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回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热点问题
2021-05-25
“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
“聚焦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重点的改革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如何坚持以建设高质量体系为统领,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
宋德民表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十四五”末期,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1.3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指出,这意味着202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的教育程度,这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第一,继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同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第二,在教育普及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另外,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既推进“双一流”建设,使得国家有尖端的、创新的、能够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第三,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在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建平台、推集群、优结构、强协作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如何推动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中西部高等教育也是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建平台: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建设高等教育的创新综合平台,共建共享优质的教育、科研、人才资源;推集群:以西安、兰州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优结构:支持中西部高等学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强协作: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工作力度,建立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支援的对接平台;促共享:要深入推进“慕课西部行计划”,加大对西部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供给力度;惠民生:持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的免费培养工作,每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输送6000名以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一体化设计培养体系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新版《职业教育專业目录(2021年)》,在“十四五”时期,新版目录如何对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专业目录对职业院校来说,是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对用人单位来说,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对产业发展来说,是衡量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观测点。这次集中修订主要是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用“四个紧盯”,紧盯产业链条、紧盯市场信号、紧盯技术前沿、紧盯民生需求。
一体化设计培养体系、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陈子季指出,第一次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层次、高职本科层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逐级递进,课程深度也是逐层增加,人才定位也是有机衔接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型社会建设。
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些地方校外培训机构仍然过热,超纲超标的培训行为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如何解决?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今年教育部把这项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
吕玉刚表示,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广泛关切。对校外培训机构,将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
吕玉刚指出,对义务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总量。要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供给,保障课后服务时间,特别强调课后服务的时间要和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吕玉刚特别提醒广大家长,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理性地、客观地看待社会培训,不给孩子过多施加压力,科学、适度地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