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实践回顾:问题与思考
2021-05-25罗艳丽
关键词:文化扶贫;精准扶贫;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服务
摘 要:文章利用网络调研法与文献回溯法在调研高校馆文化精准扶贫案例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高校图书馆优化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4-0068-04
1 背景
自198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1993年12月,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文化扶贫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也意味着文化扶贫被纳入国家公共文化建设范畴,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并强调扶贫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1]。在地方政府的号召及政策支持下,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始将文化精准扶贫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其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虽然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较为显著,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馆员参与文化扶贫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鉴于此,笔者以部分高校图书馆为调研对象,就其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现实指导。
2 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指导
为更好地体现高校图书馆文化惠民、文化育人的社会价值,部分学者尝试将社会学、传播学、企业管理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融于高校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中。郎玉林从社会认同理论出发对图书馆群体、贫困群体和社会群体分别展开分析,强调了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在图书馆群体中尽早形成价值认同,合力打造集群效应[2];之后该研究团队又基于场域理论分析了文化资本和贫困场域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内在关联和影响[3];孟祥凤将杰罗姆·麦卡锡的4P营销理论融入扶贫中,构建了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推广模式,提出只有提高文化产品质量,降低文化扶贫活动成本,增加分销渠道,扩充促销手段,才能达到提高文化精准扶贫效果的最终目的[4]。
3 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案例回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撰写者绝大多数就是文化帮扶工作者。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笔者通过文献回溯以及网络调研法对已有的多个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案例进行概括性回顾: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自2013年起连续获得两项扶贫项目资助,该馆重点对陕西省镇坪县提供四个方面的扶持:药农在线咨询服务、资源购置、技术支持及管理培训。该馆还为镇坪县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推送药材栽培、药材销售等与中药材有关的信息[5]。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为广州从化区农民提供农业资讯推送服务,赢得了群众口碑[6]。喀什大学图书馆以农民夜校为载体,建设了数个文化站。同时,该馆馆员在指导学生申报“民族文化”相关课题、帮助挖掘整理南疆特色文化、助推旅游业发展上也有所建树[7]。吉首大学图书馆通过湖南省图书馆共享工程分中心开放了10TB数字视频资源,包括地方戏曲、农业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该馆还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对口味”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包括参与编制《湘西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支持地方旅游产业服务决策,帮助凤凰县图书馆建设自动化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和门户网站,参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的“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支持大学生筹建乡村公益图书馆等[8]。除上述案例外,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与该校其他单位合作在河北省大名县、平山县等地组建了15个“紫山书屋”;延安大学图书馆对口支持吴起县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为雅安市碧峰峡镇黄龙村贫困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服务[9];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华园求真书会”为传播基地,精准帮扶揭阳市惠来县孔美村等[10]。纵观各高校馆的文化精准扶贫案例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馆的扶贫对象定位明确,扶贫内容针对性强,实施效果较为显著,但同时存在扶贫举措精准性不足、支持政策与激励机制欠缺、扶贫资金与人员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4 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实践存在的问题
4.1 扶贫举措的精准性不足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精准[11]。由此可见,“精准”理念应贯穿文化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笔者在调研高校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成果时发现,部分成果虽然标题中包含“精准”字眼,但实际举措与“精准”二字相去甚远,图书下乡、举办知识讲座、输送硬件设备等传统的“粗放式”“漫灌式”扶贫手段仍占主流。一些案例对于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贫困人口的文化生活特点、致贫因素以及文化精准帮扶的意义都未涉及,也没有解释为何采取当前的扶贫模式,“精准”原则没有得到具体体现。还有一些案例只是给出了“设想性”“普适性”的应对举措,对问题产生的根源缺乏充分认识。
4.2 支持政策与激励机制欠缺
2016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应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继续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12]。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缺乏政策支持,这也是导致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起步维艰的原因之一。对于已经开展了文化扶贫的图书馆来说,由于后期缺少阶段性评估与监督检查,导致扶贫工作难以为继。只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热情,扶贫工作才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4.3 准入退出机制未能真正建立
文化扶贫体现了高校图書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但如何判定高校馆是否具备帮扶条件,还需进一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笔者对现有部分案例分析发现:大部分研究都在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层面做文章,而对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涉及的经费支持、资源覆盖、人才组建、时间投入等硬性指标的研究鲜有涉及,而这些指标恰恰决定了高校馆能否顺利开启文化帮扶之路。文化精准扶贫固然是一项事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系统工程,但对于高校馆来说,它很难成为长期工程,因此建立高校馆的正常退出机制必不可少。
4.4 扶贫资金与人员短缺
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资金是动力和保障。尽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有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但资金主要用于国家和省(区、市)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镇)、村,以及省(区、市)政府确定的老区乡(镇)、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乡(镇)、村。贫困乡(镇)、村、贫困户是资金投放、项目实施的对象,而高校图书馆不享有此财政专项资金支持[13]。高校图书馆隶属于具体高校管理,经费来源于高校内部财务的划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经费较为紧缺,有限的资金都需要用于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很难再划拨用于文化扶贫的专项份额。同理,作为文化扶贫人才队伍的主力军,高校图书馆员的本职工作已占据其全部的日常工作时间,文化扶贫要求其投入节假日休息时间及额外的精力,加之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导致馆员参与文化扶贫的内驱力不足,制约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5 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优化策略
