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下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变研究*

2021-05-25吕雁琴邱康权

关键词:省份差距旅游业

吕雁琴 ,陈 静,邱康权

(1.新疆大学 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89)

一、引 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我国全新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随后我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明确指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1],体现出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特殊优势。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实力驱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行动先导,不仅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质增效,还将进一步发挥旅游业推动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旅游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人民日益提升的美好旅游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问题依旧突出,①参见何建民《新时代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统与战略研究》,《旅游学刊》,2018年第10期,第9-10页。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难以满足日益多变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旅游产业要素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产业效率有待提升,地区结构的不均衡特征仍较凸显,②参见刘宁、宋秋月、侯佳佳等《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及空间网络演进》,《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 年第5 期,第119-127页。说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全面发展的理念还需进一步贯彻落实,亟需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文献综述

自新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国内诸多学者基于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内涵,构建一套综合性高、系统性强的指标体系,运用定量方法对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①参见詹新宇、崔培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16年第8期,第40-53页。参见汪慧玲、马国强《丝绸之路黄金段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时空差异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14-121页。、经济发展转型②参见蔡之兵《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框架研究——以中国31 省市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89-94页。、经济高质量发展③参见陈景华、陈姚、陈敏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12期,第108-126页。等方面。随着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研究视角逐渐向各个领域渗透,如城市发展质量,④参见肖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17-22页。农业高质量发展⑤参见黎新伍、徐书彬《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第78-94年。,城镇化发展⑥参见杨佩卿《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以西部地区为例》,《当代经济科学》,2019年第3期,第92-102页。等,但针对我国旅游业的研究还相较匮乏。而旅游业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契合优势,使得研究五大发展理念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更具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相关研究,国外多从旅游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其中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环境保护、组织管理等方面是多数学者考虑的重点。⑦See Crouch G I,Ritchie J R B.Tourism,Competitiveness,and Societal Prosperit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vol.44,Iss.3,pp.137-152;Castellani V,Sala S.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dex for tourism policy development.Tourism Management,2010,vol.31,Iss.6,pp.871-880;Bazargani R H Z,Kili H.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tourism sector performance:Empirical insights from new data.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2021,vol.46,Iss.1,pp.73-82.国内对旅游发展水平的研究已有一定积累,但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因为研究对象、范围、侧重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陈淑兰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从旅游景点、旅游人次和收入、交通便捷度和经济发展水平5方面展开研究。⑧参见陈淑兰《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及空间结构系统构建》,《经济地理》,2009年第2期,第327-331页。赵楠从旅游经济、市场、企业、环境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展开对4个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测度分析。⑨参见赵楠《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旅游发展综合水平评价》,《商业时代》,2011年第13期,第131-132页。李瑞等侧重于地理学视角,从经济、环境和旅游资源选取指标对黔东南州民族县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评价。⑩参见李瑞、吴殿廷、鲍捷等《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以黔东南州所辖民族县域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第189-198页。汪慧玲等建立涵盖旅游规模、入境旅游、景区通达性、区域支撑、旅游需求和资源6方面的评价体系,指出甘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但地区间差异逐渐扩大。○1参见詹新宇、崔培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16年第8期,第40-53页。参见汪慧玲、马国强《丝绸之路黄金段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时空差异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14-121页。张明月等重点考察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的旅游需求、供给和支撑情况,经测算发现各省市旅游发展水平从长江经济带下游至上游逐渐降低,且地区间发展异质性较强。○12参见张明月、周梦、张祥《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792-803页。

总体而言,目前有关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研究尚有不足,对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还在不断探索发展中,且研究对象多聚焦于个别省市或地区层面,对全国层面的研究较少,从五大发展理念展开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中国全方位建设的指挥棒、红绿灯,对旅游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将旅游业发展镶嵌在五大发展理念框架内,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旅游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问题,运用统计方法对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差距大小、趋势、来源进行揭示,以便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综上,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贡献:(1)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我国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整体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2)利用Dagum 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揭示我国旅游业发展差距的构成及来源;(3)运用Markov 链方法探索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此了解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和趋势。

