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凹纹胡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021-05-25李晨阳王宇宸和秋菊易传辉
李晨阳,施 雯,王宇宸,柳 青,和秋菊*,易传辉
(1.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云南省森林灾害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4;2.保山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3.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研究意义】异凹纹胡蜂(Vespavelutinavarianavander Vecht)隶属于膜翅目( Hymenoptera)胡蜂科(Vespidae)胡蜂属(Vespa)昆虫,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四川、西藏等地区,先后传入韩国、日本以及欧洲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地[1],是一种传统资源昆虫,云南民间常将其蜂巢、蜂毒等入药,以防治风湿病和关节炎等疾病,蜂蛹则是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2]。同时,该蜂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可作为一类营养保健类的膳食食品,其营养价值已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的肯定和推崇[3],因此其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可通过人工规模化养殖带动经济发展。【前人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胡蜂的开发潜力,对其营养成分及食用价值、常微量元素等进行了研究[4-6]。近年来,人工养殖在南方各地兴起,该蜂为主要养殖种类之一,对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7-8]。由于该蜂为捕食性昆虫,主要取食蜜蜂、蝗虫、食蚜蝇等,以及其它膜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和蜻蜓目等昆虫,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人工大量养殖地区和该物种入侵地区已对昆虫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9-11]。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在昆虫觅食、寻找配偶和栖息场所等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功能主要通过触角上不同类型的感器来实现。不同种类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等差异较大,研究昆虫触角感器有助于深入了解昆虫化学感受系统,进而了解其与昆虫行为和外界化学联系,为资源利用与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利用电镜对膜翅目昆虫触角超微结构研究报道较多,涉及茧蜂科(Braconidae)、榕小蜂科(Agaonidae)、蚁小蜂科(Eucharit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 金小蜂科(Pteromalidae)、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蜜蜂科[12-19]等类群,未见对异凹纹胡蜂的触角结构和感器研究的相关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扫描电镜对异凹纹胡蜂成虫触角及触角感器的外部形态、类型和分布等进行观察,确定触角感器的类型,以期为该物种的资源利用和危害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异凹纹胡蜂采集于云南省宣威市和龙陵县野外。采集来后放入饲养箱中,用苹果和10 %蜂蜜水喂食待用。
1.2 样品制备及扫描电镜
选取健康异凹纹胡蜂的蜂王、职蜂、雄蜂各5头,在解剖镜下用解剖刀从触角柄节基部将触角切下,用镊子将触角从触角窝完整取下,立即投入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稀释的2.5 % 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24 h。再将固定后的样品先用PBS清洗,之后依次用30 %、50 %、70 %、80 %、90 %、100 %的乙醇溶液进行梯度脱水,每次10 min,脱水后室温下自然干燥2 h。将脱水后干燥的触角用导电胶带固定在样品台上,用离子溅射镀膜仪喷射铂金,在真空30 mA电流下工作350 s;喷镀完成后,将样品在场发射电子扫描电镜FEINova NanoSEM450进行细微结构观察和拍照。
1.3 感器的命名及图像处理
触角感器的类型鉴定命名方法主要参照Schneider[20]命名方法,用Photoshop CC2018软件对电镜扫描图片进行处理和感器标识,用Image J软件测量触角的各节长度、感器长度和基部直径,应用Excel 2007软件统计数据,再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触角的形态结构特征
