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分析
2021-05-25唐行伟
唐行伟
(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264000)
项目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因此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环节的协调与配合。以往针对其分析中,未站在宏观的视角加以分析,导致其分析结果与实际相比存在较大残差。为改善此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协调与配合分析方法。
1 项目工程施工流程
在分析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前,必须明确项目工程施工流程,其具体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项目工程施工流程
结合图1 所示,为本次项目工程施工流程。由此可见,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启动会议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修改施工计划,进而起到协调与配合在项目工程施工中的作用。
2 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分析方法
在明确项目工程施工流程的基础上,设计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分析方法,其分析主要步骤,如图2 所示。
图2 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分析流程
结合图2 所示,下文将针对图中所示3 步主要流程加以详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文所述。
2.1 采集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信息
在分析项目工程施工协调与配合过程中,必须预先采集其协调与配合信息[1]。本文通过工程监理的方式,通过监督项目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有效采集项目工程施工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其中包括:施工材料信息、施工过程信息以及施工检测信息,并加以汇整,搭建数据库平台,满足实时调取协调与配合信息的需求。在搭建数据库平台的过程中,考虑到其信息类型繁多,本文通过将格式统一,从而便于存储[2]。此过程可通过计算方程式加以表示,设其目标函数为R,可得公式(1)。
公式(1)中,n 表示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信息集;i 表示协调与配合点位个数;P 表示信息频段;PH表示信息特征权重。通过公式(1),统一协调与配合信息格式,实现数据库平台的搭建。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字化网络填报系统,以此形成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信息的增加、删除以及在线修改功能,实现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信息的实时采集。
2.2 计算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当量
完成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信息采集后,通过计算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当量,为分析其协调与配合提供基础支撑[3]。设项目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当量记为D,则有公式(2)。
在公式(2)中,G 表示项目工程施工工期;W 表示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合理度;s 表示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控制系数。通过公式(2)得到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当量,以此为依据,设置变量系数,实时调整施工计划。
2.3 分析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相关性
以上述计算得出的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当量为基础,本文采用分形理论,定量描述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基于相似维数,分析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相关性。设其方程式为E,可得公式(3)。
公式(3)中,t 表示分析时刻。通过公式(3),得出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相关性。结合上述计算公式,本文采用正交试验中的正交表,表示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相关性敏感性因素,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相关性敏感性因素正交表
结合表1 所示,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相关性敏感性因素与施工过程信息有直接相关关系,与施工材料信息以及施工检测信息有间接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通过控制施工过程信息,能够基本上实现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但要想在项目工程施工中实现高质量的协调与配合,则需要对上述3 点相关性敏感性因素均展开有效控制。以此,实现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分析。
3 实例分析
3.1 实验准备
为构建实例分析,实验对象选取某项目工程,该项目工程施工地基的复勘项目表,如表2 所示。
表2 复勘项目表
根据表2 所示,为该项目工程施工基本信息。在此项目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难度较大,所需要的工期较长,因此,其中会涉及诸多协调与配合问题。本次实例分析内容为分析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首先使用本文设计方法,分析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通过黑盒工具-QAcenter 测得分析残差,记为实验组;再使用传统方法,执行同样的分析操作,并测得分析残差,记为对照组。实验对比指标为对比两种方法的分析残差,分析残差越低证明其分析精度越高。本次实例分析中,共设置8次实验,并记录测得的实验结果。
3.2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整理实验结果,分析残差对比结果,如表3 所示。
结合表3 所示,为本次实验结果分析残差对比表。在此基础上,针对本文实验所得数据的图形对比结果,如图3 所示。
表3 分析残差对比表
图3 实验结果对比图
通过图3 可知:本文设计方法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实验结果证明,所设计的方法针对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相关性分析精度更高,能够证明本次设计具有现实应用价值,值得被大力推广。
结束语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证明了设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以此为依据,证明此次优化设计的必要性。因此,有理由相信通过本文设计,能够解决传统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相关性分析中存在的缺陷。但本文同样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未对本次分析残差测定结果的精密度与准确度进行检验,进一步提高分析残差测定结果的可信度。这一点,在未来针对此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加以补足。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方法的优化设计提出深入研究,以此为提高项目工程施工中协调与配合质量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