三、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及方法介绍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规划》提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并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分别以“创新驱动”“协调推进”“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为关键主题,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系统论述和部署,为本文构建新发展理念下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提供了权威参考。为此,本文按照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在《规划》提出的发展内涵基础上选取相应指标进行量化,并结合已有研究进行扩充完善,构建涵盖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详见表1。个别指标的选取依据及其详细计算方法见注释文献。

表1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

①参见陈秀琼、黄福才《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旅游学刊》,2006年第9期,第59-63页。

②参见陈秀琼、黄福才《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旅游学刊》,2006年第9期,第59-63页。

③参见刘宁、宋秋月、侯佳佳等《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及空间网络演进》,《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 年第5 期,第119-127页。

④参见李强谊、钟水映、徐飞《中国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8期,第28-38页。

续表1①参见孙根年、杨亚丽《2.0版中国旅游恩格尔系数构建及时空变化研究》,《人文地理》,2014年第3期,第121-127页。

(二)数据来源

选取2009—2019 年我国31 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及旅游相关官网等,其中缺失数据用趋势外推法和插值法估算弥补。

(三)方法介绍

1.熵权法

熵权法仅依赖于数据本身的离散程度进行指标赋权,可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是多数学者采用的客观赋权法之一,本文参考学者陈景华等②参见陈景华、陈姚、陈敏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12期,第108-126页。做法求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计算公式:

2.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

Dagum 基尼系数对总体基尼系数进行分解,能有效解决地区差距来源和样本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具体可以分解为三部分:地区内差距的贡献Gw,地区间差距的贡献Gnb和超变密度的贡献Gt,其中超变密度衡量地区间重叠程度,且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G=Gw+Gnb+Gt。因篇幅限制,具体计算步骤请参考Dagum。③See Dagum C.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Empirical Economics,1997,Vol.22,Iss.4,pp.515-531.

3.Markov链

Markov 链方法是通过构造概率转移矩阵,以探究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速度与趋势。其基本原理:Markov 链是一个随机过程的水平空间,表示n+1时刻Xn+1的水平仅依赖n时刻Xn的水平,与过去的水平无关。如果将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划分为N种类型,通过Markov链得到一个N*N的概率转移矩阵,由此可以得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内部动态演变趋势。矩阵中的每一种水平转移概率,由i种水平转移到j种水平出现的次数与第i种水平出现的总次数之比得出。具体计算请参考李强谊和钟水映做法④参见李强谊、钟水映《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其演变——基于Dagum基尼系数与Markov链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16年第12期,第197-203页。。

四、新发展理念下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变分析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1.整体评价分析

2009—2019年我国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从全国层面看,我国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综合指数从2009年的0.149上升到2019 年的0.203,涨幅为36.42%,且历年间,除了2010 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外(下降幅度为0.2%),其余年份都呈稳步上升状态。

从地区层面看,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年均值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均位于东部;排名后五的省份依次为宁夏、青海、西藏、新疆和甘肃,全部位于西部,说明我国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逐步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三大地区年平均值看,仅东部均值显著高于全国水平,中西部均低于全国水平。从发展速度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从2009年的 0.207、0.131、0.108 上升到 2019 年的 0.255、0.191、0.165,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8%、3.82%、4.33%,表现为从东到西依次增高,说明东部旅游发展实力高但发展速度缓慢,西部发展实力低但提升速度快、潜力大,全国整体呈现出一定的均衡化走向。

表2 2009—2019年中国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值

2.五大维度发展评价分析

通过对旅游业内部五大维度发展情况的具体分析,可以明确各省份在五大维度方面的短板和优势,为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考虑到篇幅问题,仅以旅游业五大维度的年均值及其对应排名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9—2019年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及全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均值及排名

