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变锋语】视频制造的“网络喧嚣”

2021-05-25窦锋昌

青年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电视记者拉面佳佳

文/窦锋昌

在视频制造的“网络喧嚣”中,我们不要忘了平静的文字写作和阅读。

2003 年,我第一次到北京跑“两会”。一天,全国人大广东团集体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其间,时任深圳市市长的于幼军离席去卫生间,一出门,就被守候在门外的电视记者给包围了。这些大都是香港电视记者,他们不能进入会议室旁听,只能在门口蹲守。

从会议室门口到厕所,不过十几米长的一段走廊,记者一边跟着于幼军的脚步一边提问。于幼军素来善待记者,行进中,简单地回答了几句。

于幼军走路的画面、被记者包围的画面、记者提问的画面、于幼军回答的画面都被摄像记者抓到了。对于电视记者来说,这样的画面放在一起,已经可以构成一则很好的电视新闻了。看过香港电视新闻的人很容易发现,香港很多电视新闻都是这样“抓拍”出来的。

当时,我恰好也是去卫生间,看到了于幼军“接受采访”的全过程。但是我是一名文字记者,要把这些内容写成一条文字消息,还是非常困难的。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视频新闻与文字新闻的显著差异。视频新闻重视现场感,重视画面感,甚至可以说是“形式大于内容”。但是文字新闻的采写需要一个“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抽象过程,它更加在意对实质性内容的挖掘,形式感和画面感的重要性相对没有那么高。因此,虽然都是记者,但是文字记者和电视记者的思维方式有明显不同,新闻点的选取和采写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在我做记者的时期,报纸和电视分属不同的媒体,界限清楚,报纸记者和电视记者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在具体的采访实践中,也经常采取合作共赢的方式。但是到了全媒体时代,二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这个“全面视频”的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传播的形态和内容,甚至出现了很多令“老一辈”新闻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山东的“拉面哥”。因为一条短视频,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梁邱镇集市上卖了十几年拉面的程运付火了。之后,数百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围在他家门口。《人物》微信公众号3 月9 日的报道说:“此时此刻,全中国流量最高的地方就是拉面哥的家门口。”

一同火起来的还有较早拍摄“拉面哥”的彭佳佳。2月22 日之前,22 岁的江苏财会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彭佳佳还是一个普通年轻人,平时拍拍美食类短视频。她拍的“拉面哥”视频成了爆款,播放量超过两亿,彭佳佳的抖音粉丝数也从7 万一跃成了77 万。

“拉面哥”不是唯一的例子,过去几年里,上海的“流浪大师”沈巍、山东的“大衣哥”朱之文以及四川甘孜的丁真上演的都是同一个类型的故事。这些故事具有非常接近的“剧本”,有个性的外表、语言、动作通过视频呈现出来,先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然后蔓延到全网,最后落地在线下。

上述网络现象所展示的就是视频的力量。

1 月19 日,2021 微信公开课Pro 版的微信之夜上,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表示,视频化表达会成为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虽然我们并不清楚,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个人表达,以及消费程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张小龙说。

知名网络观察家胡泳就此点评说:“历史上,文字曾经是少数人的特权,现在,在视频无所不在的包围下,我们有可能看到,文字再度沦为少数人的游戏。视频迎合底层,文字满足上层,但底层市场更大,一定会挤占上层市场的空间。大概从印刷机发明以来,我们还没有见到过社会的趣味和偏好被底层大规模决定的情形。”

是的。视频之所以如此“大受欢迎”,主要就是因为它的“低门槛”。阅读文字需要认字、需要理解力、需要思考力,是个费劲甚至痛苦的过程,但是观看视频是轻松愉悦的活动。正因为如此,视频成为老少咸宜的内容,它跨越了知识的障碍、文化的障碍、年龄的障碍,一举获得了大流量特别是下沉流量。

但是,虽然视频的热潮一发不可收拾,但是视频传播自有其先天不足,比如,从电视时代就有的“形式大于内容”特质,在网络时代依然存在。在视频制造的“网络喧嚣”中,我们不要忘了平静的文字写作和阅读。

猜你喜欢

电视记者拉面佳佳
欢乐的歌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神奇的拉面
电视记者采访中的点面结合策略探析
电视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