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的特征与反思
——基于近40年来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1-05-25郑飞中许科威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变迁研究生制度

郑飞中,许科威

温州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于2020年7月在北京召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全国性研究生教育会议,意味着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动。虽然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因素很多,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从政府的制度构建开始。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尤其是宏观制度体系建设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下一轮改革提供制度建设借鉴。本研究从近40年(1980—2019年)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入手,通过对样本文献的透视,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的基本特征,反思存在的问题。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DB)为数据来源,检索式为“题名、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制度OR研究生培养制度”,检索时间范围:1980—2019年,删除非研究型文献及研究生教育单项制度(如研究生资助制度、导师制度、招生制度等)研究文献,得到国内研究生教育制度宏观研究领域相关文献91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6篇,学术期刊论文79篇,报刊文献1篇,考察报告3篇。从论题相关度分析,有中心议题论文74篇;论及中心议题论文17篇,这类论文主要讨论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社会关系、社会因素(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儒家思想、教育立法等)的关联性,及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国家特征等。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样本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以综合评述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宏观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分析该领域的特征和问题。本研究还重点选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相关文献进行相应分析处理。Cite Space主要基于寻径网络算法和共引分析理论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该学科演化的关键路径和知识拐点,并通过绘制可视化图谱来探测和分析学科的关键文献、研究热点、前沿方向、不同研究群体之间的关系等。

2 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的外部特征分析

2.1 发表时间分布 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宏观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时段。一是1984—1987年,计13篇,主要是对国(境)外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引介,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关,此时对国外的借鉴是研究生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2007—2010年,计29篇,这一时段我国首轮研究生扩招效应开始呈现,研究生教育结构、过程管理、质量问题开始显现,制度建设滞后及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要求越来越强;三是2013—2017年,计24篇,改革开放已近40年,对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分段总结和应用理论工具开展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研究成为重要内容。

2.2 作者分布 近40年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考察报告的作者共84人及1个考察组,只有1人(梁桂芝)发表3篇(次)论文,5人(茶世俊、田联进、洪书生、李祖超、方超)发表或被收录2篇(次)论文,同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考察组”发布考察报告2篇。如果严格按照“普格斯定律”计算核心作者,由于有效样本的问题,以数量来确定核心作者的意义不大。如果仅将2篇及以上作为作者评判的标准,那么他们发文总量为15篇(次),占论文总数的16.48%,远低于“普赖斯定律”50%的要求,也不满足核心作者的要求。从作者的“生产率”看,根据“洛特卡定律”,统计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77人,占总人数的91.67%,高于定律的60%;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占发表1篇论文作者的9.09%,远低于定律的25%。可见,该领域作者离散性较大,尚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研究团队更未真正形成。

2.3 研究目的 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时段,多数研究是对国(境)外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引进和介绍,其中包括教育部分别在1983、1985年组织的对国外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专题调研,共涉及6个国家[1-2]。很显然,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研究者,目的都是通过引介,起到给予国内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构建的借鉴作用。在第二、第三个研究重点时段,多数研究是为了明确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3],给研究生教育“在制度层面提出可优化的变革方案”[4],以促进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以改进(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创新的能力水平。少数研究也存在局限于现象研究或现象特征研究的问题。

2.4 关键词 关键词通常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提炼,能反映样本的文本特征,体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91篇样本文献中有32篇次没有关键词(关键词缺失的文献,主要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根本原因是当时期刊尚无规范的关键词要求),本研究重点对剩余的59篇文献进行关键词计量研究。经统计,该类文献所涉关键词达144个,其中频次在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25个,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研究生教育制度、管理制度、研究生、教育制度、路径依赖、制度创新、制度优化、历史制度主义、美国等。