5.1 客观评价扶贫条件,积极利用优势工具
高校馆参与文化扶贫事业,既要摒除全盘否定思维,也要避免盲目跟风。高校圖书馆需先对本馆是否具备文化扶贫条件展开全面评估,对资金、人力、技术、资源、设备等内部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检视文化扶贫是否会影响到本校教学科研信息资源服务工作。对于决定参与文化扶贫的高校图书馆来说,要求其在资金、资源、人力、技术等层面均提供帮扶是不大符合现实情况的。高校馆应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打造扶贫“工具”,如: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利用药学类馆藏资源面向药农开展栽种培训。
5.2 制定合理扶贫规划,精准识别帮扶对象
高校馆文化精准扶贫应该从“人”入手,以目标人群的精准识别为首要前提制订扶贫计划。贫困地区那些文化程度低、经济水平差、现行发展能力弱但发展意愿强烈的人群是应扶之人、可扶之人。在此原则下,高校馆还需对目标人群进行更细致的划分,精准识别其文化生活现状和需求,避免过去普惠式的扶贫方法,找准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充分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等强化识别体系,将文化施舍、文化强制转变为真正的文化帮扶。学者刘玉玺设计的“文化扶贫对象有效识别指标体系表”在笔者看
来较为全面地凸显了精准识别的内涵,该体系表以《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为基础指标数据来源,抽取文化相关内容,包含“文化供给程度”等4个准则层、“图书馆占有率”等17个二级指标,并结合TOPSIS数学模型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文化扶贫目标人群判定标准[14],详见表1。
5.3 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建立多方协同合作
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决定了其只能作为文化扶贫事业的参与者,而不能成为主体。文化扶贫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分割性等特点,是一种纯公益行为,这种行为力量的生成需要全社会多元角色的共同参与。新时代下的高校馆固然具备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积极投入文化扶贫工作中,但也必须充分考虑扶贫成本与产出的问题,以“独行侠”的姿态开展文化帮扶不仅容易大幅提高成本,而且往往无法取得预期成效。河北工程大学的文法学院法律援助、河南工业大学的校医院下乡义诊均启示高校馆应注重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分工合作,同时应对资源进行整合并丰富文化扶贫的内容。此外,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扶贫,可考虑与书商、数据库厂商、出版社等建立长期的“馆企合作”关系,并寻求社会人士的爱心捐赠,举多元角色之合力共同推动资源、服务等向贫困人群有效流动[15]。
5.4 建立扶贫激励机制,提升馆员扶贫获得感
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为了给高校图书馆注入文化扶贫驱动力。政府在制定扶贫政策时需要通盘考虑,将高校图书馆纳入文化帮扶的参与机构范畴,在政策上给予适度的倾斜并提供必要的扶贫资金;以高校图工委、图书馆学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应制订相关的业界激励措施,对地区内高校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计划、方案、实践成效等进行阶段性评估和检查,选取代表性案例加以宣传推广并对其进行表彰,以此激发更多符合条件的高校馆加入文化扶贫事业;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直接管理者,高校可将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附加考核指标,根据扶贫成果给予奖励,以带动其他校内单位参与,进一步健全高校文化帮扶体系。高校馆文化精准扶贫的主体是“人”,归根结底,图书馆员才是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中坚力量,因此,图书馆可依据馆员在文化扶贫工作中贡献值的高低给予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嘉奖,完善人员评价、激励机制,这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员积极投入扶贫一线。
5.5 挖掘学生社团潜能,助推文化精准扶贫
高校社团是最受学生欢迎且育人成效较好的第二课堂,当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都成立了“读者协会”“学生读书会”等学生社团组织,高校馆可考虑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以学生社团为扶贫辅助平台助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高校馆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安排社团成员到贫困地区参与文化帮扶,社团成员可以运用不同的专业文化知识对帮扶对象开展阅读指导、技术支持。2019年8月,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与多个学院开展合作,从法学院、教育学院、美术学院等院系招募学生组建了“假期助贫志愿者队伍”,赴图书馆所在地的近郊贫困村镇开展为期三周的文化扶贫活动。队伍成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定贫困村的青少年作为帮扶对象,为其讲授数学、绘画、地理等文化课,同时开设亲子安全教育、垃圾分类及生理健康知识科普三场大型讲座,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学生群体参与高校馆文化精准扶贫有利于传承帮扶责任,活跃扶贫工作氛围。
6 结语
文化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社会工程。高校馆开展的文化扶贫取得了一定成效并越来越被视作时代赋予的重要职责,在未来,如何参与文化扶贫,如何摆脱现有的文化扶贫困境,如何开辟新的文化帮扶路径,都是值得高校图书馆继续深思的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述[EB/OL].[2020-11-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021/c40531-27723431.html?from=groupmessage.
[2] 郎玉林.社会认同理论与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思域拓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5):19-24.
[3] 郎玉林,徐锐,赵晶,等.基于场域理论的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J].图书馆建设,2020(1):152-158.
[4] 孟祥凤.基于4P营销理论的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推广方案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20(1):35-39.
[5] 徐春.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模式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6):45-47.
[6] 梁荣贤.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精准文化扶贫路径研究:以广州从化区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59-63.
[7] 丁明霞.民族地區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探讨:以喀什大学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5):59-61.
[8] 龚菲,王尧.精准扶贫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研究:以吉首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6(5):39-41.
[9] 安玉洁.“紫山书屋”: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扶贫路径探索[J].河北科技图苑,2018(6):54-56.
[10]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文化助力 精准扶贫 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和党建主题活动[EB/OL].[2020-12-09].http://www.lib.scut.edu.cn/2018/1027/c7441a291307/page.htm.
[11] 人民网.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2020-12-0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3/c1001-28006150.html.
[12] 新华网.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EB/OL].[2020-12-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1/c_128522035.htm.
[13] 张华静,聂富强,宋世俊.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探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9(3):11-14.
[14] 刘玉玺,吴鹏,张瑞琼,等.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31-35.
[15] 邱翠云.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偏差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2):93-97.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21-03-12
作者简介:罗艳丽(1974— ),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