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调研与改进
2021-05-25朱恬恬舒霞玉
朱恬恬 舒霞玉
一、问题提出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诊断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手段[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课程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载体。因此,在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亟需从宏观层面调查评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情况,以期通过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然而,现有相关文献更多地关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研究,而较少专门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中2015年以来发表的篇名含有“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期刊论文为例,在两百多篇论文中,仅有十几篇文献聚焦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问题。此外,就研究方法而言,既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鲜少运用问卷调查法,并且仅有的调查研究停留在区域层面,以几所典型高校作为案例,缺乏全国范围的研究,难以从宏观层面全面诊断评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情况,难以提出契合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的对策建议。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下问题:自2015年我国实施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整体情况如何;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区域高校、以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与非示范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有何差异;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成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继续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为我国高校布局“十四五”时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迈进指明方向,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调查设计
(一)样本说明
本文采用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4所普通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20年6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为期2个月。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回收问卷2 585份,结合相同作答比例和缺失值等情况剔除9份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 576份,有效率为99.7%。样本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样本结构比较均匀,具有一定代表性。
表1 样本描述性特征
(二)调查工具
本文使用自编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旨在调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客观情况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情况。
本文主要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课程建设”的含义,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相关要求,测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客观情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在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其纳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范畴。同时,本文从课程建设的核心活动出发,并结合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分解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环节。
同时,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出发,测量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满意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满意度的测量维度主要涉及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证书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教材、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程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及选课咨询指导服务等等。各题项采用自评量表的形式,“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记为1~5分。
此外,本文主要依据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目标要求,测量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测量维度主要包括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科研精神和从事科研的能力、创业意愿、创业知识、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等创业能力”、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各题项采用自评量表的形式,“非常小”“比较小”“一般”“比较大”“非常大”分别记为1~5分。
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各题项通过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抽样适当性参数为0.963,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33662.76,p=0.000<0.001。据此,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得到一个创新创业素质公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85.63%。采用Cronbach'sα系数计算该量表的同质信度发现,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总体α系数为0.979,并且删除项后对应的α系数范围为0.976~0.977,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较高的信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别丰富,但“专创融合”课程开设率低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程,占比分别为84.2%、94.5%,并且开展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占比分别为94.5%、96.8%,这与成希、马永斌、黄兆信等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3-5],说明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发展,在“创业基础”等普适性课程的基础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型日益丰富。
然而,我国高校“专创融合”课程的开设率较低,为56.0%,并且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以及改革示范高校和非示范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开设率均较低。这与李姗霖等2017年的研究结论类似[6],说明“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不足仍是我国接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亟需突破的难点问题。
同时,我国较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但不同类别、不同地区高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2所示)。调查显示,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比显著高于综合类、理工类高校。使用卡方检验法分析综合类、理工类和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情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发现x2=17.722,p=0.000<0.05,且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比为86.8%,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比分别为79.0%、77.8%,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不同类别、地区高校学生所在院系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情况
调查显示,东北地区高校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比显著高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使用卡方检验法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的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情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发现x2=19.256,p=0.000<0.05,且东北地区高校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比为89.6%,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比分别为79.0%、81.6%和77.1%。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线下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为主,课程开设主体单一
首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程和“专创融合”课程以线下课程和线下线上混合式课程为主,占比分别为60.3%~66.4%、43.7%~51.4%,以线上录播课程和线上直播课程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占比较低,分别为35.8%~36.8%、21.4%~26.0%(见表3)。
表3 我国高校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
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程主要由学校统一开设,而由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占比分别仅为26.0%和26.9%,从其他高校引进的占比分别仅为9.2%和12.2%(见表4)。
而且,大多数高校的“专创融合”课程主要由所在学院独立开设,而由所在学院与校内其他学院、其他高校联合开设,以及从其他高校引进的高校占比分别仅为46.2%、23.0%和11.9%(见图1),这验证了刘帆2019年的研究结果[7],反映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主体单一,且高校之间优质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而美国高校各学院注重发挥本学院的特长,并与其他学院及创业组织合作开设了多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8]。
表4 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主体
图1 “专创融合”课程的开设主体
3.大多数高校开始实施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但不同地区高校存在差异
我国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辅修项目(证书项目)和开设了诸如创业学、创业管理等创新创业类专业的高校占比分别为87%和73.5%。
然而,东北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辅修项目(证书项目)和创新创业类专业设置率明显高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辅修项目(证书项目)和创新创业类专业的比例分别为90.4%和81.0%(见表5)。
此外,较大比例的学生对其所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调研结果显示,不清楚所在高校是否设置“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辅修项目(证书项目)和创新创业类专业的学生分别高达41.3%、45.7%和39.0%,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充分利用所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
表5 我国不同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辅修项目(证书项目)和创新创业类专业设置情况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及评价
1.大多数高校规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修读要求并建立了课程学分转换制度
首先,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修读要求,占比为75.5%,可见,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得到广泛实现。在美国亦是如此,如密歇根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校各学科领域、不同年级的学生[9],这从侧面证实了王占仁、卓泽林等学者“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的观点[10,11]。
其次,我国大多数高校规定将学生论文发表、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折算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占比为84%。然而,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的建立情况存在明显差距。使用卡方检验法分析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的建立情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发现x2=60.696,p=0.000<0.001,且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的比重分别为89.1%、73.2%,本科阶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的比重明显高于研究生阶段。
2.我国高校注重扩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但教师队伍建设仍是短板
首先,全球创业教育日益重视创意的转化和创新的应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创建[12]。我国亦是如此,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以及诸如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教育类实践平台的建设率分别为85.1%、87.3%和94.6%。此外,我国大多数高校还自行编订或引进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材,占比为71.7%,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教育选课咨询与指导服务,占比为90.6%(见图2)。
图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配备情况
其次,尽管学校教师可能具有商业经验,但他们缺乏创业经验,应当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专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并协助课程教学[13]。我国高校不仅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配备率较低,分别为47.3%和41.6%,而且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职业背景较单一,以校内经济学或管理学领域的教师和校内其他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为主,占比分别为86.6%和62.8%,其他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配备率低(见图3),这与黄兆信和赵国靖的研究结果类似[14],说明自2015年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不足,兼职教师背景单一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并且,这一点也与美国高校存在较大差距。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不仅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还会聘请高成长性公司的创立人、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家、法律专业人士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15]。例如,密歇根大学创业教育中心的30余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中,绝大多数教师具有企业管理、创业实战等多种经历[16]。
