IP、OP、FO和WO。由两位高年资影像科大夫进行测量,在正中矢状层面的左右连续三个层面分别测量3次,最后求平均值作为FF。使感兴趣区域为整个椎体的松质骨,同时避开骨岛及椎体静脉丛。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和GraphPad prism 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椎体FF对NDMM的诊断效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DMM组、MGUS组及HC组影像学表现 NDMM组的IP、FO图像和FFM均显示信号强度明显减低(见图1A~C)。MGUS组的IP、FO图像和FFM信号未见明显异常,但部分椎体内有脂肪沉积(见图1D~E)。HC组的IP、FO图像和FFM信号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G~I)。
图1 3组T1-weighted Dixon IP、FO和 FFM像Figure 1 T1-weighted Dixon IP images,FO images and FFM images of three groups measured by T1-weighted two-point Dixon technique at 3.0T MRI
2.2 NDMM组、MGUS组及HC组L1~5各椎体FF及平均椎体FF比较 NDMM组、MGUS组及HC组L1~5各椎体FF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MM组L1~5各椎体FF均低于MGUS组和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GUS组与HC组L1~5各椎体F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L1~5各椎体FF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NDMM组、MGUS组及HC组L1~5各椎体FF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fat fraction of each vertebral body of L1-5 among three groups
表2 NDMM组、MGUS组及HC组L1~5各椎体FF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fat fraction of each vertebral body of L1-5 among three groups
注:与MDMM组比较,aP<0.05;HC组=健康对照组
组别 例数 L1 L2 L3 L4 L5 F值 P值NDMM 25 36.46±17.32 35.82±19.08 37.97±18.13 40.70±17.69 39.65±18.41 0.351 0.843 MGUS 5 58.34±10.55a 61.42±10.17a 65.04±7.17a 63.82±4.54a 66.78±4.73a 0.875 0.496 HC 20 65.09±4.93a 66.66±5.43a 67.16±4.94a 67.65±6.10a 67.99±4.41a 0.956 0.436 F值 29.945 27.097 28.436 24.432 27.003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由于各组内L1~5各椎体FF比较无差异,因此使用L1~5椎体FF均值表示各组平均椎体FF,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NDMM组、MGUS组及HC组平均椎体FF分别为:(37.92±17.74)%、(63.08±7.16)%和(66.91±4.79)%,三组平均椎体F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14,P<0.001)。其中,NDMM组平均椎体FF低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1,P<0.001);NDMM组平均椎体FF低于MGU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4,P<0.001);MGUS组平均椎体FF与H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5,P=0.623)。
2.3 FF对NDMM的预测效能 FF诊断NDM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946(0.917,0976),最佳截断值为59.3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0%、96.00%(见图2)。
图2 FF诊断NDMM的ROC曲线Figure 2 ROC curve of fat fraction of vertebral bone marrow for the diagnosis of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3 讨论
MM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殖于骨髓的恶性血液病[1]。美国梅奥医院Kyle教授长期跟踪研究发现,绝大部分MM患者来自无症状骨髓瘤前期阶段,MGUS和SMM分别以每年1%和2%的速度向症状性MM进展[8-11]。骨髓瘤异常增殖引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是MM造成终末器官损害的重要病理基础[1]。80%以上的NDMM患者会伴有溶骨性病灶,70%的患者因首发症状为骨痛就诊[12],溶骨性骨破坏通常发生于中轴骨富含红骨髓部位,如脊柱、骨盆、肋骨、颅骨等。
