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培养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1-05-24张月荣刘士锋
张月荣 刘士锋
摘 要:新《课标》倡导教师要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常见的做法如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精讲点拨;合作探究、感悟升华;构建体系,内化提高;延伸课外,学以致用。从而逐渐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5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习就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怎样创设适当的情境呢?作为教师要不断收集备课资料,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导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用图片、视频、问题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如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在课前播放了一段视频《走进历史深处》,伴随着有些哀婉的《腾格尔母亲湖的音乐》,视频中出现一组组圆明园的昔日胜景图和被毁后的断壁残垣图,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顺势设置了一个问题:“历史上的圆明园有过昔日的辉煌,也经历了一段风雨沧桑。现在的圆明园的残迹是在哪一次战争由谁造成的?”学生争抢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完成了导入新课。
又如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二册的《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时,可以用《凤阳花鼓歌词》导入:“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向学生提出问题:“朱皇帝是谁?他是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的皇帝?”学生积极回答,显示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把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自然会产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自学、体现主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教师应该在初中一年级开学先安排一节导言课,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学习。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左图右史,时空结合,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一边看书,结合课本的图片资料,一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批、画”。
仔细阅读课本的历史资料,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后的思考题认真思考。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要充分,各个环节放慢速度,在做中学,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懂得“听不如看,看不如动”的道理。
三、活动设计,精讲点拨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首先,教师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组织学生相互合作,主动获取知识;不同小组之间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给学生做出引导或讲解。在这一环节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集体不能解决的、讲学生共性出错的、讲学生认识不到位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講小组内能解决的、不讲小组间能解决的”。
例如,学习《百家争鸣》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一年一度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到了,让我们“走近孔子,感悟圣城”,你作为一名导游,如何向国际友人介绍孔子?又如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册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我是这样设计学生活动的:“你来做导游,向我们班的同学们介绍古代希腊文明,可以包括分为踏上希腊—游览雅典—做客雅典这三步来进行。”在这样别具一格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摩拳擦掌,将所学重点知识加以综合应用,进入模拟情景,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又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四、合作探究、感悟升华
首先,教师要掌握适合拓展的角度,如:重点内容的拓展,难点知识的拓展,知识的前搭后联,重点与热点时政的关联等角度。
其次,教师要灵活合理地创设拓展情境。例如,我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是这样拓展的,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次鸦片战争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很快,学生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有的学生想到了原因、时间、国家,有的学生补充了性质、结果等,用表格将这些信息呈现出来,然后进行表格对比,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进一步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更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第三,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为了进一步感染学生,教师可以激情朗诵下面一段文字:“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非但是中国文化、艺术和财富的一场浩劫。也是……,圆明园的废墟今后仍将矗立在田野上。年复一年,他没有声音,但是,谁都能听到他至今仍在愤怒的仰天长啸。”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下面用你的正义之声,把你此时的感想表达出来,诉说给你的同学。经过前面的视频和老师诗歌朗诵的渲染,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悟更加深刻了,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价值观。
五、构建体系,巩固提高
引导并具体指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构建知识体系,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采用大括号、大事年表、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知识点要全面,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正确、合理。让学生互相借鉴,互相完善,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现在,我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总结知识的方式。
六、延伸课外,学以致用
知识内化后,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检测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情况,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学以致用,除常规性的检测方法外,我常常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撰写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调查活动、创办历史手抄报等。
例如,在学完中国历史第三册第4课《洋务运动》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写一篇小论文。在学完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后,我提议学生办一期有关抗日战争的手抄报,并进行小组评比,有的学生在报纸上刊登了“九一八事变的后幕”“张学良先生”“抗日英雄”“给日本中小学生的一封信”等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在学完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布置学生完成调查:我身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学完改革开放后,学生还写了访谈录—《我的爷爷、我的爸爸》体会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这些活动是为提升学生的素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布置的,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而这样的课外小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普遍很高,有的真的写成了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我在这些作品中择优选取,张贴在班级内或在史地教室展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一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的课堂“动”了起来,“活”了起来。二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活跃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务必做个有心人,务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携手开辟历史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梁保国、吴艺仪《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例》,《林区教学》2020年第6期。
[2] 贲新文、贲浔《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探索与认识—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第11期。
[3] 曹军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驱动式”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8期。
[4] 程贵发《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第29期。
[5] 隋雪静《同舟共济扬帆起 并肩协作万里航—例谈协作学习策略在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第9期。
[6] 赵启英《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重要性与策略刍探》,《成才之路》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