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能力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21-05-24陈真诚郭庆徐翠锋

科技风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陈真诚 郭庆 徐翠锋

摘 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中的核心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个体综合能力的体现。那么,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各高校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复合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系统性培养、实践性培养、团队协作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剖析和论述,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复合型创新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我们熟知大学里的人才培养重点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如何在教书育人实施过程中具体体现呢?众所周知,创新是指人们在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对社会或事物的理解和看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或对事物的处理方式,或者是一种不同于常规或常人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新观点,然后利用该方法开展的革新或创造出来一种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推动作用的新事物,具体包括工厂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产品制作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环境),最后把产品制作出来后并能达到或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整个行为。而创新能力又是在产品设计、制作实施整个过程中所注入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方式的一种新的产品形式,换言之就是指个体在产品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注入自身想象力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表现有可能会对社会或者整个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可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愉悦的表现,这种外在表现实际上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纵观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深知只有真正的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推陈出新,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获得进步发展的活灵魂,也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中的核心所在,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竞争[13],真正意义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更通俗的说法就是一个人真正的创造能力的竞争。如果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没有真正意义上创新力,那么我们今天的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存在。换言之,或许我们今天还可能同猿人类——猩猩们共同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部落的群居生活。例如,如果20世纪的爱迪生、爱因斯坦等这些大科学家或发明家没有其独特的创新能力,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收获,社会也不会成为今天这样如此之伟大,或许可能我们还继续在漆黑的慢慢长夜中不断寻求光明时代的早日到来;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那么他(她)可能就被人们视为庸才;托马斯·彼得斯说得好“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所以,当今高校的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或交叉型人才的培养。纵观世界各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及原则来看,概括起来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化培养模式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无论什么类型的大学,他们都各自拥有一套自身的人才专门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但从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来看,虽然侧重不同,但归根结底总体上都离不开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过程。就人这个主体来说,每个个体都是生活在自身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也就是说,个性化其实就是每个个体在学习或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看法或做事的风格或个体属性的代名词,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创造。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充分信任并遵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原则,因材施教,正面引导并激发出他(她)们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独特的创造性、独立的思维意识及独特的处事行事风格。为了准确把握突出做好这几点,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胆地脱离传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3],并从“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的误区中解放出来,要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学生之间或者人与人之间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提倡个性化发展,鼓励大学生之间的平等竞争和个性化冒尖,也就是说在大学生培养中不求全才,但允许偏才、奇才、怪才的个性化成才之路。同时,要高度重视建立起一套因材施教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就是积极引导,激发出每位大学生个体的“潜力、性格、志趣”的教育模式及方式,因人施教,善于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正面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发明欲等。激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看法,勤于思考,实施多环节多场合的讨论。同时,每位老师还应该做到在每个培养环节中,着力把批判能力、创新性思维及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教授给每位学生,教授中着重强调学生的个体创新精神培养和服务于社会的个体奉献精神。

二、系统性培养模式

系统性培养模式[4],简言之,就是指在教学培养环节中把一些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的若干个教学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范式的整体教学功能模块的有机整体。如果仅从传统的教育系统论来看,一方面做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既要注重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又要注重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等要素的培养,并让这些要素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又要清晰地认识到,系统性培养过程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他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多要素的同步参与,整个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并且这种教育模式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和创新性的教育方法论。但就系统性培养模式来看,整个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即:(1)增强高校教育改革的力度。为了更好地培育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将当前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摈弃掉,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和重要论述,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以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主动面向市场,并依托市场机制来调整提高教师各项能力的需求及教师队伍整体质量。(2)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创新价值导向人才激励机制。高校中的人才培养将着力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构筑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激励机制的培养模式,具体包括社会价值导向、市场价值导向和政府服务导向等方面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養的新的价值导向。(3)创新性的社会公共场地共享机制。为了更快地加速对大学生的创新型和复合型能力的培养,政府应该加强以大学图书馆、大学生课外校内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复合型能力创新培育中心为主要公共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学科交叉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公共平台建设。

三、实践性培养模式

马克思主义说,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主要方式。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这些认识及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断地把人们自身的需求、目的和事物的本质结合起来,并使其从“事物本来所固有的自然之物”转变为“服务于人们需求的共有之物”,从而创造出服务于人类自身发展的特殊需要。换言之,这种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类自身的存在模式来组织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全过程[5]。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上要求我们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学实践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学实践观就是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唯一标准。

四、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性培养模式

团队协作性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提倡将不同的个体或不同的单位按某种特殊的要求组织起来,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来共同完成某一特殊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涉及他们的智力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还涉及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并且这种非智力因素还可能直接影响他们在相互协作过程中彼此创造潜能的最佳发挥。这种最佳的潜能发挥,其实就是团队的协作精神。有关文献报道[4],人们对1901年至1972年期间的286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而共同取得的。从这个案例的结果来看,只有与他(她)人共同工作或协作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潜能创造性。也就是说,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进程中已经离不开团队的集体协作精神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其一生中能穷尽科学技术的多个方面,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如果想要做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突出贡献,那么就要学会与他(她)人合作,学会与他(她)人沟通,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既是他(她)的个人化品质的彰显,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共性特征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时,首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同时还要引导他(她)们怎样与人相处及关心他人等;其次,還要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各样的团体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其跟团队成员合作的工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协作精神,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成就每个人伟大事业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中国知网,20120301.

[2]颜慧庚,李弘.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3,4:14.

[3]勾玲,卢海啸,蒋德旗,尹丽,曾国芳,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模式探索.高教学刊,2021,4:4043.

[4]https://baike.so.com/doc/55360345755120.html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24.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GY2020083);教育部教改项目:突出行业特色的“平行课堂”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ECXCYYR20200904)

作者简介:陈真诚(1965— ),男,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生物传感与智能仪器;郭庆(1962— ),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测控技术、嵌入式技术;徐翠锋(1977— ),女,硕士,正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数字信号处理。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