正常骨髓是由红骨髓和黄骨髓组成。红骨髓是由30%~40%水、40%~60%脂肪和10%~20%蛋白质组成,而黄骨髓是由15%水、80%脂肪和5%蛋白质组成[13-14]。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骨髓内红骨髓向黄骨髓转化,黄骨髓含量增多,因此脂肪含量增高。然而MM患者骨髓中,由于浆瘤细胞异常增殖,造成骨质破坏、骨小梁丢失及黄骨髓含量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NDMM组L1~5各椎体FF及平均椎体FF均明显低于MGUS组和HC组,表明NDMM组由于浆细胞瘤浸润,脂肪含量明显减低,脂肪组织被浆细胞瘤替代,与GEITH等[14]研究结果类似。
MGUS和SMM患者无CRAB症状,偶尔经实验室检查M蛋白确诊[3]。本研究中MGUS组与HC组相比,椎体FF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MGUS组在影像图上与HC组MRI表现未见明显异常。L1~5椎体FF在NDMM组、MGUS组及HC组中组内纵向比较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L1~5椎体内的FF随着椎体位置不同,其内脂肪分布未见明显差异。此结果与BAUM等[15]的研究不同,其认为椎体内脂肪含量的分布因年龄、性别和位置不同有明显差异,40、50岁椎体脂肪含量在女性和男性中相比差异不显著;但60岁和70岁时椎体脂肪含量女性高于男性;此外,在两性解剖位置中,最显著的差异变化位于下腰椎水平。此外,NDMM组和HC组平均椎体FF均未受性别的显著影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传统上MM的骨病检测是通过全身X线(whole body X ray,WBXR)检查观察溶骨性破坏[1],但是WBXR检查溶骨性破坏,骨小梁丢失30%以上才能观察到肉眼所见的骨质破坏[16]。随着检查技术地不断发展,IMWG建议检测骨病的检查方法包括CT(全身低剂量CT)、MRI以及PET-CT等[17-18]。MRI是一种无创无辐射检查且对于骨髓受浸润较敏感,但常规的T1、T2图像仅用于描述性诊断,不能应用于NDMM的定量分析。
MRI技术用于评估椎体骨髓FF的方法,主要包括波谱技术(MRS)、Dixon技术及IDEAL技术[7,19-21]。但有研究表明,In-phase和Out-of-phase MRI技术(即水脂肪分离早期技术)比波谱技术更适用于临床扫描,因为前者扫描操作更容易、更快速、后处理更简单;而波谱技术对技术需求更高,耗时更长以及后处理更复杂[22]。Dixon技术主要用于肝脏、乳腺及肌肉等脂肪含量较多的地方[23-25],但近年来也有研究用于测量椎体骨髓FF,但鲜有研究用于MM患者中轴骨的骨髓FF的检测。TAKASU等[21]研究认为,FF可作为MM的生物学标记,用于区分症状性骨髓瘤和无症状性骨髓瘤,FF与骨髓浆细胞瘤百分比相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LATIFOLTOJAR等[5]已经证明局灶性病灶信号的脂肪分数(signal fat fraction,sFF)可作为NDMM治疗反应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BRAY等[26]认为whole-body Dixon序列的四个图像中,仅FO比IP对MM提供更高的病变检测率。FF诊断NDMM的AUC95%CI为0.946(0.917,0976),最佳截断值为59.3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0%、96.00%,表明FF对于诊断NDMM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
如前所述,脂肪组织是老年人骨髓的主要组成成分。MM是高度依赖骨髓微环境的疾病,从MGUS进展到MM,骨髓脂肪含量减少,造成骨髓微环境改变,微环境趋于异常,使其更有利于肿瘤生长。骨髓微环境改变,宏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从MGUS进展到MM,胆固醇含量减低[27];(2)MRI测量椎体内骨髓含量,NDMM组的FF明显低于MGUS组。
骨髓微环境改变,微观主要表现血清中脂类代谢产物的异常改变。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在症状性与治疗后达到部分缓解以上的MM患者比较,两组间存在明显变化的血清特征代谢物,其水平升高的脂类物质主要为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类;下降的脂类主要为肉毒碱类,可以区分MM患者与HC,且可预测早期MM的病情进展或复发,可作为NDMM活动性生物学标志物[27]。美国梅奥医院等知名MM研究中心的研究提示,通过快捷、灵敏和准确的质谱分析,获得MM患者特征的代谢分子组学的变化可用于MGUS、SMM(无症状MM)和NDMM的鉴别诊断[28-29]。从常规生化检测的胆固醇改变到MRI的脂肪改变,再到质谱检测重大发现的微观脂肪酸等分子的代谢改变,预示MM患者这些肿瘤微环境改变,不仅有助于MM诊断,更重要的是,上述因素可能参与MM发病,有可能作为未来MM治疗的新靶点。
本研究局限性:(1)本研究NDMM组以及MGUS组病例数较少。整体病例的样本量也较少,为小样本数据。未来的研究中,增大病例样本量采集,对于研究初诊患者脂肪含量的变化以及FF是否可作为MM疾病的生物学诊断指标,评估疾病的预后更有意义。(2)本研究没有治疗前后骨髓椎体FF的对比变化趋势研究。(3)由于MM免疫分型较多,分组依据较多,较小的样本量无法分析不同免疫分型MM中椎体FF的变化,这是接下来重点研究工作。(4)骨髓内脂肪含量与脂类代谢物质是否有关联,是否可以作为诊断MM新定量诊断参数值,影像学标志物与实验室标志物的相关性,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总之,NDMM组FF明显低于MGUS组和HC组,Dixon所测FF改变,预示NDMM患者这些肿瘤微环境的改变,不仅有助于NDMM诊断,更有可能作为未来MM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贡献:裴晓姣进行实验操作、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潘振宇主导本项目的研究设计;黄仲夏负责论文的质控和论文修改;蒋涛提供建设性讨论建议;炼宇飞、申曼参与临床和影像数据收集和分析;蒋涛、黄仲夏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