异凹纹胡蜂触角呈膝状,从基部开始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柄节和梗节黄色,鞭节逐渐由黄色过度到黄褐色,末端黑色。柄节着生在触角窝支角突上,柄节最长和最粗;梗节与柄节呈膝状弯曲,是触角活动的主要关节;鞭节最后一节最长,其余节长度逐渐变短;雌虫鞭节10节,雄虫鞭节11节。雄虫鞭节腹面外侧有角质层突起见图1,其上感器分布极少;感器从柄节到鞭节逐渐增多,以最末端鞭节感器最多。
异凹纹胡蜂蜂王、职蜂和雄蜂的触角各节总长度:雄蜂(11037.98±509.99)μm>蜂王(8904.59±99.70)μm>职蜂(8425.52±392.36)μm(表1)。
2.2 触角感器的类型
异凹纹胡蜂蜂王、雄蜂和职蜂触角上均有5类感器,其中4类感器具两种亚型,分别为毛形感受器1型(Trichoid Sensilla 1,TS1),毛形感受器2型(Trichoid Sensilla 2,TS2);锥形感受器1型(Basiconic Sensilla 1,BS1),锥形感受器2型(Basiconic Sensilla 2,BS2),刺形感受器1型(Chaetica Sensilla 1,CS1),刺形感受器2型(Chaetica Sensilla 2,CS2),板型感受器1型(Placodea Sensilla 1,PS1),板型感受器2型(Placodea Sensilla 2,PS2),腔锥形感受器(Coeloconic Sensilla,CoS)。蜂王、职蜂和雄蜂个体间感器的类型相同,分布范围基本相似,在这些感器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的数量较多,分布范围最广泛;感受器从柄节至鞭节第10鞭亚节(雌蜂)、11鞭亚节(雄蜂)逐步增加,以第10、11鞭亚节感受器最多,有5种类型,其分布最密数量最多,说明此鞭亚节在其触角所有部位中的感受能力最强。
表1 异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variana van der Vecht触角各节长度
2.2.1 毛形感器(Trichoid Sensilla,TS) 毛形感器是触角上数量最多的类型,在触角各节上均有分布,观察到两种亚型。毛形感器1型(Trichoid Sensilla 1,TS1,图2):数量众多,分布广泛,遍布整个触角,但以鞭节末端几节的数量最多。毛形感器1型毛体较长,表面光滑,有螺旋状条纹,基部有基窝,整体较粗,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变细,端部较尖并弯曲,与触角轴成锐角生长,有时整体会呈弧线弯曲,长约(19.28±0.71) μm,基部直径约(1.90±0.19) μm。
毛形感器2型(Trichoid Sensilla 2,TS2,图2):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末端几小节,常集中在鞭节最后一小节末端,毛形感器2型与1型形态差异较大,其基部无基窝,直接从表皮伸出,表面光滑有竖直条纹,整体细长呈弓形弯曲,尖端较细,长约(17.78±0.88) μm,基部直径约(1.27±0.58) μm,从基部到端部渐细,但变化不明显。毛形感器1型长度较2型更长,基部直径也更宽。
2.2.2 锥形感器(Basiconic Sensilla,BS) 锥形感器1型(Basiconic Sensilla 1,BS1) 见图3:主要集中在鞭节每一小节前端与上一小节连接处部位,数量较多,集中分布,高约(6.21±0.99) μm,直径约(2.72±0.18) μm。整体呈乳突状或小钉状,基部膨大,逐渐变细,表面光滑无纹路,顶端有数量较多微小孔,在触角表面直立,几乎与触角轴成直角。
锥形感器2型(Basiconic Sensilla 2,BS2,图3):与1型完全不同,但分布范围与1型相似,主要分布于鞭节背面第2至第11小节,腹面主要分布于鞭节末端3小节,每一小节上集中分布于鞭节中部,鞭节最后一小节分布较广。此类感器体形相对较大,非常明显,锥体短粗呈圆锥形,表面有明显的纹路,基部突出有明显的基窝,顶端基本圆钝,部分顶端截平或向内微凹,顶端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孔,高约(10.34±0.38) μm,直径约(9.04±0.97) μm。此类感器形态易区分,在触角上容易发现,如钉锥状着生在触角上,分布不均匀,一般呈聚集分布。
锥形感器的两种亚型结构上差别很大,锥形感器1型明显比2型小,外观上也区别很大,容易识别和区分。
2.2.3 板形感器 (Placodea Sensilla,PS) 此类感器数量仅次于毛形感器,广泛分布于触角鞭节各个小节上,触角背面分布数量比腹面多,鞭节末端数量更大,鉴别特征明显。
板形感器1型(Placodea Sensilla 1,PS1,图4):整体呈细长椭圆形盘状结构,着生在形状相同的穴窝内,不突起,覆于触角表面,长(26.91±1.074) μm,宽约(2.83±0.37) μm。感器表面有非常多的微小孔,单排排列整齐。
板形感器2型(Placodea Sensilla 2,PS2,图4):与1型相似,但没有1型细长,整体呈椭圆形较短粗,长约(18.78±1.28) μm,宽约(3.68±0.42) μm,感器表面的小孔比1型更密集,双排紧密排列;2型感器表面较1型粗糙,相对较不平整。
2.2.4 刺形感器 (Chaetica Sensilla,CS) 刺形感器数量较多,在触角各个部分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鞭节末端几节。