为揭示关键词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运用Cite Space5.7可视化工具,设置时区为1980—2019年,时间切片为1。提取每个时间切片中排名前10%的数据生成最终网络,采用寻径算法(Pathfinder)绘制图谱。分析节点为关键词,进行聚类并提取关键词自动生成聚类标签视图(见图1)。从图1看出:首先,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制度、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等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说明相关研究紧扣本领域核心内容;其次,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历史制度主义等关键词频次出现也较高,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是制度主义的重要理论术语,历史制度主义是制度主义的重要流派,这些术语的使用说明该领域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识,制度理论流派应用的多元化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范式日益丰富;再次,制度创新、制度优化等关键词出现频次也较高,说明研究方向的拓展,研究重点呈现从制度建设现状研究向制度创新研究发展的趋向。同时,“美国”作为关键词的频次也超过其他国家,说明我国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对照国别是美国。

图1 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关键词聚类标签视图

为更精准了解该领域关键词呈现时间上的联系,本研究又生成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由图2可见,2002—2018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制度研究关键词共现频率较高,验证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样本文献没有关键词的事实。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生培养制度等高频关键词最早出现。在过滤这些高频关键词后,随后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是教育制度、制度创新、管理制度、策略、对策等,说明该领域随后即关注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出现的问题,创新举措、解决方案等。2008年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制度优化、历史制度主义等关键词成为高频词,说明研究者对运用理论工具切入论题的意识开始增强。美国、外国研究生教育等关键词虽也在2008年左右出现,但与之相关的国外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介绍或对比研究却并不是从这时开始。随着时间继续推移,该领域还出现如资源配置、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结构性变迁、历史性变迁、权力博弈等关键词,说明研究开始关注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创新的深层次原因,资源配置、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益等关键词的出现说明对研究生“教育市场”的认识在加深,结构性变迁、历史性变迁、权力博弈等关键词说明对制度体系建设的内涵认识在加深。从新关键词发展出来的不同主题间的连线逐渐减少,但新老关键词间的连线仍旧存在较强的联系。综上可见,该领域研究呈现出范围逐渐拓宽、视角更加多元、内涵不断深化的趋势。

图2 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3 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热点分析

结合关键词频次、Cite space分析及研究主题的归类整理,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有3类热点。第一类立足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对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的动力机制、特征、发展对策开展研究,谋求制度优化;第二类注重制度主义理论工具的应用,基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发展的问题研究,开展制度变迁的探索;第三类在介绍国外(美、英、法、日等)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开展我国与国外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提炼其中值得借鉴的元素。

3.1 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的研究 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研究在该领域占较大分量。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的思路一般立足于建立整套制度体系。

有研究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强烈的制度自觉,制度建设与工程化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百年发展的两大基本动力[5],同时也是制度建设和创新的两个阶段。“治理”理论在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中也得到应用。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治理”主要源于对政府全能主义和市场调节失灵的双重审视,并在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下发展成 型[6]。即在政府全能和市场调节逐步失灵的时候,政府逐步向“有限政府”转变,市场逐步向参与转变;同时第三方的社会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在制度创新过程中逐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类研究重新定义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和大学与院系的关系,认为中央政府从研究生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逐渐转为协调者和质量监督者,即由“政府控制模式”向“政府监督模式”转变,可运用立法、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评估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6]。为实现这一目标,手段之一是立法,需尽快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学位法》,确立学位制度的相对独立 性[7],或开辟以研究生为第一主体的自主化质量治理发展之路,形成以研究生教育质量内生性生长逻辑和研究生教育治理开放性成长逻辑为两大基础动力机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新常态[5]。

3.2 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的研究 这类研究最突出特征是对制度主义理论的依赖,主要有两大研究重点:一是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特征、趋向、逻辑规律研究;二是研究生教育制度发展障碍研究、制度变迁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制度变迁的特征、趋向、逻辑规律研究,以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的历史分期(根据分期起始时间的不同,有“三分法”[8]“四分法”[9]“五分法”[10]的区别)为基点,以制度主义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性选择制度理论、历史制度主义)为工具。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型[10-11]、强制性[12]、渐进式[13],主要趋向是以渐进改革为主线并以激进改革为辅线,以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转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体,以中央集权单一化逐步转变为以地方分权分散化[12]。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的逻辑规律是强烈的“路径依赖”,有三重历史路径依赖,一是传统社会形成的制度集合导致的路径依赖;二是基于对苏联模式全面学习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三是改革后渐进式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道路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原因主要是: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适应性预期[10]。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的主要问题是制度低效,政府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应合理定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应进行自我提高与完善,教育需求者应该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消费观[14]。另一个问题是路径依赖产生了“制度锁入”,从而使一些制度变迁结果和制度建设创新实质成为一种次优制度选 择[4]。

