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应如何进行实地家访
2021-05-24韦华灵
韦华灵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电话、微信、QQ等家访方式,成为现代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工具。这些形式的高效、便捷是传统实地家访模式所无法相比的。但是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唯有实地家访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实地家访依然不能被完全替代,教师要认识到实地家访的重要性。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个体教育难点,回归孩子们的原生家庭,通过家校合力,寻求教育之根。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实地家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58
一、什么是实地家访,实地家访的目的及意义
实地家访,就是教师本人亲自到孩子的家里去访问。访问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教师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从孩子的父母言谈中,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學习情况。
实地家访就是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寻找孩子成长的点滴轨迹。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找出问题的根源,通过家校合力找到解决学生问题的最佳突破口。实地家访尽管没有电话、微信、QQ等家访方式快速便捷,但是实地家访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当前小学班主任家访现状分析
(一)过于追求便捷的家访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关于家校沟通的方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话、微信、QQ等成为现代教师与家长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无论电话家访,微信联系还是QQ聊天的形式,尽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家长进行交流,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家校沟通过于肤浅。由于快捷的家访模式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无法进行深层次交谈。这就意味着家校沟通流于形式,过于简单。势必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第二,过度依赖便捷的家访模式,不利于教师进行教育的反思和改进。家访变成了教师向家长告状的行为。对于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老师便不再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实地家访流于形式
实地家访流于形式的表现有:第一,教师家访的目的不够明确。实地家访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部分教师往往只是急匆匆地问几个问题,拍上两三张照片便草草收场。因为教师家访目的不明确,导致错过了家校合作解决学生问题的契机。第二,由于实地家访耗时费力,因此上门家访的次数过少。对于一些问题较多的学生,实地家访的次数要适当增加。一个学期不能少于两次。第三,家校双方就孩子教育问题无法达成一致也是实地家访流于形式的表现之一。就孩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家校双方应该共同找出问题的本质,通过家校合作来解决问题。否则实地家访便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三、小学班主任如何进行实地家访
(一)向家长如实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
教师上门实地家访,要实事求是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情况。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但是大多数的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并不关心。所以一些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也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介绍。这样的家访思路明显是错误的。因为衡量一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成绩。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从孩子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勤劳精神五个方面去评定孩子在校的表现。这五个方面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把孩子大概分为几类进行汇报: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孩子;德、智双优的孩子;倾向有德或有智的孩子,等等。
总而言之,班主任综合评定孩子能力的时候,要做到客观汇报孩子的在校情况。不能有偏颇,要有事实作为依据。因为孩子每个方面的发展,家长都具有知情权。而班主任必须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二)深入了解原生家庭
1.了解家境
家境,顾名思义就是家庭状况。上门家访,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家庭内部的环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果孩子的家庭氛围特别和睦,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幸福感。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内心就不会焦虑,不会自卑。父母也愿意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管教孩子,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氛围不是那么融洽,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也会缺乏关心。大多数这样家庭的孩子,缺少安全感,内心也比较焦虑。不同环境的孩子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表现。所以通过家庭情况可以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产生进一步了解。
2.了解父母的言传身教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孩子的性格、习惯、志趣、爱好都受到父母的直接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家教家风的形成就十分重视,因为父母的训诫诱导,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去了解家长的言传身教呢?
第一,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没有严格的要求。例如,是否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做的家庭作业;是否要求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否要求孩子养成睡前整理书包的习惯,等等。第二,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上是否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家长有没有给孩子规定作息时间;家长有没有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家长有没有教育孩子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等等。其实父母的言传身教,无非是让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所有的习惯最后都会塑造孩子的性格。因此,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品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
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实际就是教师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优缺点。班主任上门家访的过程中,要多问家长一些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哪些导向性的问题可以窥见孩子的成长过程呢?那就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第一,德。包括:
孩子对家人的孝心,对亲朋好友的爱心。班主任在深入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询问孩子相关问题:见到家人或朋友、邻居有没有主动打招呼;在家里有没有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衣食住行上是否有礼让的习惯。
责任心。孩子的责任心更多表现在对自我的管束,包括学习和生活。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孩子作业完成的情况。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自觉按时起床的习惯;有没有自己整理书包、衣物的习惯。
荣辱观。孩子要具备与他们年龄相匹配的判断能力。例如在与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孩子是否经常犯错,犯错后,有没有认错的意识。这些往往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智”。孩子的记忆、思维、语言等都是构成孩子“智”的因素。班主任上门家访了解孩子“智”的表现,可以询问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识记能力。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询问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尤其是数学练习方面,在没有父母引导的情况下,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最能体现孩子的思维。
第三,体。孩子偏瘦、偏胖,以及视力严重下降等,都是体质不达标的体现。作为班主任,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孩子的饮食,以及运动锻炼等情况。
第四,“美”与“劳”。孩子的穿着打扮,对事物美的感知,是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而“劳”,需要教师从家长处了解孩子在家有没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打扫房间,洗菜,煮饭,洗碗,等等。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实地家访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与家长深入沟通,才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同时班主任也能根据孩子的在家表现找到问题的根本。这样就有利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实地家访,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合作教育。
参考文献:
[1] 缪玉瑚《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的创新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82期。
[2] 明月雷《关于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