刺形感器1型(Caetica Sensilla 1,CS1,图5):短刺形感器,状如短刺,直立于触角上,与触角轴呈90°,长约(9.93±0.83)μm 直径约(3.39±0.52)μm。基部有基窝,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变细,顶端较细并向内凹陷成一个小孔洞,感器表面较光滑,有细长的纹路,由一排排小孔组成。主要分布在鞭节小节前端和末端,鞭节最末端数量最多。
刺形感器2型(Chaetica Sensilla 2,CS2,图5):长刺形感器,较1型更长,明显比其他感器高,直立于触角表面,比较容易观察区别。感器表面有许多微小孔组成细长的纹路,基部有基窝,端部更加细长,顶端不向内凹,长约(10.78±0.51)μm,直径约(2.66±0.14)μm。主要分布在鞭节感器集中的地方,鞭节最末端数量最多。
刺型感器的2个亚型除了形态上的区别,也体现在长度和基部宽度上。刺型感器1型明显比2型更短粗,刺型感器2型细长,容易与毛形感器1型混淆,主要通过观察其在触角上的位置,刺型感器常直立于众多毛形感器之中。
2.2.5 腔锥形感器 (Coeloconic Sensilla,CoS) 此感器仅一种类型(图6),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各小节腹面背侧,背面主要分布在触角末端几节,数量不多,一般分布在每小节中部。此感器着生在触角表面基部凹窝里,有时露出一点锥状端部,基窝表面光滑,从外部观察如一个个孔洞,形态数据仅能测量基窝的长和宽,长约(15.40±2.01) μm,宽约( 9.78±0.79) μm,侧面体现感器的大小。
3 讨 论
异凹纹胡蜂蜂王、职蜂触角12节,雄蜂触角13节;雄蜂鞭节长于雌蜂鞭节,原因可能与雄虫主动寻找配偶有关。从超微形态结构来看,触角上共存在5种类型感器,除腔锥感器外,其它均有2个亚型,即毛形感器(TS1、TS2)、锥形感器(BS1、BS2)、板形感器(PS1、PS2)、刺形感器(ChS1、ChS2)和腔锥感器CoS,其中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与东方胡蜂Vespaorientalis相似,都具有5种类型感器,但也存在差异,东方胡蜂具有剑梢感器(Sensilla scolopidia),缺板形感器,剑梢感器仅一种类型,数量极少,其功能可能为一种热感受器;剑梢感器和锥形感器(BS2)被认为是胡蜂科昆虫的特征感器[21]。
触角感器是昆虫感知环境信息和调控自身行为的桥梁与纽带,其形态、数量、分布等与昆虫的生活习性联系密切[22-23]。在膜翅目昆虫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在触角表面长度最长,在与外界物体触碰时接触最多。一般认为,毛形感器分为具孔和无孔两类,具孔的毛形感器更有利于气味分子进入,功能上倾向于化学气味感知,可以感受性信息素;而无孔毛形感器的功能倾向于机械刺激感知[24]。异凹纹胡蜂蜂王、职蜂和雄蜂触角中有两种毛形感器(TS1、TS2),也可能与机械刺激感知有关。板形感器表面的多孔结构,在蜜蜂科等触角上常见,其表面的孔能促使大量的气味分子进入触角淋巴中,为昆虫提供大量的气味信息[20]。同时也有研究认为,板形感器更倾向于接受来自寄主栖境的长距离气味信息物质[25]。异凹纹胡蜂蜂王、职蜂和雄成虫触角均有两种亚型板形感器(PS1、PS2),PS1较PS2长,但宽度较窄,两者表面均具小孔,但PS 1小孔排列较为整齐,推断两类板形感器除具有感知气味信息功能外,可能在异凹纹胡峰对寄主的识别中也起重要作用。刺形感觉器具有感受机械刺激的功能,对报警信息素也具感受作用,Cnsoli等推测其还具有定位功能[26-28]。异凹纹胡蜂刺形感器有2种亚型(CS1、CS2),主要集中在触角鞭节端部,CS1感器直立在触角表面,CS2感器明显高于其它感觉器,处于最先接触外界物质的位置,其可能有感受机械刺激和定位功能。锥形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29],推测异凹纹胡蜂BS1、BS2参与觅食行为。腔锥形感器是一种嗅觉感器,能对互利素和利它素做出反应,在寄主定位和判别寄主适宜性时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感受水蒸气、二氧化碳、温度变化、植物气味[30-31]。推测异凹纹胡蜂腔锥形感器在感知外界水热状况中具有重要作用。异凹纹胡蜂各类感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了其对外界感知的强大系统,在其寻找食物和配偶、逃避天敌、感知环境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触角感器数量与分布与感器功能密切相关,由于异凹纹胡蜂触角感器数量较多,分布密集,数量统计较困难,本研究没对触角上各类型感器的数量进行统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异凹纹胡蜂雄虫触角鞭节每一小节都具纺锤形的角质层突起,也称为感觉突,其上感器分布极少,仅有少量感觉毛和感觉孔,除胡蜂科外在其它膜翅目昆虫中没有发现类似结构,其功能也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 结 论
异凹文胡峰触角呈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蜂王和职蜂鞭节10节,雄蜂鞭节11节;各种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鞭节上;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除腔锥形感器外,其它4种感器均有2个亚型。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泛;蜂王、职蜂和雄蜂感器的类型相同,分布范围基本相似,仅雄蜂触角平均长度较蜂王和职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