续表3

(1)创新维度

旅游创新均值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和重庆,前四个省份均位于东部,重庆则位于西部。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落实多项重大项目,举办大型旅游推介会和相关赛事,有效提升了旅游市场活力。排名后五位的省份依次为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和甘肃,全部位于西部。从三大地区均值看,只有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24,中部略低,西部最低且与东部相差1.97倍,说明东部实力突出,能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驱动力。

(2)协调维度

旅游协调均值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北京、贵州、上海、江苏和天津,说明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的关联带动作用强。其中贵州表现尤为突出,其产业集聚水平以历年绝对优势位于全国首位,以2019年为例,贵州旅游收入区位熵值达到了10.93,而北京仅为2.62,两者相差4.17 倍,足以体现旅游在贵州国民经济中的份量,且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另外,贵州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便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为贵州推动旅游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旅游业协调维度排名后五位的地区依次为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说明这些省份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带动作用弱,竞争力不强。三大地区均值中,只有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东部的差距为1.26倍,说明在协调维度上,东部和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整体较高。

(3)绿色维度

旅游绿色均值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西、浙江、黑龙江和重庆,其中广东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近年来积极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深植绿色生活理念,通过设立地方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实施环保实绩考核制度等措施,生态旅游发展成绩突出,森林公园旅游人次占比居历年全国首位,拥有旅游业绿色发展的优良环境和基础;其余四个省份除了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绿化环保到位之外,有着更为突出的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如在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占比均值中,江西、浙江、黑龙江和重庆分别为3.3%、3.0%、1.4%和1.9%,全国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五和第三,成为全国发展生态旅游最具潜力之地。而全国排名后五位的省份依次为天津、上海、宁夏、山西和新疆。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践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路径方针,取得成绩显著,但受限于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结构、污染物积累程度和环境治理技术等现实问题,使地区污染防治成效差异较大。另外,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天津和上海以及宁夏劣势较为凸显,不管是国家森林公园数,还是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和人次占比,天津和上海排名均位列全国倒数,说明旅游业的绿色发展维度是这些省份的短板。三大地区中,中部表现最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且与中部差距较小为1.07倍,说明我国旅游绿色维度发展较为均衡。

(4)开放维度

旅游开放均值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北京,这些地区全部位于东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开展国际旅游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这一优势的作用只增不减,成为推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渠道。排名后五位的省份依次是青海、宁夏、西藏、甘肃和吉林,远离沿海的地理位置和欠发达的经济基础导致地区旅游吸引力不足,入境旅游发展规模受限,阻碍旅游开放发展,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是这些地区发展出入境旅游的大好机遇。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最低的西部相差3.27倍,说明我国旅游开放维度发展差距大。

(5)共享维度

旅游共享均值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这些省份旅游综合实力强,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成果丰硕,在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上优势显著,加之地区较高的经济水平,有效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共享性。而排名在全国后五位的省份依次是西藏、青海、宁夏、贵州和吉林,说明这些省份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不高,全民共享和公平分配度也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贵州在旅游协调维度的均值排名全国第二,但在共享维度为倒数第四,说明贵州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协调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方面成绩斐然,但相较于地理条件优越,资源优势突出和经济基础扎实的其他省份,贵州还需进一步积累和沉淀,达到发展成果深入惠民、人人共享、普及度高的空间还较大。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均值高于全国水平的0.128,且与最低的西部相差1.67倍,说明我国旅游共享维度差距较大。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和来源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东中西区域差异特征,但这种差异的具体大小和来源以及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明确,考虑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实现上述操作,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09—2019年中国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贡献

续表4

总体基尼系数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呈波动缩小趋势,总体由2009年的0.218逐年下降至2019 年的0.180,降幅达17.36%,说明在考察期内我国整体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升。

在组内差距方面,三大地区内部差距最大者为东部,其次是西部,最后是中部。从变化趋势看,东部和中部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2.26%和6.24%,而西部则呈上升趋势,增幅达14.93%,在总体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大背景下,西部差距不降反升,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重庆、四川等地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与宁夏、青海、西藏等地的落后不均衡发展形成明显差距,而如何提高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值得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在组间差距方面,三大地区间差距最大的是东-西,其次为东-中,中-西差距最小。从发展趋势看,三大地区间差距均呈现波动缩小趋势,其中东-中、东-西差距缩小幅度最大,期间缩小幅度分别为25.99%和24.43%,中-西差距缩小幅度较小,仅为5.56%,说明我国地区间旅游发展水平表现出良好的均衡发展趋势。

