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8年~2020年三伏贴治疗开展情况浅析
2021-05-24谢洁
谢洁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中医科门诊接受“三伏贴”治疗的患者基本信息,为后续三伏贴的推广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至2020年在我院接受“三伏贴”治疗患者的性别、数量、年龄和疾病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占比高于男性,患者主要分布在18~45岁(477人次,47.37%)和0~18岁(256人次,25.52%);以呼吸系统疾病调理的需求量最大(37.14%),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25.12%);呼吸系统疾病中,儿童居首位(41.71%);消化系统疾病中,青年居首位(40.32%);患者接受三伏贴治疗连续好。结论 了解辖区内接受三伏贴治疗患者的需求,有益于中医科门诊“三伏贴”治疗的细化,提高疗效。
关键词:社区医院;三伏贴;冬病夏治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4-399-02
三伏贴,是中医学外治法天灸中的一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通过穴位贴敷,激发机体经气,发挥驱寒散邪、疏经活络、温阳益气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作甚至治愈疾病的效果。因三伏贴治疗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皆宜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接受。各地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继设立专门的三伏贴门诊,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我院”)中医科门诊每年三伏天开展三伏贴治疗,近三年平均每年就诊量约300人次。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3年在我院中医科门诊接受“三伏贴”治疗的患者基本信息进行分析。为后期制定精准化的三伏贴宣传推广与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智业系统中2018年至2020年在我院院中医科门诊接受“三伏贴”治疗的患者信息,提取患者性别、年龄、诊断、连续治疗情况。
1.2研究方法 将患者基本資料导出,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治疗次数等因素进行分析,总数按人次计算,部分患者同一时间调理2个疾病种类的按2人次计算。
1.2分析方法 用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分析。
2结果
2.1近3年接受三伏贴治疗的性别分布情况
如图1所示,近三年女性患者接受三伏贴治疗的数量均大于男性。
2.2近3年接受三伏贴治疗的年龄分布情况
如图2,近三年接受三伏贴治疗的年龄趋势相近,患者主要分布在18~45岁(477人次,47.37%),0~18岁(256人次,25.52%)和46~ 65岁(232人次,23.04%)间,65岁以上老年患者(42人次,4.17% )。
2.3近3年接受三伏贴治疗疾病的数量分布情况
如图3,近三年前来接受三伏贴治疗需调理的疾病人次分布趋势相近。以呼吸系统疾病调理为主(374人次,37.14%),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253人次,25.12%),骨科疾病(243人次,24.13),最后为妇科疾病(85人次,8.44%)与体虚保健类(52人次,5.16%)。
2.4 近3年接受三伏贴治疗疾病对应年龄的分布情况
如下图所示,接受三伏贴治疗疾病的年龄分布代表性明显,呼吸系统疾病中,儿童为主(156人次,41.71%);消化系统疾病中,青年为主(102人次,40.32%),儿童其次(87人次,34.39%);骨关节炎病中,青年为主(141人次,58.02%),中老年(87人次,35.8%);妇科疾病及体虚保健均以青年为主。
2.5近3年接受三伏贴治疗患者的连续性分析
经分析,2018年至2019年期间连续2年参加三伏贴治疗的患者有119人,2019年至2020年期间连续2年参加的患者有100人,2018年至2020年期间连续3年参加的有62人。
3讨论
三伏贴通过药物作用于体表,形成对穴位的刺激,从而激发经络、调理人体免疫机能,防治疾病,体现的是中医“治未病”思想。
选择在三伏天进行,是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说法,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人顺应自然阳气于夏季最为旺盛,但阳气随气血偏行于外表,在内则相对不足。在三伏与三九期间施灸,药物更容易透过皮肤以刺激相应穴位,借助自然之阳祛除体内的寒邪,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1]。天灸疗法对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以呼吸系统、儿科、耳鼻喉科、骨伤科、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为多[2]。近年三年,我院接受三伏贴治疗的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是消化系统与骨关节炎,最后是妇科疾病与体虚保健。
经数据分析,近三年我院近年三伏贴门诊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20年门诊数有下滑,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接受我院三伏贴治疗的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在患者的年龄分布方面,接受三伏贴治疗的年龄变化趋势较稳定,以青年的需求量最大,其次为儿童,中年,最后为老年。这个趋势与我院近年在辖区内加大中医药服务的宣传结果相符,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妇幼领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妇幼在健康养生方面的关注度及知晓率。
三伏贴在不同年龄施灸策略,选择保健穴位宜因病而异、因人而异。早在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里就确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灸量多少应该根据病情、体质、年龄而定等[3]。
儿童时期正气满溢,性喜活动,但这一时期呼吸系统功能较弱,容易受外邪侵扰,多生感冒、咳嗽、肺炎等呼吸系统类疾病。步入青壮年,不良生活习惯及多方压力共同导致脾胃失调。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道:“内伤脾胃,百病尤生”。中老年时期,肝肾不足、经脉失养、畏寒肢冷等衰老的症状日益明显,容易痹阻气血,骨科疾病较多。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三伏贴治疗的患者中,疾病的年龄分布代表性明显,呼吸系统疾病中,儿童占首位;消化系统疾病中,青年居首位;骨关节炎病中,青年居首位,中老年紧随其后,久坐缺乏运动,使得骨关节病愈加年轻化。本次数据提示,老年人整体参与率偏低,除知晓率不足外,与该人群的体质复杂有一定关系,慢性疾病及并发症比较多,不适用于三伏贴治疗。
有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疾病疗效与贴敷年限呈正相关,贴敷年限达3年以上,疗效显著[4]。本次分析结果提示,辖区内接受三伏贴治疗的连续好,贴敷疗效是否与贴敷年限呈正相关,有待后续的进一步回访分析。
在贴敷药物方面,考虑到不同年龄肤质透过性的差异,接受的敏感强度不同,我院在儿童与成年人在贴敷药物的组方及治疗方法上均略有不同。儿童采用直接穴位贴敷且药量减少,成年人采用穴位贴敷结合隔姜灸治疗,先进行隔姜灸,再穴位贴敷,既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以促进药物在相关部位吸收。不足之处,成年人的贴敷药物没有细化到具体疾病,不同疾病的贴敷药物的组方相同。
此次数据分析提示,每年接受三伏贴治疗的疾病占比稳定,总人次相对稳定,连续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不低。本次分析结果对未来三伏贴开展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未来接受三伏贴的人群进行预测,针对不同疾病人群使用不同组方,有助于治疗更加精准化,疗效更加确切,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加强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方法的推广,对于不同人群的三伏贴健康教育宣传更加细化,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钰珏,钟兰与丰芬,三伏天灸疗法研究概述.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04):第319-322页.
[2]宋小苑等,天灸疗法独立干预疾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新中医,2015.47(02):第242-244页.
[3]张永臣,申伟,贾红玲.唐代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R].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2014.
[4]尹智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研究,2015,北京中医药大学.第54页.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卫生院 福建厦门 361000