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链条燃点课堂

2021-05-25何玉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0期
关键词:倒数数学课程小数

何玉莲

亚里士多德曾说:“ 思维是从疑惑和惊奇开始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疑”是燃点思维的“冲突点”“导火线”,是思维的开端。 教师于恰当处设“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引起“一石激起千重浪”的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引领学生不断探索,为课堂注入“生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近年来,我校推行的语数英“三环一导”(“一导” 指的是导学案,“三环”指的是“疑、议、悟”三个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正是以“疑”链条串联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智慧火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造生机勃勃的高效课堂。

一、“疑”激发思考

人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思考,但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激发思考,谋求解决的办法。“三环一导” 教学模式 的“疑”正是抓住人的这一特点,以问题形式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从而激发思考。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小数》时,导学案“预习新知”重点环节——尝试计算:

(1)2.1×  方法1:2.1×=      ;方法2:2.1×=      。

(2)2.4×  方法1:2.4×=      ;方法2:2.4×=        ;

方法3:2.4×=       。

我发现: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

(口答)。

以上问题,无非是围绕“如何计算分数乘小数”,学生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是凭借经验,认真预习之后,通过知识迁移,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有当分母与小数约分,分母可以约成1时,可以直接约分最简便;第二种是要认真阅读书本的提示,才能到达目的或还是一知半解;第三种是认真阅读也不怎么有感觉,还是懵懵懂懂的。学生产生了“疑”,因而激发思考。“疑”为课堂提供了探究学习的资源,学生课堂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激发求知欲,课堂的活动显得生动有效。

二、“疑”引发提问

当“疑”在学生头脑中不停打转而又自行解决不了时,就会引发“向同伴发出提问”的强烈愿望。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笔者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拼成的是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并且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    )行。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的(    ),宽近似于圆的(    )。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

↓            ↓

所以,圆的面积=(     )×(     ),用字母表示                。

这对于学习困难生特别有帮助,能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小组里敢于尝试提问,同伴也会耐心指导、答疑。这种提问,通过小组内生生互动就能解决问题,学习困难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优生也找到自身的价值。

三、“疑”拼发议论

“疑”的部分是课堂的新知,往往也是重难点。当“疑”对于每一类学生都不太确定时,自然就引发激烈的”议”,学生在”议”中不断的完善问题,修正答案,课堂智慧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中,学生在理解了倒数的意义,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后,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0、1、0.5、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们的倒数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首先会想到用“求倒数的方法”去解决,于是很容易掉进“0的倒数是0,2.5没有倒数”这样的陷阱。个别思维敏捷,考虑全面的学生,会利用“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去解决,于是想到: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没有倒数,1×(1)=1,所以1的倒数是1,0.5×(2)=1,所以0.5的倒数是2......于是,两派人马就会各持己见争论起来。在争论中,大家通过摆出自己的理由,细心对比,解开疑团,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更牢固。

四、“疑”唤醒静听

对于某些”疑”,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通过“思考——提问——议论”解决问题,所以就有倾听别人意见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必然能让学生凝神倾听。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中,探究“怎样计算÷2”时,学生尝试通过折纸探究,从中理解算理,得出算法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在经历了“思考——提问——议论”一系列活动后,还是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学生代表实物操作演示、老师课件展示解说,让全体学生静心倾听尤为重要。①方法1这样想:把一张纸平均折成(  )份,取其中的(  )份就是,把平均分成2,就相当于用(  )÷(  )作分子,分母仍是(  ),用计算过程表示为÷2=(  )=(  )。②方法2這样想:把一张纸平均折成(  )份,取其中的(  )份就是,把平均分成2份,就相当于求的(  ),列式为(  )用计算过程表示为÷2=(  )=(  )。我发现: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  )整数的(  )。也就是(  )不变,÷变(  ),除数变(  )。

长期的课堂学习,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静心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要求,好习惯一旦形成,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年)》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还提到:“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上面的课堂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以问题为目标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组织、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身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投入一系列学习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倾听……这样以“疑”链条燃点课堂,为课堂注入了无限活力,学生在“吵吵闹闹”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课堂目标自然达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倒数数学课程小数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失踪的小数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
小数精灵成长记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