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中4种天疱疮抗体在天疱疮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21-05-26李云珍姚少濠
李云珍,李 玲,刘 勇,姚少濠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广东广州 510005
天疱疮是一组累及皮肤和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大疱病,不同类型的天疱疮临床症状相似,在鉴别诊断中较为困难。落叶型天疱疮(PF)是一种皮肤系统自身免疫性发疱类疾病,临床表现为松弛性小水泡和鳞状痂皮糜烂,病理角度分析认为是由于角化细胞丧失细胞黏附力而引起表皮内水泡形成。患PF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抗桥粒芯蛋白1(Dsg1)自身抗体IgG,这种抗体是PF中水泡形成的病原物质。寻常型天疱疮(PV)约60%的患者血清中也可检测到Dsg1抗体IgG。PV是一种致命的皮肤和黏膜系统自身免疫性发疱类疾病,临床表现为松弛性水泡和分布广泛的疼痛性糜烂,病理角度分析认为是由于角化细胞丧失细胞黏附力而引起表皮内水泡形成。患PV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Dsg3抗体IgG,这种抗体是PV中水泡形成的病原物质。PF患者血清中则无Dsg3抗体IgG。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慢性发痒的发疱类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表现为频繁发作的紧张状水泡和红斑,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IgG基底膜区域抗体,损伤部位基底膜区域可检测到线性IgG或C3沉积。BP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靶抗原是BP180和BP230。本研究通过检测疑为天疱疮患者血清中Dsg1、Dsg3、BP180和BP230 4种自身抗体,探讨4种天疱疮抗体在天疱疮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临床疑为“天疱疮”的8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7例,女453例;年龄最小6 d,最大97岁,中位年龄58岁。采集所有患者血标本对4种天疱疮抗体(Dsg1抗体、Dsg3抗体、BP 180 抗体、BP 230 抗体)进行检测。
1.2仪器与试剂 仪器:瑞士TecanSunrise RC光吸收酶标仪;试剂:日本MBL。
1.3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把相关抗原固相化在微孔中,添加标本,使之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洗涤后,添加酶标记抗体(过氧化酶标记抗人IgG多克隆抗体),使之发生反应,生成抗原-抗体-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次洗涤,添加底物并进行孵育后加入终止液。利用酶标仪读取吸光度值,量化检测结果。结果判定:Dsg1>20 U/mL为阳性,14~20 U/mL为不确定,<14 U/mL为阴性;Dsg3>20 U/mL为阳性,7~20 U/mL为不确定,<7 U/mL为阴性;BP 180、BP 230≥9 U/mL为阳性,<9 U/mL为阴性。结果判定阳性标准:Dsg1阳性符合PF的临床诊断;Dsg1、Dsg3或Dsg3阳性符合PV的临床诊断;BP 180、BP 230阳性符合BP的临床诊断。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计算阳性率,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880例天疱疮抗体标本检测结果及诊断类型占比比较 880例标本中天疱疮抗体阳性率为63.86%(562/880)。男性阳性率(62.06%)与女性阳性率(65.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根据Dsg1、Dsg3、BP 180、BP 230抗体检测结果,诊断类型为BP占30.23%(266/880),PV占16.02%(141/880),PF占11.02%(97/880),PV+BP占3.64%(32/880),PF+BP占2.95%(26/880)。天疱疮类型阳性占比BP>PV>PF>PV+BP>PF+BP,BP占比最高,PF+BP占比最低。BP、PV、PF、PV+BP和BF+BP阳性率两两比较,除PV+BP和PF+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年龄组BP、PV、PF阳性率比较 BP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不同年龄组B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岁组BP阳率最高,其次是40~60岁组,<40岁组最低。<40岁组和40~60岁组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和>60岁组、<40岁组和>60岁组P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PV阳性率最高,其次是<40岁组,>60岁组最低。<40岁组和40~60岁组PF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和>60岁组、<40岁组和>60岁组PF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PF阳性率最高,其次是<40岁组,>60岁组最低。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BP、PV、PF阳性率比较[n(%)]
3 讨 论
目前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天疱疮的方法包括ELISA、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在天疱疮诊断中ELISA和DIF符合率高于组织病理学检查,BP诊断中DIF符合率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因此,增加天疱疮抗体检测会提高临床诊断天疱疮和BP的准确性[1]。采用ELISA联合天疱疮患者外周血抗Dsg1 抗体、抗Dsg3 抗体、BP 180 抗体、BP 230 抗体检测,方法简便,对患者创伤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监测有重要指导意义[2-6]。
本研究对880例疑为天疱疮患者血清4种天疱疮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初步评估天疱疮的类型。结果表明,880例疑为天疱疮患者562例检测为阳性,阳性率高达63.86%,男性和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有研究数据表明,PV是天疱疮中最常见的类型[7],但在本研究中,天疱疮类型阳性占比为BP>PV>PF>PV+BP>PF+BP,BP阳率最高,这种差异是否跟地域不同有关尚不清楚,目前尚少有文献报道。有研究报道了PV并发BP的个案[8],本研究也发现PV合并BP及PF合并BP的案例,阳性率分别为3.64%和2.95%。天疱疮从儿童到老年人均可发病,但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人,BP好发于中老年人[9-10],PV和PF好发于中年人[11]。本研究结果显示,BP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60岁组BP阳性率最高(44.07%),以老年人为主;<40岁组和40~60岁组PV和PF阳性率均高于>60岁组,以中年人为主。
天疱疮患者由于皮肤黏膜屏障的破坏易导致体液和蛋白丢失,更容易继发细菌、病毒感染,严重者可以导致败血症甚至死亡[12]。ZHU等[13]报道,未经治疗的天疱疮患者2 年病死率为50%,5年病死率高达100%。采用ELISA检测天疱疮患者体内的Dsg1、Dsg3、BP 180、BP 230抗体水平,是一种简单、敏感且特异度高、快速的诊断分型方法,并且对疾病的活动性监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尽早诊断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