制度障碍作为制度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李素芹[15]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的理性期待出发,讨论现实趋同发展的现状、制度,及制度背后的传统文化、制度变迁、制度成本等原因,提出从中央政府、省级政府、高校三个层面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的建议。

3.3 外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初,教育部考察组两次发布的专题报告,及考察组成员相继发表的对相关国别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的文章[16],较好地起到了相关制度的介绍作用。系列研究既培育了该时期的一个研究群体,也形成了一个研究高峰。

很显然,对国外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研究及比较研究,国别上更倾向于美国。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具有3个特征:一是治理维度,呈现自治性与制约性的对峙;二是生态维度,呈现开放性与批判性的兼容;三是功能维度,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集结[17]。从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外部关系规律看:对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家特征的研究[18],对如何平衡无限政府和有限政府,如何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作用具有较强启发意义;处理好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社会条件的关系,可看作研究生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由之路[19]。

在比较研究中,有研究详细比较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泰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不同,如招生、考核、课程等[20-21],也有分析日本和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相同之处的[22]。但显而易见,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还很粗浅,结论还仅停留于二者制度异或同的呈现。

4 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特点的反思

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研究无疑无法与招生改革制度、研究生导师制、资助制等单项制度研究相比,但通过以上分析,可归纳以下特点。

4.1 研究主题上,涉及面较广,但深度还不够 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已形成一定的成果,从主题看,涉及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的阶段分期、现实问题、理论依据、变迁模式、改革方向等,还涉及国外经验、理论的引进和对比。但整体而言,普遍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关注研究生教育制度实施障碍和现实的不合理性较多,探讨制度产生、出台的深层次原因偏少。研究深度不够还表现在对制度创新的历史性研究上,既缺少从中央到省、校级制度演变的纵向研究(如制度在执行上的主动或被动的坚持、变异),也缺少制度体系结构变迁的横向研究(如制度体系变迁研究层次的丰富性探讨)。

4.2 研究方法上,定性的理论演绎较多,但与定量研究的结合较少 从研究方法角度,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定性与定量、思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方法相对单一、趋同,仅有3篇文献涉及定量研究,占比8.1%,其中学位论文2篇,学术论文1篇,不过也基本是概率类的基础统计。以理论演绎、文本分析占主导的研究,加之理论工具、方法的匮乏,使得该研究领域发现的问题大同小异,分析问题的方法大同小异,解决问题的方案大同小异。当前,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的任何问题都是系统体系,定量研究基于数据并长于数字模型建设的特点,可以将结论和解决方案放置于数字模型中,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朝着更加全面、层次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这方面应是本领域研究未来需要重点加强的地方。

4.3 理论工具上,应用意识逐步增强,但原创性构建还很弱 从高频关键词、理论工具应用的高频时段,可清晰看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领域理论工具应用意识的强烈,主要是制度主义理论(包括制度主义理论的重要流派或理论元素)。分析原因,一方面是随着西方理论的不断引入,我国社科界已产生运用西方理论工具搭建学科理论体系的惯性;另一方面应该跟国内无系统的制度理论有关。但不得不说,近40年的研究更多的是验证西方理论工具的应用性(如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的特点分析),并未构建出具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历史特点和发展阶段特点的理论体系。同时,另一有待改进的趋向是,需要在理论工具应用过程中避免“削足适履”,否则即使是成功的西方经验也难以在我们的制度体系构建中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通过文献计量法对近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的分析,可见目前该研究领域除了规模、队伍需要扩大外,还需从方法选择、理论构建、实践验证等方面予以深化,还需不断认识真实问题、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才能使“研究生教育制度”研究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变迁研究生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