在地区差距贡献率方面,样本研究期间组内、组间和超变密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56%、65.97%和8.47%,说明组间差距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来源。从变化趋势看,不同于组间差距,组内和超变密度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超变密度增势明显,说明区域交叉重叠影响逐渐增大,进一步体现出我国旅游不平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综上所述,提高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是解决我国旅游业不平衡发展问题的重点。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Markov链分析

通过构建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可以更加清晰看出我国旅游发展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发展速度和趋势。由表5可知,从低水平到高水平,最大的转移概率均集中在对角线上,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旅游业保持原有发展水平的概率最大。具体看,若当年处于旅游低发展水平的省份,在下一年依然处于低水平的概率为0.818,但有0.182的概率转移到中低水平;若当年处于中低水平的省份,在下一年依然不变的概率为0.688,但有0.266 的概率转移至中高水平,同时还有0.047 的概率退回到低水平;其余发展类型依此类推。总体而言,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具有流动性差、持续性强等特点。另外,若发展水平发生转移,则主要存在于相邻等级水平之间,且总体向上转移概率较大,未出现跨水平转移现象,这表明我国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进程较慢。

表5 2009—2019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转移概率矩阵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2009—2019 年间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从东向西依次递减的非均衡发展特征。(2)我国各省份五大维度的发展较为同步,即东部省份各维度发展普遍较好,如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西部省份各维度发展普遍较低,如宁夏、青海、西藏、新疆和甘肃等地。个别省份表现出明显的维度优势和劣势,如优势维度中,重庆表现为创新与绿色,贵州为协调,江西和黑龙江为绿色;劣势维度中,内蒙古为协调,山西、上海和天津为绿色,吉林为开放和共享,贵州为共享,各地需根据自身发展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规划部署,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高效发展。(3)三大地区在各维度的均值差距从大到小依次为开放、创新、共享、协调与绿色,其中开放和创新维度是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方面。(4)Dagum基尼系数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差距呈波动缩小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内差距较大且呈不断增大趋势,因此,重点缩小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应是解决我国旅游业不平衡发展的必经之道。(5)Markov 链表示我国旅游业整体流动性较差,发展速度缓慢,应积极采取行动促进我国旅游业质量式、内涵式增长。

(二)具体建议

首先,继续深化新发展理念的先导引领性,推动五大理念向旅游业全面渗透。新时代要求我国旅游业要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根本遵循。虽然我国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但发展进程缓慢,期间年均增长率仅为3.14%,而同期旅游总收入增速高达18.06%,相比数量型的爆发式增长,质量型的内涵式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大力提高创新驱动力、协调竞争力、绿色持续力、开放推动力和共享保障力,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输送强劲动力。

其次,科学部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五大维度全面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优势维度协调引领作用,同时重点关注短板维度的改造升级,如内蒙古需重点通过提高旅游集聚水平,壮大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来带动旅游协调发展。天津、上海和山西需重点构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机制,针对生态旅游发展弱项,通过开发人造林资源,采取科技手段提高生态旅游仿真度,加大产品特色创新、内涵创新,形成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弥补天然缺陷。吉林应着重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大对外游客吸引力,并借助临近省份优势资源拓展市场。贵州和吉林要以创新和以人为本作为提升旅游共建共享的核心基点,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业的公平享受度。

最后,因地制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高我国整体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差距分析表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重在解决西部发展不充分问题,而旅游开放和创新维度是首要关注的重点。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抓手,注重挖掘自身优势,释放发展潜力,形成内外联动发展新优势。同时,加大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旅游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运用新型数字技术加快转型,积极推动“旅游+”业态创新,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省份差距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22个省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