图3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构成情况
3.我国大多数高校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但本科生和研究生评教环节设置率存在显著差异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并且较多学生反映其所在高校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调研结果表明,安排了督学团督导与设置了学生评教环节的高校占比分别为79.8%和91.9%。
此外,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评教环节的设置率存在明显差距。使用卡方检验法分析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评教环节设置情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发现x2=9.838,p=0.002<0.05,并且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评教环节设置比例分别为93.3%和88.8%,本科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评教环节的设置率明显高于研究生阶段。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满意度及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
1.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较高,且通过学习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较大
总体而言,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均较高。如表6所示,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总体满意度均值分别为3.80、3.76,且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均值范围分别为3.72~3.87、3.69~3.83。
此外,通过所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较大。由表7可见,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总体提升程度的均值为3.79,且学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程度均值在3.71~3.87之间。
表6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满意度的总体情况
表7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总体情况
2.不同背景特征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存在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高校类别和高校所在地区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满意度的差异情况(如表8、表9所示)。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别、地区高校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本科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研究生。本科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均值范围为3.73~3.92,而研究生则为3.60~3.79。
其次,财经类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综合类、理工类高校。财经类高校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均值范围为3.80~3.99,而综合类、理工类高校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均值范围分别为3.65~3.81、3.65~3.88。
再次,东北地区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均值范围为4.00~4.11,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均值范围分别为3.65~3.89、3.61~3.79、3.68~3.80。
表8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表9 不同背景特征大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均值
此外,调查显示男生对“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教材和创新创业教育选课咨询与指导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对“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教材和创新创业教育选课指导与咨询服务的满意度均值范围分别为3.75~3.82、3.65~3.72。
3.不同背景特征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存在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高校类别和高校所在地区的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差异情况,结果如表10和表11所示。
第一,通过所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地区高校的学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程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本科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程度显著高于研究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本科生和研究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均值分别在3.76~3.91、3.62~3.77之间。东北地区高校学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程度显著高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学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均值范围为3.97~4.07,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学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均值范围分别为3.66~3.84、3.66~3.81、3.71~3.85。
第二,除了社会责任感,男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程度显著高于女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男生和女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均值分别在3.78~3.86、3.67~3.78之间。
表10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表11 不同背景特征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均值
第三,除了科研精神和从事科研的能力、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财经类高校学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程度显著高于综合类、理工类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财经类高校学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均值范围为3.79~3.94,而综合类、理工类高校学生各项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均值范围分别为3.66~3.83、3.71~3.86。
此外,除了创业意愿,不同类别专业学生的各项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4.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与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正相关,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因变量,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为自变量,开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检验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总体显著(见表12)。回归系数结果表明:
首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总体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相较于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总体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影响更大。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总体满意度和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总体满意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在0.74~0.76、0.68~0.72之间。
其次,学生对不同类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均大于0.6,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类通识选修课程和“专创融合”课程的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72,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的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影响最小,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8。
另外,学生对不同类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均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均大于0.7,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选课咨询与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影响程度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76,学生对创行创业教育教材的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影响程度最小,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74。
表1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满意度与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程度的回归结果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发现自2015年我国实施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发展:第一,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别丰富,以线下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为主,并且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辅修项目(证书项目)和创新创业类专业。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得到广泛实现,并且我国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转换制度。第三,我国大多数高校创建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并且配备了创新创业教材以及创新创业教育选课咨询与指导服务。其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资源的满意度和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程度均较高。
同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主体单一,“专创融合”课程开设率不足;第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配备率均较低,且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背景单一;第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校际共享程度较低,以及学生对所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缺乏必要了解。
(二)完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1.深化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性的认知
一方面,建议教育相关部门引导学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用的相关研究,从理论层面解决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以及在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创新创业素质中作用显著等问题。另一方面,建议教育相关部门组织举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交流会,推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从实践层面深化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2.以教师激励为支点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一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从国家、省级和校级层面健全教师激励制度,将各专业教师开设包括“专创融合”课程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情况与业绩考核、课题设置、职称晋升等影响教师个人发展的因素挂钩,驱动各专业教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建议高校深化各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的认知,使其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包含创新的属性,创业也并非局限于创办企业,还包括岗位上的创业,从提升各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胜任感的角度,激发各专业教师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并使其能够主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打造“专创融合”课程。
3.依托多种方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方面,建议教育相关部门鼓励高校在商学院等学院内部增设创业学专业,尤其是加强创业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为扩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提供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建议高校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岗位,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此外,我国高校还可以充分挖掘企业家校友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
4.以优质资源的共享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不足
一方面,建议高校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并整合校内外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师资等资源,推动校内高水平教师领衔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线上“金课”,为我国打造数量足、质量优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建议高校加强资源共享意识,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共享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校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
5.以课程平台为基础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
一方面,建议高校构建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的资源,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的功能,为校内外创新创业主体共享资源、共谋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建议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管理,在整合和扩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目录,便于全校师生高效了解并获取所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