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样展示促互动

2021-05-25郑盛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0期
关键词:课堂展示实践探索小学数学

郑盛钱

【摘要】课堂展示是整个教学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课堂的“真人秀”,是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提高展示实效,让学生以展示为阶梯,不断攀登数学高峰,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展示方法做出实践探讨,以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展示;实践探索

课堂展示是学生将学习信息内化为自我认知后、将学习成果用语言展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展示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标志。展示一般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进行,是全班学生学习成果的荟萃,因而这一环节最富有活力。教师要重视展示环节的设计,加强对学生展示技能的指导,使学生会展示,让数学课堂在展示中精彩纷呈。

一、过程与结果同展示

展示是实现师生互动、反馈教学信息的有效方式,因而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展示环节的教学,想法设法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然而,为了追求教学成绩,很多教师只注重对结果的展示,忽略学习过程的展示。学生往往直接将结果汇报出来,至于过程有的被束之高阁,有的被一带而过。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若要把过程一一展示出来,会影响教学进程,因而对过程性教学重视不够。這种认知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精华,这一环节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集中突破,还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帮助教师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全面评价和指导,实现既理解掌握知识又协调发展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理念正是当前所追求的方向。基于此,在展示教学中,教师要多兼顾过程,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将思维过程表达出来。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摆小棒”(其中10根为一捆)的方法探究“12-7”的计算结果。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生用多种方法得出结果为5。教师选出每种方法的学生代表动手展示这一过程。

组1:数出来的方法:摆出12根小棒,直接一根根地拿走,从12根小棒里依次拿掉7根,数了数剩下的小棒根数,正好是5根,因此得到12-7=5。

组2:逆推法:因为7+5=12,反过来,从12根小棒中去掉7根,结果就应该是5根,列出与组1同样的算式。

组3:凑十连减:从12根小棒中先去掉2根,剩下10根,再从10根中去掉5根,剩余5根。即12-2-5=5。

组4:多减再补法:把12根小棒先去掉10根还剩下2根,多去掉3根,再补上3根,最后是5根。教师列出算式12-10+3=5。

组5:破十法:把12根分成10和2,10根去掉7根还剩下3根,与2根合起来就是5根,教师列出算式12=10+2,10-7=3,3+2=5。

这样,学生不仅将学习过程展示出来,还展示了学习结果,学生不仅知道了“12-7=5”这一结果,还知道了“12-7”为什么等于5。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展示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还使学习经验得以分享,思想方法得以共享,因而是一种有效的展示方法,切实发挥了展示“共学、共享”的功能。

二、主动展示带动被动展示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喜好。这些性格特点反映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为有的学生积极展示、乐于展示,而有的则被动展示、羞于展示。展示不应是个别学生的平台,而是一个大众的舞台。教师要想法设法调动“羞于展示”“被动展示”学生展示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成为展示环节的“旁观者”。旁观者做久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具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让部分乐于展示的学生先展示,用他们的热情带动另一部分学生,最终使展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长度分别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线段,让学生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后展开了积极的数学交流展示。这时,一些爱表现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自己,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先展示。

生1(积极地):走到黑板面前用拃量了量,比较出两条线段的长短。

生2(肯动脑筋的一位同学,积极地):找出两条绳,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然后比较两条绳子的长短。

师:这两位同学刚才都采用了“测量法”进行比较,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在前两位学生的带动下,第三位学生终于鼓起勇气来展示出另一种比较方法。

生3:我直接把圆规放在第一条线段上,量出长度,再将圆规原封不动地放到第二条线段上,如果第二条选段在圆规内,就比第一条线段短,如果正好重合,则两条线段相等,如果在圆规外,第二条线段长。

教师对第三名学生的比较方法要给出肯定的、鼓励的赞赏。一方面增强他的自信心,使这名学生今后敢于展示。另一方面为其他羞于展示的学生树立榜样,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展示中来,最终实现人人敢于展示、人人乐于展示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特长、思维方式等各有不同,展示时教师不能“一锅端”,而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巧妙引导,先让善于表达的学生带头,以这部分学生为中心,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展示。

三、小组、个体穿插展示

个体和小组是展示的两种单位,有时需要个体展示,有时则需要小组展示。两种展示各有千秋,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两种展示方法穿插在一起,促进展示方法不断优化。以个体为单位的展示是学生个体的学习结晶,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是集体的智慧。教师要分别给予指导,使个体与小组展示交汇融合,带来展示教学的无限精彩。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将问题“用数字2、3、4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抛给学生,学生结合小组活动开始了多种形式的探索。

组1(小组展示):我们组用数字卡片动手摆了摆,分别组成了23、34、42、32、24、43 六个数字。

生2(个体展示):我觉得你们组这样摆容易漏掉或重复,为避免这样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交换位置的方法:先选择两张数字卡片2和3,组成一个两位数23,然后交换位置又组成一个两位数32,以此类推,可以分别得到六个数字,这样做不重复不遗漏。

组3:我们组采取了“固定位置”的方法,先固定十位上的数字为2,以此可以组成23、24。再固定十位上的数字为3。按照这样的方法可以有序地得到6个两位数。这样做也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生4(受到组3的启发):我在上一组的启发下,想到可以固定个位的方法。即把个位上的数字按照上述方法固定。

看,小组和个体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想到很多种搭配方法。这样的展示课堂教学是充实的、饱满的,是生命成长、精神创造的过程。

总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展示在促进思维交流、师生、生生互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上,重视展示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思维的多维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秀芝.论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J].试题与研究,2021(2):145-146.

[2]戎小春.课堂展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66-67.

[4]方雪蓉.先学·展示·互帮: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以人教版《利率》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9):73-75.

猜你喜欢

课堂展示实践探索小学数学
探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方法
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提高课堂展示“自信度”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生物教学中课堂展示的形式与实施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